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针对使用单一检测工具进行软件脆弱性分析,存在较高误报率、漏报率和重报率的问题,研究和设计一个基于多检测工具的软件脆弱性分析模型。该模型通过对不同检测工具的集成,对不同检测结果的优化处理,有效地降低了检测工具的误报率、漏报率和重报率。基于该模型设计一个实例,对其实用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经过多层次等级处理,有效降低了误报率、漏报率和重报率。  相似文献   

2.
针对已有的使用单个静态检测工具进行源代码安全缺陷检测存在的漏报率和误报率很高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种静态检测工具的检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对多种工具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有效地降低了漏报率和误报率。设计和实现了一个可扩展的源代码静态分析工具平台,并通过实验表明,相对于单个工具的检测结果而言,该平台明显降低了漏报率和误报率。  相似文献   

3.
针对目前现有静态分析方法存在的漏报率和误报率较高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据融合的源代码静态分析漏洞检测技术.该技术通过对不同检测方法的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数据融合,有效地降低误报率和漏报率.设计与实现了一个可扩展的源代码静态分析工具原型,可通过用户的反馈信息自动寻优.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个漏洞检测方法而言,该方法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刘帅  张星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0,27(3):1092-1094
为了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人工免疫的新型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借鉴生物免疫系统抗体的演化机制,该模型改进了目前基于免疫的入侵检测系统中抗原、抗体的静态描述方式,给出了抗原、抗体的动态描述方式和变化机制,并针对传统固定r连续位匹配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r可变匹配机制,最后进行了相关仿真实验。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较低的误报率和漏报率,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基于数据挖掘的入侵检测系统模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文中介绍了入侵检测系统的重要性、传统人侵检测技术的类型和局限性以及入侵检测系统中常用的数据挖掘技术,指出数据挖掘技术应用在人侵检测系统中的可行性和必要性。针对现有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误报率和漏报率较高的问题,对数据挖掘技术应用于入侵检测系统进行了研究,提出一个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结合异常检测和误用检测的复合入侵检测系统模型,并对模型中的数据挖掘算法进行了探讨。实验表明,该模型能生成新规则,对新攻击具备一定的鉴别能力,能有效降低入侵检测系统的误报率和漏报率。  相似文献   

6.
基于邻域粗糙集的入侵检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高漏报率和误报率,提出了一种基于邻域粗糙集的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在粗糙集理论的基础上引入邻域概念,这样便无需对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可以减少信息损失.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选择出更为重要的属性组合,从而获得较高的检测率和较低的漏报率与误报率.  相似文献   

7.
防范入侵的静态分析技术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春梅  夏耐  茅兵 《计算机工程》2006,32(3):174-176,253
建立了一个具有常见漏洞的测试代码,然后通过扫描测试代码来比较3个典型应用静态分析技术来防范入侵的常用工具。比较结果揭示了检查漏洞库函数的工具漏报率较低,但误报率较高;基于约束分析的工具误报率较低,但漏报率较高;利用软件模型来检测漏洞的工具在检测违背指定安全规则的漏洞时漏报率较低,但在检测具有许多安全漏洞类型的程序时漏报率却非常低。  相似文献   

8.
传统NIDS漏报和误报起因及改进技术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传统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大都采用模式匹配的方法进行入侵检测,有着非常高的漏报率和误报率。本文通过对模式匹配算法检测过程的描述,对其产生漏报和误报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针对模式匹配算法带来的高漏报率和误报率,引入了协议分析的方法。协议分析方法通过辨别数据包的协议类型,然后使用相应的数据分析程序进行检测。这种方法可以大幅度地降低漏报率和误报率,大大地提高了入侵检测系统的效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人上 《计算机仿真》2012,29(9):162-165
研究网络安全问题,网络入侵方式具有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当前大多数入侵检测系统检测正确率低,误报和漏报率高的缺陷。为了提高网络入侵检测正确率,保证网络安全,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系统和神经网络的智能入侵检测系统。首先采用专家系统对已知网络入侵进行检测,然后采用神经网络对专家系统不能发现的未知网络入侵进行检测,最后利用神经网络检测结果对专家系统规则库进行更新。采用网络入侵检测数据库KDD CUP 99进行仿真,结果表明,智能入侵检测系统提高了网络入侵检测的正确率,有效降低了网络入侵的误报率和漏报率,为网络入侵提供了一种新的有效的检测工具。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可执行文件静态分析的入侵检测模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苏璞睿  杨轶 《计算机学报》2006,29(9):1572-1578
基于进程行为的入侵检测技术是主机防范入侵和检测恶意代码的重要技术手段之一.该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可执行文件静态分析的入侵检测模型,该模型通过对应用程序可执行文件的静态分析,建立应用程序所有可能执行的定长系统调用集合,通过实时监控进程执行的系统调用序列是否在该集合中实施检测.该模型不需要源文件、大规模训练数据,通用性和易用性好;在应用程序可执行文件完整的情况下,误报率为0,抵抗模仿攻击的能力更强,漏报率更低.  相似文献   

11.
陈超  李俊  孔德光 《计算机工程》2008,34(20):66-68
采用数据融合技术对源代码进行静态分析,实现可扩展的原型系统。对现有静态分析工具的分析结果进行解析和数据融合,并对相应的参数进行估计。为便于读取和分析输出结果,采用XML格式输出结果。对常用网络软件进行测试,结果表明相对于单个源代码分析工具,该技术有效地降低了误报率和漏报率。  相似文献   

12.
邓枭  叶蔚  谢睿  张世琨 《软件学报》2023,34(2):625-654
源代码缺陷检测是判别程序代码中是否存在非预期行为的过程,广泛应用于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等软件工程任务,对软件的功能保障与应用安全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的缺陷检测研究以程序分析为基础,通常需要很强的领域知识与复杂的计算规则,面临状态爆炸问题,导致检测性能有限,在误报漏报率上都有较大提高空间.近年来,开源社区的蓬勃发展积累了以开源代码为核心的海量数据,在此背景下,利用深度学习的特征学习能力能够自动学习语义丰富的代码表示,从而为缺陷检测提供一种新的途径.搜集了该领域最新的高水平论文,从缺陷代码数据集与深度学习缺陷检测模型两方面系统地对当前方法进行了归纳与阐述.最后对该领域研究所面临的主要挑战进行总结,并展望了未来可能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3.
入侵检测系统在保障信息安全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入侵检测系统智能性的研究是当前信息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针对入侵检测系统存在的离漏报率和误报率等缺点,在对RBF(Radial Basic Functions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优化算法进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利用遗传算法优化传统RBF算法的网络初始权重,成功地将GA-RBF...  相似文献   

14.
针对软件源代码静态检测时故障报告中误报较多问题,提出一种基于软件运行特征的故障检测方法,通过引入动态分析的方式进行故障检测;首先扩展了动态测试插装库,设计了八种常见故障模式对应的探针函数,然后在程序中搜索故障监控位置并进行故障监控探针的插装,最后在软件执行过程中分析插装消息中的运行特征从而识别故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检测程序故障且检测出的故障均为真实存在,弥补了静态分析误报率高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广威  袁挺  李炼 《软件学报》2022,33(6):2061-2081
软件静态缺陷检测是软件安全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随着使用C/C++语言编写的软件规模和复杂度的逐渐提高, 软件迭代速度的逐渐加快, 由于静态软件缺陷检测不需要运行目标代码即可发现其中潜藏的缺陷, 因而在工业界和学术界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涌现大量使用软件静态分析技术的检测工具, 并在不同领域的软件项目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但是开发者仍然对静态缺陷检测工具缺乏信心.高误报率是C/C++静态缺陷检测工具难以普及的首要原因.因此, 我们选择现有较为完善的开源C/C++静态缺陷检测工具, 在Juliet基准测试集和37个良好维护的开源软件项目上对特定类型缺陷的检测效果进行了深入研究, 结合检测工具的具体实现归纳了导致静态缺陷检测工具产生误报的关键原因.同时, 我们通过研究静态缺陷检测工具的版本迁移轨迹, 总结出了当下静态分析工具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趋势, 有助未来静态分析技术的优化和发展, 从而实现静态缺陷检测工具的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存在报警数量大、误报率高等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入侵检测方法,该方法基于入侵检测结果,引入抗体浓度随入侵强度动态变化这一人工免疫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网络安全风险的计算,然后根据当前网络面临的实时安全风险动态设置报警策略。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实时、定量地计算主机和网络所面临的风险,并极大地降低报警数量和误报率。  相似文献   

17.
To improve software quality, static or dynamic defect-detection tools accept programming rules as input and detect their violations in software as defects. As these programming rules are often not well documented in practice, previous work developed various approaches that mine programming rules as frequent patterns from program source code. Then these approaches use static or dynamic defect-detection techniques to detect pattern violations in source code under analysis. However, these existing approaches often produce many false positives due to various factors. To reduce false positives produced by these mining approaches, we develop a novel approach, called Alattin, that includes new mining algorithms and a technique for detecting neglected conditions based on our mining algorithm. Our new mining algorithms mine patterns in four pattern formats: conjunctive, disjunctive, exclusive-disjunctive, and combinations of these patterns. We show the benefits and limitations of these four pattern formats with respect to false positives and false negatives among detected violations by applying those patterns to the problem of detecting neglected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