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GNPS模型是由美国农业部土壤保持局和明尼苏达州污染控制局共同开发的评价和预测小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发生的计算机模型,是面向事件的分布式参数模型。采用该模型,根据密云水库上游土门西沟小流域的实际情况,确定并拟合了模型运行参数。选用1997年7月31日的一次降雨数据,通过调整流域内林地、草地和耕地的用地比例,得到不同土地利用结构下非点源污染情况。  相似文献   

2.
黄土高原地区退耕还林(草)的基本思路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总理针对1998年我国水土流失加剧而致使洪灾造成2251亿元人民币巨大损失的现实,于1999年8月提出了“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措施,为根治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和良化我国的生态环境指明方向。文章在上述背景下分析了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产量低下、环境恶化六大问题,根据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提出了以下几条对策:①提高思想认识;②保证人均一定的农田;③实现农林牧业最佳结合;④提出合理的措施;⑤健全保障机制;⑥正确处理各种关系。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供同类地区的干部和群众为退耕还林(草),搞好植树造林,治理水土流失,脱贫致富,建设秀美山川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3.
分析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坡耕地引起水土流失、肥力低下、水源缺乏、灾害频繁的四大问题 .根据黄土高原生态环境脆弱的具体情况 ,提出以下对策 :①提高对退耕还林 (草 )的认识 ;②解决好退耕后的脱贫致富问题 ;③促进东西部合作 ;④保证一定的基本农田 ;⑤实现农林牧业的最佳结合 ;⑥提出合理的退耕措施 ;⑦建立完善的保障机制 ;⑧正确处理各种关系 .  相似文献   

4.
5.
退耕还林(草)工程由1999年试点到2002年全面启动,形势喜人,效果显。退耕还林(草)促进了土地的合理利用,农林牧用地和产业结构调整,加速了放牧改舍饲进程,实现了少种高产多收,是农业耕作制度和育教业经营方式的一场革命,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6.
西部大开发中退耕还林(草)面临的挑战及其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中国西部森林的现状 ,采用生态学与地理学的方法 ,分析了因毁林开荒造成水土流失、洪涝灾害、沙尘风暴、干旱少雨、江河断流、物种减少等危害对国民经济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以及近几年所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探讨了退耕还林 (草 )对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西部持续发展、江河整治、国土整治综合措施运用、西部农民脱贫致富的作用 .  相似文献   

7.
针对山西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并通过采用政策引导 市场机制 科技支撑 农民意愿。生态补偿制度 林权和农林地制度 经营模式 营林模式创新等组合运作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区域特色经济。  相似文献   

8.
黄土高原地区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还草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一要通过建设高质高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存与发展的基本需求,调整土地利用结构,保证坡耕地能“退”得下来,巩固得住,即“以建促退”。要针对黄土高原地区侵蚀环境特点,在千沟万壑中修建坝系工程,拦泥淤地造田,发展高产稳产的粮食和饲料基地,满足农民生产、生活和持续发展的需要,使得退耕还林还草有一个长期稳定的社会和物质基础,在腾出的坡耕地上造林种草。二是科学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解决水量资源性不足,提高林草的成活率和保存率,使林草能“还”得上去,并能够正常地生长,实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即“治水保还”。黄土高原地区是典型的水资源贫乏区,干旱是制约林草生长的主要因素。能否顺利地还林草,关键取决于水资源。应采取“保、蓄、节、调”四个方面的措施,解决退耕还林还草的水资源问题。  相似文献   

9.
10.
刘增进  李宝萍  杜明侠 《人民黄河》2003,25(10):23-24,35
结合豫西黄土丘陵区自然、社会经济特点分析了退耕还林还草存在的主要问题,从自然条件和技术经济等方面论述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可行性。针对本区立地条件提出了退耕还林还草的对策,探讨了本区退耕还林还草配置模式、乔木树种的配置方案和牧草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子洲县基本概况、用水现状、水资源特点及存在问题,对子洲县水资源开发潜力和影响水资源承载力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以及需水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试论退耕还林还草的成本与效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从成本与效益的角度对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就退耕区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与巩固,提出其应纳入水土保持小流域管理的范畴,并从小流域的统筹规划,财政的有效保障,政策扶持,文化扶贫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上中游退耕还林还草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答相  蒋得江 《人民黄河》2001,23(11):29-30
在引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原理,以正反两方面的例证为依据,分析了黄河小中游退耕还林还草的意义与作用。批出:坡耕地水土流失是黄河洪涝灾害的隐因;退耕还林还草是实现秀美山川的有效措施。依据资源水利的新思路,针对黄河上中游地区面临的实际问题,探讨了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宜采取的措施。具体建议:要正确处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要始终坚持综合治理,注意利用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功能,一定要因地制宜,充分考虑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14.
以陕北黄土高原为研究区,利用InVEST产水量模型,基于水量平衡和水文过程原理,通过对降水、蒸散发、土壤、植被等自然因子和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因子进行空间叠加与模拟计算,定量评价了研究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产水效应。结果表明:2000-2010年研究区林地、灌丛、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122.7、285.2和3 204.0 km2,耕地面积减少了3 984.5 km2,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土地覆被变化显著;2000-2010年研究区产水能力整体下降,延安市境内总产水量减少了8.9×108 m3,榆林市境内总产水量减少了7.2×108 m3,空间分布与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区域高度一致;土地利用类型转化致使研究区产水量整体减少了11 665.4×104 m3,其中,耕地向林灌草的转化导致研究区产水量减少最为明显,共减少了11 254.2×104 m3,占总减少量的96.5%。通过产水量重要性分级和空间分区,可为生态系统及流域的科学管理、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科学实施提供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15.
黑河中游灌区退耕还林还草节水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1年退耕还草节水量计算为例,论述了黑河中游灌区退耕还林还草节水量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以及节水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对陕北退耕还林还草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陕北治理水土流失的目标是山上绿、河水清、农民富和农村社会、经济的大发展。基本农田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森林是屏障,这三者是建设秀美山川的主体,缺一不可。陕北的林草问题是一个农村社会、经济问题,必须要有能稳定解决群众吃粮问题的高标准基本农田和解决群众用钱问题的果林基地作支撑,退耕还林才可能实现,应坚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方向不动摇。陕北治理水土流失要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塬面、梁峁、山坡、沟道兼治,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生物措施、工程措施、耕作措施一起上,必须加大投入力度,才能加快治理速度。陕北干旱少雨,应坚持工程造林为主,同时要加强水利建设,解决林草的抗旱灌水问题,林草的成活率、保存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7.
子洲县位于东经 109° 29′~ 110° 07′,北纬 37° 17′~ 37° 50′,属黄土丘陵沟壑区。全县 22个乡 (镇 ), 550个行政村, 28.9万人;总土地面积 2042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 1880平方公里,林草面积 58万亩,农耕地 170万亩 (水地 3.8万亩,坝地 4万亩,梯田 58万亩 )。境内主要河流为大理河、淮宁河。   该县属干旱半干旱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为 449.5毫米 (且集中在 7、 8、 9三个月 );多年平均气温 9.2℃,最高气温 38℃,最低气温- 22.6℃;无霜期多年平均 155天。年地表径流总量为 27752万立方米。年均侵蚀模数 17…  相似文献   

18.
张莹 《陕西水利》2011,(2):175-176
通过分析子洲县农田水利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对农田水利建设的发展方向、发展原则和发展目标进行了探讨,探索如何以"民办公助"、"一事一议"、"国家补助,群众参与"等有效途径,加快子洲县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证粮食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9.
针对朱镕基总理1999年8月7日讲话精神和旱农技术在特殊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下为了良化农田生态环境和持续增产所采取的一整套用地与养地相结合的技术体系。章着重的分析了培肥地力、轮作倒茬、化学技术、选育品种、节水、立体种植、地膜覆盖、水土保持耕作法八种技术,充分利用光、热、水、气、土、肥资源而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剖析了旱作技术在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中的作用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显地位,供同类地区的决策和研究借鉴。  相似文献   

20.
通过分析子洲县自然概况及防汛形势,对防汛预警监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全县防汛预警建设目标和任务,并对防汛预警系统进行了设计,以提高全县防汛预警建设能力,为防汛抗洪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