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介绍了泸定—石棉高速公路的地质环境背景,通过对泸定—石棉高速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的调查,指出该高速公路沿线泥石流具有沟道密集,沟道纵比降大,沟谷深切,物源丰富,爆发频率高,危害大的特点,并分析了高速公路可能面临的泥石流潜在威胁,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和今后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关全成  王羽佳 《矿产勘查》2021,12(6):1472-1478
西山沟泥石流位于青海省洪水镇大寨子村,其沟道纵坡降大,物源补给较丰富,汇水面积大,对泥石流沿线及下游村庄危害较大,属于高频易发性沟谷型泥石流。在野外地质勘查的基础上,本文从地形、物源、水源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大寨子村西山沟泥石流形成的条件,查明了泥石流形成的关键因素。通过定量计算分析西山沟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参数,得出两条沟分别属于小型和中型规模的泥石流沟,还有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针对危害特征,提出了拦挡与排导相结合的工程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雷山空铁沿线沟谷侵蚀切割强烈,地形起伏较大,岩体破碎、危岩崩塌、滑坡、顺层等不良地质极为发育,工程地质问题制约空铁选线与重大工程设置的可行性。在调查拟建工程沿线主要地质灾害及分析其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雷山空铁地质选线的总体原则,对滑坡、崩塌落石及大面积弃土段落方案进行比选与分析,选取了地质条件具有优势的方案,对复杂山区的空铁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泥石流是成昆线冕宁至德昌段沿线较为严重的不良地质现象之一,本文针对泥石流等不良地质的问题选线,研究主要绕避旺盛区泥石流位置,尽量在其势能减弱的通过区以桥梁通过;在洪积扇处以小填方通过,尽量做到浅填不挖。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山区铁路泥石流段选线研究对策。  相似文献   

5.
色多沟位于龙门山地震影响带上,由茂县经较场坝至漳腊岷江干流沿线地震活动频繁且强烈。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触发了大面积、数量众多的崩塌、滑坡,具备了再次暴发泥石流的条件,通过野外勘查和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资料,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气候和地震等方面较全面地分析了色多沟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获得了研究区泥石流的基础数据,并对不同暴雨频率下的泥石流的流量和单次暴发量进行了计算和预测,得出色多沟泥石流属于中等规模的高山区沟谷型泥石流,提出了治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最后根据沟谷的特点和危害特征,采取了以栏档工程为主、辅以排导及生物措施的治理方案,坚持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兼顾和统一,实现泥石流长期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6.
连山大桥泥石流位于四川省汶川县,受汶川地震影响,流域内崩滑产生的松散固体物增多,使泥石流易发程度增大。2013年7月,受连续强降雨的影响,该流域内爆发一系列规模不等的泥石流。通过对泥石流现场调查搜集的资料,对连山大桥泥石流的发生条件以及动力学特征进行具体分析,并对连山大桥泥石流进行了危险性评价,得出如下结论:连山大桥泥石流为暴雨沟谷型泥石流,正处于发展期,表现为极易发、高度危险,在强降雨或余震的影响下暴发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7.
国道318线雅安境内飞仙关至二郎山段受地形、地质、地貌以及气候的影响,公路抗灾能力较差。通过现场调查,公路沿线病患类型主要为边坡稳定、危岩飞石;路基外挡损坏;路面损坏;泥石流及路基滑坡。文中结合不同病害特点,分别提出了针对性的治理方案,为沿线公路安全运营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8.
汶川地震触发的滑坡崩塌地质灾害具有危害性大、规模大、数量多的特点,使震区参与泥石流活动的潜在松散物源大量增加,导致泥石流暴发频率和暴发规模较地震前明显增大。为探讨地震对强震区泥石流的影响,调查强震区泥石流物源的分布特征,并分析坡面物源的侵蚀坡度效应,通过对都汶路沿线泥石流物源调查,利用GIS技术对研究区泥石流物源空间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并基于静力学方法对物源侵蚀的坡度效应进行探讨。研究表明:(1)利用研究区遥感影像提出灾害点并计算投影面积,利用野外调查得到灾害点样本体积,基于多元回归分析得到研究区物源体积估算模型;(2)统计研究区不同岩性区灾害点个数与面积,得出花岗岩区灾害点发育程度最高,并分析花岗岩微观结构和构造特征;(3)地震物源点主要在坡度40°~50°,坡向120°~150°,高程1 400~2 800 m区间发育,且随着烈度增加与发震断裂距离增加而快速增加,具有上下盘效应、背坡面效应;(4)研究了泥石流物源侵蚀规律。地表径流深度与斜坡坡度呈负相关、坡面流速在坡度等于60°时取得最大值,物源侵蚀能力临界坡度为42.4°~48.1°。  相似文献   

9.
映(秀)-日(隆)旅游公路沿线泥石流灾害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映(秀)-日(隆)旅游公路沿线泥石流的类型、分布规律及特征,泥石流的类型是坡面型、沟谷型、冰雪型泥石流,系统地分析了泥石流形成的基本因素——地质条件、地貌条件、水源条件和人为因素.介绍了泥石流对公路的危害,提出了合理的防治措施,为公路设计及施工建设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典型沟谷型泥石流沟——四海镇石窑村沟为研究对象,通过地表调查及资料统计,详细阐述了该泥石流的发育和形成特征,并重点分析了流域内物源补给条件.此外,根据该泥石流的动力学特征,预测评价了其最大危险区,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该泥石流沟内物源动力学储量为36.39 × 104 m3,物源类型为沟道冲洪积物、...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北京市延庆区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与GIS统计分析,研究该流域降雨条件、地形地貌和沟道条件、物源条件等形成条件特征,针对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转换,开展了流域分区特征分析;通过14个因子分析,建立了该泥石流的发育阶段识别模型,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利用单沟泥石流堆积区公式开展了最大危险区预测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建议。研究表明:石窑村南地沟泥石流内松散堆积物动储量达18.36×10~4 m~3,物源类型划分为冲洪积物源、残坡积物源、人工堆积物源和崩滑塌物源4种,其中残坡积所占比重最大。该泥石流属于暴雨-沟谷型-支沟群发型、中易发泥石流,泥石流发展阶段处于发育期,最大危险区面积为0.413 km~2,对沟口堆积区的石窑村及村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建议采用局部物源平整与疏理排导渠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本文为该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2.
 泥石流对不同岩性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以中国泥石流最发育的小江流域为研究区,采集上、中、下游5个典型泥石流沟,9种类型岩石的19个风化物样品及5个泥石流堆积样品。通过塑、液限及渗透试验获取水理特征参数,选择与泥石流起动密切相关的塑限、塑性指数及渗透系数3个指标,并以欧式距离为基础来构建敏感性计算公式,对各指标进行敏感性综合分析。采用子流域泥石流敏感性统计分析法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以风化物水理特征差异规律分析为基础的敏感性能较客观合理地刻画各岩性的敏感性规律,9种岩石的敏感性由小到大依次为:玄武岩、灰岩、白云岩、板岩、第四纪冲洪积、砂岩、粉砂岩、千枚岩以及泥岩。  相似文献   

13.
随着高速铁路快速发展,铁路跨越桥梁结构呈多样化,超大路度、超大重量成为高铁跨江桥梁的主要特点,其中大跨度、大吨位的钢架梁由于其具有优良的特点,成为铁路跨越江河的主要结构体系,在江河、峡谷架设大吨位钢析梁施工方法和工艺的创新性成为成功安装大跨度、大吨位钢梁的关键。基于多点同步液压控制、柔性牵引、钢节点滑靴承载等技术是实现大跨度大吨位钢梁架设安装关键创新技术,该技术的成功运用为同类跨越江河、峡谷的大跨度、大吨位钢析桥梁建造提供参考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格地罗泥石流沟位于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境内,为典型高山区沟谷型高频率稀性泥石流,据调查访问,格地罗沟每年均发生1~3次小型泥石流或含高泥沙的洪水,平均每10年就会发生一次一定规模的泥石流。该泥石流形成区流域面积较小,沟道较短,但物源极其丰富,在暴雨时期易发生泥石流,在川西地区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从泥石流的流域特征、水源条件、物源的启动与转化等方面,采用现场调查、遥感解译等手段研究了该沟发生高频泥石流的成因机理。  相似文献   

15.
路基施工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铁路的使用寿命。可是长期以来,施工单位对铁路路基施工不太重视,造成通车以后不仅行车速度不能提高,而且病害频繁发生。对此,我们针对京沪高速铁路线路总线路特征对一标段李窑试验段路基工程特点进行了论述,为今后的路基施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以长白山泥石流为研究对象,对长白山现场取回的碎屑物进行了室内实验,利用室内泥石流模拟实验装置模拟泥石流形成过程,研究了不同物源量的情况下堆积区的变化情况,对堆积区最大堆积厚度、堆积长度、堆积宽度、堆积面积以及扩散角的测量数据和物源量进行拟合,结果表明,随着物源量的增加,以上各参数都在不同程度地增加。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reports on debris flows in the Tungmen and Hoser areas of Taiwan, triggered by Typhoon Ofelia on 23 June 1990 and Typhoon Herb at the end of July 1996 respectively. The intense rainfall resulted in large volumes of debris being eroded from the valleys. The village of Tungmen was almost totally destroyed by in excess of 100,000 m3 of material which was moved by the 1990 debris flow while the 1996 typhoon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movement of almost 1.5 million m3 of material, 80% of which extended to the confluence area of the two side gullies and the Hoser River. Attention is drawn to the change in shape of the valley sides from generally V-shaped prior to the debris flow to U-shaped following the storms. A comparison of aerial photographs as well as field data was used to define the main topographical effects of the 1990 storm (Tungmen) and 1996 event (Hoser). A study of the discontinuity pattern within the valleys emphasised the significance of toppling and gravity slumping of material in the sides of the valleys in producing large quantities of debris which, in heavy storm conditions, can flow down the gullies. Laboratory tests were used to simulate the effect of saturation on the materials. These indicated that in their saturated state they would easily become unstable. Received: 1 December 1999 · Accepted: 11 January 2000  相似文献   

18.
张国平 《矿产勘查》2019,(5):1243-1247
文章从河谷型泥石流流域划分及流域地质地形特点出发,着重讨论了河谷型泥石流的成因,分析了河谷型泥石流形成与各流域区段地质、地形之间的关系,基于这种关系反思推导出河谷型泥石流其形成区、流通区以及沉积区不同的治理思想,并按流域划分列举了具体的治理措施和意见。  相似文献   

19.
高磊  张升峰 《山西建筑》2007,33(30):15-16
结合大渡河某泥石流沟发生的大规模泥石流灾害,阐述了泥石流的发育历史,对该泥石流沟各功能区进行了详细的工程地质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泥石流沟形成机制及带来的工程效应影响,指出应防范泥石流的发生,从而减小对沟口桥梁及公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赵文 《山西建筑》2003,29(13):16-17
结合宝天线施工经验,分析了元龙泥石流形成的原因及灾害特征,评价了元龙泥石流对既有工程的影响,提出了宝天二线修建的意见,指出泥石流的防治工作应进行综合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