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使用两阶段补偿器的二阶偏振模色散(PMD)自适应补偿实验,采用粒子群优化(PSO)作为自动控制单元的算法,比较、分析了两种结构的PSO算法(全局邻居结构的PSO算法和局部邻居结构的PSO算法)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粒子群优化(PSO)算法在二级偏振模色散补偿器中的应用,分析了用PSO算法动态控制可趸时延线的二级偏振模色散补偿器的搜索与跟踪能力。实验表明PSO算法在搜索过程中能够快速发现全局最佳值,而不陷入局部最佳值,同时有着良好的抗噪声性能;并且能够成功地跟踪PMD随时间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偏振模色散(PMD)已经成为高速光纤通信系统发展的严重障碍。我们将粒子群优化(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算法作为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中的反馈控制算法,对光链路中的PMD信号进行收索跟踪,并控制偏振控制器(Polarization Controller—PC),成功的实现了对二阶PMD的自适应补偿。实验结果表明,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避免陷入局部极值而快速的搜索全局最佳值,同时它还具有很强的抗链路噪声的能力,补偿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分别用固定长度保偏光纤和可变光延迟线实现偏振模色散(PMD)补偿的实验。从理论和实验上分析了射频电功率随差分群延迟(DGD)的变化,实验给出了两种补偿方案的补偿前后的眼图。对固定补偿和动态补偿各自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固定补偿的速度很快,但补偿的精度不够高;而用光可变延迟线的补偿可以实现动态补偿并且补偿精度高,但有时响应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5.
40Gb/s光通信系统中光域偏振模色散补偿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40Gb/s归零码(RZ)大Polarization Mode Dispersion(PMD)光通信系统中,采用两级四自由度光域PMD(偏振模色散)补偿器,以信号的DOP(偏振度)为反馈信号,利用自适应优化算法,实现了一阶及高阶PMD动态自适应补偿.最大一阶PMD补偿能力为35ps,二阶PMD补偿能力为200ps^2,PMD动态自适应补偿器的优化补偿时间小于10ms.  相似文献   

6.
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的关键技术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对自行研制的能同时补偿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的自适应补偿器作了详细介绍。以光波偏振度(DOP)为监控信号,用局部邻居结构的粒子群优化算法(LPSO)为逻辑控制算法,使搜索时间低于100ms,跟踪过程响应时间为16ms,基本实现了实时跟踪补偿。  相似文献   

7.
可补偿二阶偏振模色散的两级自适应补偿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制了对于10Gbit/s非归零码(NRZ)和归零码(RZ)光纤通信系统的二阶偏振模色散(PMD)自适应补偿实验系统。实验中运用光纤链路中的偏振度(DOP)作为反馈控制信号,采用粒子群优化算法(PSO)作为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的搜索和跟踪控制算法,粒子群优化作为补偿搜索算法具有收敛速度快、抗噪声和避免陷入局部极值的优点;作为跟踪算法可以快速跟踪偏振模色散的随机变化。实验证明,该补偿系统可以同时补偿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不论对于非归零码还是归零码,补偿后眼图恢复很好。补偿搜索时间为几百毫秒。跟踪系统对于链路中突发的偏振模色散变化的响应恢复时间小于20ms,实现了准实时的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与跟踪。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偏振模色散(PMD)补偿器的分析及研究,详细说明二种光学PMD补偿方法,并对光学预补偿法及后补偿法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
偏振模色散补偿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偏振主态原理为基础,利用高双折射光纤作为PMD补偿器,在实验上实现了0-50ps的偏振模色散补偿。这对于长距离,10Gbit/s以上的光通信系统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晓光 《激光集锦》2003,13(2):11-18
成功地研制了对于10Gbit/sNRZ码和RZ码光纤通信系统的两级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实验系统。实验中运用光纤链路中偏振度(DOP)作为反馈控制信号,采用名为PSO(Parti—cleSwarmOptimization)的优化方法作为偏振模色散的搜索和跟踪控制算法。实验证明,该补偿系统可以同时补偿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补偿搜索时间为几百毫秒,跟踪系统对于链路中突发的偏振模色散变化的响应恢复时间小于20毫秒,实现了准实时的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自适应补偿与跟踪。  相似文献   

11.
由于光通信系统的速率不断提升 ,克服偏振模色散已成为高速光通信系统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现仅对国内外现有的偏振模色散克服技术作一回顾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针对基本人工鱼群算法(AFSA)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生存行为(SB,survival behavior)的AFSA(SB-AFSA)。根据非线性薛定谔方程,建立了12×40Gbit/s光传输系统模型,采用最坏信道补偿方案,以偏振度(DOP)作为反馈信号,将SB-AFSA应用于波分复用(WDM)系统多信道偏振模色散(PMD)自适应补偿。结果表明,搜索补偿后各信道的DOP均达到0.96以上,眼图恢复良好,补偿信道的误码率(BER)明显降低,并且SB-AFSA能够实时跟踪补偿PMD的变化,平均跟踪时间小于0.452ms。  相似文献   

13.
在40Gb/s的光纤通信系统中,用三段模拟器模拟光纤传输中的一阶与二阶偏振模色散(PMD),采用单偏振态的偏振度(DOP)作为多级PMD补偿器的反馈信号,对归零(RZ)码、非归零(NRZ)码、载波抑制归零(CSRZ)码和啁啾归零(CRZ)码分别进行四个自由度的一级、六个自由度的二级和十个自由度的三级PMD补偿器的补偿.仿真得到了四种码型的DOP与误码率(BER)的关系,同时补偿后的BER、DOP和PMD的变化关系表明,对RZ和NRZ码采用二级补偿器的效果比一级和三级补偿器要好得多,对CSRZ码和CRZ码采用单偏振态的DOP作为反馈信号进行PMD补偿的效果并不理想.  相似文献   

14.
龙海 《激光技术》2008,32(5):484-484
建立了一种实时提取一阶和二阶偏振模色散的模型,可以直接得到偏振模色散的大小和方向。通过数值模拟将得到的偏振模色散大小与从琼斯矩阵理论中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我们模拟结果与理论计算值在差分群时延为一个比特周期内较好相符。从得到的偏振模色散矢量的大小和方向信息可以为高阶阶偏振模色散补偿提供前馈信息  相似文献   

15.
光纤通信线路的偏振模色散已成为高速、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 ,其特性、测量以及补偿方法的研究成为目前光纤通信研究热点之一。偏振模色散仿真器 ,用于仿真传输链路的偏振模色散特性 ,不仅可用于偏振模色散补偿器 ,也可用于高速长距离光纤通信系统的规划设计等。本文分析了光纤偏振模色散仿真器的研究现状 ,归纳总结了现有偏振模色散仿真器的设计原理和结构特征 ,并用蒙特卡罗法对常用的偏振模色散仿真器的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  相似文献   

16.
宋利娜  王炜 《激光杂志》2020,41(2):73-77
为研究偏振模色散对级联PSA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在了解PSA构成及放大原理后,利用耦合非线性薛定谔方程,采用计算机仿真技术研究不同信号脉冲波型与大小的光纤偏振模色散对级联PSA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性能的影响。仿真结果显示,高斯脉冲的眼图劣化度高于超高斯脉冲的眼图劣化度,PSA相位漂移逐渐增加时,眼图劣化度逐渐增加,PSA色散补偿功能更低,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更差,当脉冲指数是[2,2. 5]时,级联PSA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性能最优;当偏振模色散值提升时,级联PSA高速光纤通信系统性能下降,但始终优于EDFA系统,优势性能并不显著,说明PSA具备偏振模色散补偿功能,却无法完全补偿偏振模色散。  相似文献   

17.
PMD是对高速长距离光纤传输系统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描述了一阶PMD补偿的基本原理及其局限性,给出PMD补偿系统的一般模型,对各个模块和关键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对高阶PMD及其补偿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并实现了一种二阶PMD补偿器的具体设计与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8.
基于双反馈方法,为40Gb/s归零差分四相位相移键控(RZ-DQPSK)光纤通信接收机提出一种自适应终端色散补偿与解调方案.介绍了接收系统模型、色度色散补偿算法和调整算法等,利用平衡接收机反馈和误帧率检测反馈实现准确的RZ-DQPSK光信号解调和自适应色散补偿.最后,通过计算机仿真和实际通信工程项目中的实验数据验证了文章中所提出的接收机的性能.  相似文献   

19.
刘剑飞  于晋龙  王剑  胡浩  杨恩泽 《通信学报》2003,24(12):146-150
偏振模色散(PMD)对10Gbit/s及更高速率的光纤通信系统的影响已不可忽略,因此PMD的补偿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PMD引起的脉冲展宽对接收信号频谱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PMD的补偿技术。在用保偏光纤模拟PMD效应的10Gbit/s的传输线路中实现了一阶PMD的自动补偿。  相似文献   

20.
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了光纤通信系统中偏振模色散引起的脉冲展宽对接收信号频谱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偏振模色散的补偿技术。在 10Gbit/s的传输线路中实现了一阶偏振模色散 (PMD)的自动补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