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 毫秒
1.
张扭性边界大断层上盘的构造分布模式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区域应力场的分析,对华北盆地南部多序次的张扭性边界大断层的形成机制、断裂系统及其扭动方向有了明确的认识。根据张扭性边界大断层往往以弧形断裂形式出现的特点,将区域扭动和应力方向与边界大断层的不同走向段进行了相关分析,提出此类断层存在三个主要应力分布区:即反扭强张区、顺扭减张获平行强扭区。依据上述相关分析结果,建立了张扭性边界大断层上盘的构造分布模式:即张性负向构造一般分布在反扭强张区;扭性负向构  相似文献   

2.
泌阳凹陷属陆相断陷式碎屑沉积盆地,中南部地区储层为扇三角洲和辫状河二三角洲前缘沉积,相变快,成岩不均一,地震速度变化快,储层呈砂泥薄互层状,圈闭类型有断鼻、断块和地层加岩性圈闭。针对深层系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及速度变化特点,采用层位标定与层位综合解释技术、断层精细解释技术和变速成图技术,有效地进行了构造精细解释;采用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和地震属性分析技术,进行了砂泥薄互层储层预测。研究成果在泌阳凹陷中南部地区二次勘探中取得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3.
在精细构造解释的基础上,采用地层切片、地震相干等技术手段,系统解剖扭张构造基本特征,明确扭张构造样式及其分布规律,并建立了扭张构造的控藏模式。研究表明,东营凹陷新生代共发育王家岗、八面河、高青、青西以及郝现等11个扭张构造带。依据断层平面、剖面组合特征及地层变形特征,对这11个扭张构造进行了分类研究,该地区主要发育帚状-半花状,雁列-树形花状及侧接-卷心式花状3种类型的复合构造样式。帚状-半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盆地的陡坡带,雁列-树形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斜坡带,侧接-卷心式花状扭张构造分布于凹陷的中央隆起带。这3种扭张构造样式控制了不同的圈闭类型,并形成了帚状两段式、雁列分割式以及侧接弧形式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4.
泌阳凹陷安棚深层系测井相精细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安棚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来自南部陡坡的扇三角洲砂体由南向北展布,与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配置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性质。储层的含油气性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通过测井相精细研究,划分了六种沉积微相类型,其中中远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为有利储集相带,含油气性最好,据此预测了两个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5.
安棚地区位于泌阳凹陷东南部 ,来自南部陡坡的扇三角洲砂体由南向北展布 ,与继承性发育的鼻状构造配置形成砂岩上倾尖灭圈闭 ,储层总体表现为低孔低渗性质。储层的含油气性受有利储集相带控制。通过测井相精细研究 ,划分了六种沉积微相类型 ,其中中远水下分支河道微相和河口坝微相为有利储集相带 ,含油气性最好 ,据此预测了两个有利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6.
泌阳凹陷砂体与构造配置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砂体与构造的配置模式,直接影响油气聚集规律,配置关系越好,探明储量就越多。泌阳凹陷砂体与构造的配置关系有六种模式:下倾-上倾式;下倾-下倾式;下倾-上斜交式;下倾-下斜交式;垂直长轴式;平行长轴式。简要分析了各种模式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李双泉  胡望水 《海洋石油》2005,25(3):48-52,77
文章利用有限元方法分析泌阳凹陷Tg和T56构造应力场特征,得出应力分布图和构造位移图。根据应力场分析认为Tg、T56的构造应力场具有继承性;凹陷东缘陡坡区、南缘陡坡区等强张应力分布区是有利的油气运移、聚集区。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的油气藏在时空分布上明显受到新生代构造的控制。主控断层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明显,铲式断层上盘的半地堑有比较稳定的沉降中心,控制烃源岩演化与生烃洼陷分布,为周边构造带提供了丰富的油源。大量实例证明,泌阳凹陷主要砂体大多发育分布在变换构造控制区内,尤其是核三段的8个砂组,特征更加明显,其主力砂体均分布在变换构造发育区,变换构造控制了储层的分布;该凹陷的构造演化经历的4个阶段,分别对油气运移起到了不同的控制作用,从而形成了泌阳凹陷阶梯状和单向垂向运移2种油气运移方式;伸展构造控制了圈闭的形成,为油气聚集创造了有利条件;构造作用使各成藏要素紧密联系,易于形成有利成藏组合,最终形成有利的油气富集区。  相似文献   

9.
泌阳凹陷梨树凹地区成藏条件复杂,主要的油藏类型为岩性油气藏和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油气藏与微幅度构造油气藏规模小,识别和预测难度大。针对隐蔽小断层和微幅度构造,利用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并结合测井资料,通过精细层位标定,采用综合解释技术,对古近系核桃园组目的层进行了精细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精细速度场,采用变速成图方法落实了微幅度构造。对比分析了由变速成图方法得到的结果和钻井结果,表明变速成图方法的绝对误差小,精度高。根据预测结果部署钻探的井在目的层段获得了一定的石油产量。  相似文献   

10.
王冬娜 《石化技术》2022,(2):163-164
首先从标定的井点出发,根据层位标定的结果,对过井剖面和连井剖面进行对比解释,然后建立骨干解释剖面,在全区形成骨干剖面解释网。充分利用反射同相轴错断、地层产状突变、地震相位变化特征识别断层,利用相干体的沿层切片及曲率等地震属性各种先进手段,相互验证,相互补充,从而使断层的平面组合更加合理可靠。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断层发育规模、连续性和油气聚集关系研究 ,指出该区北东向主断层的发育规模控制油藏的分布 ,砂体展布方向与主断层走向的配置关系控制着油气的富集程度。以此指导该区油气勘探工作 ,部署的泌 2 5 9井试获初产自喷 46m3 /d的高产工业油流 ;泌浅 5 7区块可新增地质储量 3 0 0× 1 0 4t。  相似文献   

12.
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探讨   总被引:16,自引:11,他引:16  
张永华 《石油物探》2004,43(1):49-53
介绍了三维地震资料综合解释方法.在解释地震剖面时.要以盆地构造样式和盆地的充填模式为指导,运用层序地层学原理和平衡剖面技术,以人机联作解释系统为手段.综合利用钻井、野外地质资料对三维地震资料进行地质解释,其解释结果采用模型计算的方法和平衡分析的方法进行验证.该解释方法在构造复杂的泌阳凹陷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3.
泌阳凹陷鼻状构造与油气成藏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泌阳凹陷目前发现的油气藏均围绕生油凹陷呈环状分布,生油凹陷发育了多个放射状的鼻状构造,其规模与油气富集的规模呈正相关关系。鼻状构造不仅控制着油气的运聚,也控制着各区油气的富集程度。该构造的脊线是油气运移的主要指向,在脊线附近的探井具有良好的油气显示。  相似文献   

14.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高成熟开发区隐蔽油藏识别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经过三十多年的勘探开发,已处于高成熟勘探阶段,各油田处于高含水开发后期。在分析隐蔽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上,指出隐蔽油藏与较大规模油藏的形成是同源同步的。充分利用高成熟开发区动、静态资料丰富的优势,提出识别隐蔽油藏的3种技术方法:小层精细对比技术、圈闭评价技术、微构造分析技术。利用这些方法对南襄盆地稀油老区的隐蔽油藏进行了有效识别,成功率在90%以上。新增石油地质储量超过500×104t,年增原油超过1×104t,取得了明显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5.
泌阳凹陷是一个勘探程度很高的地区,80年代后期开展了以隐蔽油藏为主要对象的深化勘探。G-LOG处理的目的就是要查清探区内的砂体展布变化情况,为储展横向预测和寻找隐蔽油藏圈闭提供布井依据。G-LOG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善的合成声波测井技术。本次处理工作是在三维偏移数据体的基础上,抽取48条连井线进行。本文以实际处理效果为例,对G-LOG处理的原理、方法和技术进行较为详细的讨论。处理中的技术关键是做好地震数据的精细处理,为G-LOG提取相对速度(即高频分量)奠定基础;还要做好合成地震记录处理,为拾取合理、可信的低频分量提供保证。交点闭合是本次处理的难点之一。在取得良好的G-LOG资料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综合分析。我们在核三段Ⅲ砂组预测了三个岩性圈闭,布探井一口。经钻探证实了三个砂组的预测结果,并在其中一个砂层组所夹的小层内,见到了工业油流。从而,为G-LOG资料在储层横向预测及寻找岩性油藏方面的应用,探索出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技术与应用——以大芦家地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大芦家地区为例详细介绍了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的方法和流程。论述了对地震资料的选取、层位标定、断裂系统识别与组合、层位立体解释及构造成图的方法与步骤,重点分析了三维精细构造解释中使用的时变子波标定、分频相干体、井控成图等关键技术。希望为从事复杂断块精细构造解释人员提供借鉴与帮助。  相似文献   

17.
泌阳凹陷北部斜坡的烃源岩主要是下第三系核桃园组三段的暗色泥岩砂泥岩,有机碳平均含量为1.77%,干酪根为Ⅰ型和Ⅱ1型;储层以下第三系核三段细砂岩为主,孔隙度一般20%~35%,渗透率(150~900)×10-3μm2;油藏类型以断块油藏、断鼻油藏和断层-岩性复合油气藏为主。北部斜坡油气成藏主要受构造演化、断裂发育、沉积相和温压场流体势控制,构造演化和流体势控制油气的运聚方向,断裂和砂体的展布控制油气运聚模式和富集程度。  相似文献   

18.
针对泌阳凹陷白云岩层系油气生成和油气成藏特点,从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特征等方面入手.分析了Eh2段白云岩有机质的成熟程度和成藏机理,证实了本区“自生自储式”成藏模式,并在“油—岩”对比的基础上划分出4种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