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引入Xgboost机器学习算法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感知进行建模、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网络侧特征数据指标变量中,TCP无线成功率对移动互联网业务感知影响最大,在业务应用类别中,VOIP业务对感知最敏感.  相似文献   

2.
介绍当前用户网络感知问题及解决手段,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模式的4G客户网络感知提升的综合解决方案。创新开发一种从客户侧收集终端与网络交互的异常事件、APP连接后端SP(服务包)性能等信息的工具,对用户终端侧异常感知问题及相应指标进行智能自动化采集,实现对用户手机异常事件的动态、实时监测。通过后台从区域、客户端应用、用户、终端型号等多维度进行大数据挖掘分析,实现终端与网络兼容性问题的快速聚焦和收敛,先于用户投诉发现问题,协助维护人员和厂家快速定界定位问题,提升客户网络感知。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成熟,移动通信技术也在不断的迅猛发展。目前,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都在围绕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展开深入的研究。在各种新型的科学技术的引领之下,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逐渐的演变为端到端的业务感知。随着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管理体系的搭建成功,我国的电信运营企业逐步的开始了对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云管端的分析和优化,本文就移动互联网客户感知云管端优化实践做了相关的阐述。  相似文献   

4.
本文主要通过对移动互联网中的部分社交软件进行概述和分析,探究移动互联网用户的操作特征,并指出移动互联网用户行为感知与分析技术的大致方向,希望能够借助本篇文章为互联网研究人员提供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质量的评价方法的研究对于改进互联网运行性能状况、提高客户感知有着重要的意义。为了综合地评价互联网网络的运行状况,提出了基于业务层指标和网络层指标多个测量指标的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并结合多个运营商指标的对比分析,反映了客户互联网的综合性能状况,并可以按照不同的用户群体结合的业务权重的变化,真实地了解用户的感知体验。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评价网络的质量状况和用户感知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前已经进入了智能手机时代,移动互联网市场中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我国的通信市场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趋势,现阶段在3G网络的覆盖之下,用户可以随时获得高质量的无线数据传输,移动互联网业务加速了对传统通信业务的替代程度,加深了用户消费行为的渗透。与此同时,4G在业务承载力等方面与3G相比具有明显的理论优势,因为这些优势的存在,应该加快4G的推出。文章主要针对上述背景,阐述了网络、终端、业务"三驾马车"对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推动,对4G时代的到来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要发展趋势进行了简单的探讨与分析,希望可以为同行业的研究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7.
针对当前网络优化面临的困难,文章探索了一种全新的快速直接了解真实用户感知的方法,利用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将每个用户作为对网络的使用者、监测者、反馈者存在,发现更多真正影响用户感知的问题、网络问题。这种崭新的网优方向也符合未来网优自动化、智能化的趋势,有效提升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相似文献   

8.
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蓬勃发展和普及,其业务感知体验已经成为普通用户衡量运营商网络质量的重要因素,实现网络可”自我感知”应用业务质量将变得十分重要。SDN(Software-defined network,软件定义网络)技术未来将在5G网络中,特别是在IP Ran(IP Radio Access Network,IP 无线接入网)网络演进中将扮演重要角色。本文基于此背景,对如何利用SDN技术来实现移动业务感知采集和监测进行了分析讨论,并提出技术方案。通过本方案对移动互联网流量的采集与分析,可以及时定位故障,侦测资源使用情况,合理调度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进而增加投入产出比。  相似文献   

9.
随着近年来4G网络在人们生活中的普及,人们对于4G网络的应用也逐渐深入,与此同时企业中也逐渐重视移动互联网的应用,对其应用主要可以体现在企业转型方面。因此,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思维推动4G网络建设仍然是目前企业中相关人员进行研究的主要项目。所以,文章围绕移动互联网思维与4G网络建设,分析了其建设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动了4G移动宽带的加速发展,其快速发展对整个信息产业其他领域的影响很大。结合我国4G技术特点与移动互联网现状,从技术、业务、产业、社会文化、安全5个角度,对我国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相似文献   

11.
4G蜂窝网的频谱分配效率难以负担日益增长的移动IPTV服务与大视频流数据,为此提出了蜂窝网支持移动IPTV服务的优化方案,在保持传统语音电话质量的前提下,提高了移动IPTV服务的性能.首先,为语音电话分配较高的频率分配优先级以维护语音电话的QoS(Quality of Service);然后,采用软频谱复用技术来增强频谱的效率,并降低相邻蜂窝之间的频谱干扰;最终,设计了动态频谱分配算法,对相邻蜂窝间边缘频带的频谱分配进行协调与优化,进一步地提高了频谱利用率.仿真结果显示,本频谱分配算法在不降低语音电话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明显地提高了移动IPTV服务的性能.  相似文献   

12.
李倩  江昊  杨锦涛 《电信科学》2017,33(10):115-123
随着反映个体位置信息的数据大量涌现,人类移动行为的研究引起了业界学者的广泛关注。针对个体相遇预测问题,使用用户手机终端上网产生的会话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基于用户相遇关系进行复杂网络建模,然后分析了网络拓扑结构特征,同时引入了用户移动性特征和上网行为特征,构造基于随机森林的预测模型,进行个体相遇预测。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网络拓扑结构特征,通过引入用户移动性特征和上网行为特征,能够显著地提升预测性能。  相似文献   

13.
移动学习逐步成为成人远程教育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针对开发基于智能手机的移动学习系统,在探讨移动学习及其网络架构的基础上,采用实例分析法,对现阶段开发移动学习系统的各种技术进行了分析,重点剖析了现阶段开发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模式及其技术架构的实现。这些技术和方法,对技术人员进行移动学习系统的开发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区矫正制度的推广,现有的社区矫正管理面临一系列的难题。为有效提高管理效率,文中基于移动互联网设计并实现了一套社区矫正管理系统。为科学管理,防止社区矫正人员二次犯罪,早日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走上社会,文中基于社区矫正人员基本信息、日常定位情况、日常考勤情况、学习和测评情况等设计了预犯罪风险评估模型。模型评测结果显示,此模型具有较强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5.
全面归纳了移动互联网中位置隐私保护的相关研究工作,总结了位置服务和定位服务中的威胁模型。然后,详细介绍了现有基于位置服务的隐私保护技术,分析了其在抗隐私攻击和位置隐私适用性方面的优缺点,并阐述了定位服务中位置隐私问题的本质、威胁和解决方法。最后指出了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李晖  李凤华  曹进  牛犇  孙文海  耿魁 《通信学报》2014,35(11):1-201
随着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迫切希望能够随时随地从互联网获取信息和服务,移动互联网应运而生并迅猛发展。然而,由于云计算平台、移动通信网络和移动终端的开放性,传统互联网服务中信息传播和管控机制不再适应于移动互联网,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保护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用户迫切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结合国内外移动互联网发展的最新趋势,对移动互联网服务和隐私保护方面的研究进行了展望。首先对当前移动互联网服务模型和移动互联网服务架构进行了评述;其次对当前的移动互联网数据传播控制机制以及隐私保护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最终给出了一些潜在的研究热点,为未来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7.
IPv6技术支持的128位大地址空间不但能彻底解决移动IPv4地址枯竭的问题,而且比目前的移动IPv4有着更大的优越性和更为完善的设计理念,它的出现使移动通信有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但该技术目前仍处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阶段,原因是移动IPv6技术还有很多实际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分析移动互联网特征出发,分析传统网络规划流程以及预测方法与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的不适应之处,指出规划流程、规划方法存在的缺点,提出网络规划优化方法建议。  相似文献   

19.
借鉴国内机构对用户感知研究成果,建立业务感知空口速率保障门限标准;对Monte-Carlo仿真技术进行研究,提炼得出感知仿真规划中用户分布模型及业务模型的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给出具体的仿真规划分析思路.以某区域实际规划为案例,通过对比规划前后的业务感知速率及业务接通成功率发现,基于仿真进行感知规划的方法应用可行、效果良好,具有很好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一种基于中心代理的移动Ad—Hoc网络接入方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姚尹雄  王豪行 《通信学报》2001,22(12):16-21
本文针对已有接入方法所存在的缺点,提出一种以移动节点间相互竞争出现的中心节点作为移动代理,利用移动IP协议实现MANET接入Internet的新方法,并对中心代理节点的选取、MANET整体移动接入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该方法具有开销小、接入灵活、不需对移动IP做大的改动等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