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李毅芹 《建筑》1998,(9):41-42
纵观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华夏儿女在这X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人类文明,而作为“石头上书”(确切一点说是木头史书)的建筑别是人类文明各个历史阶段发展水平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不同凡响的文化财富。思维模式建筑作为社会文化的空间载体,既是时代特征的反映入是民族性格的体现。为什么中国传统的木构架体系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呢?因为它渗透着传统文化的影响,表现了设计者对茫茫宇宙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泉是阴阳哲学,认为万物起源于“道”,(易经》曰:“一用一阳谓之遣”,把阴阳交替作为宇宙的根本规律。至战国经邹衍等…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古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为人类生息其间的空间场所,它不但作为物质产品记录人们特定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同时作为精神产品复写着人们特定的思想观念和艺术情感。建筑是人类文化的结晶,正像意大利建筑理论家布鲁诺·赛维所说:“含义最完满的建筑艺术,是一种具有多种决定因素的历史,它传达历代建筑,几乎囊括了人类所关注事物的全部。建筑所满足的是如此多样的各种需要,因此,若要确切地描述其发展过程,就等于是书写整个文化本身的历史。”建筑忠实地扮演着历史赋予它的文化角色,使人们可以从宏观整体上感受到远古的回响或时代的脉冲:它使人们在科学理性的自豪与艺术体验的沉醉之中不失历史的反思。因此,随着文化讨论的兴起,如何看待建筑的“民族形式”和“国际式”风格?如何继承建筑的民族传统?……这类问题便成为建筑界的一直争论不休的课题。笔者认为:与其抽象地谈论不  相似文献   

4.
涂逢祥  赵士怀  皮魁升 《建筑技术》2013,(12):1103-1105
我国传统建筑应用“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顺应自然,结合气候、地域和文化等特征,采取挑檐、大屋顶、窗外遮阳板、连廊、天井、攀援植物等多种遮阳技术手段,使居民有较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5.
“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这句名言在十九世纪初,曾广泛流行于德国文坛,第一次提出的是德国哲学家谢林,并获得诗人歌德的赞赏。我国建筑前辈梁思成先生也曾引用过它。相传古希腊歌手奥尔菲斯,是给木、石第一个命名的人,凭借命名而给木、石催眠,追随着他走,来到一个空旷的广场。奥尔菲斯弹起了七弦琴,琴声极为美妙。当乐曲中止,旋律和节奏凝聚不散,形成了建筑和城市。市民生活在这个城市里,就象生活在永恒的旋律、节奏中一样。“建筑是凝冻着的音乐”同样可以说“音乐是流动着的建筑”。它用浪漫的手法,诗一般的语言,表达了建筑与音乐之间的联系;揭示了建筑的特征:建筑不仅是为了人的生活、活动提供场所,而且它富有韵律和节奏感,给人以美的享受。步入美的世界当人们留连于北国颐和园的长廊,或漫步于江南西湖的苏堤。极目四望,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玉白的石桥象辰星点点,在天边眨眼;翠绿的岛屿  相似文献   

6.
百年来中国建筑的变化多矣.我以为最重大也最根本的变化是在过去100年中.我国建筑领域逐步实现了历史性的转轨与转型。于是.在今天的中国到处都可见到两类建筑.一类是老式建筑.一类是新型建筑.前者是中国传统的建筑.后者非中国固有.是百年来建筑转轨与转型的产物。  相似文献   

7.
邹宇  陈乔 《四川建筑》2000,20(Z1):117-119
本文将中国传统思维模式概括为封闭性、整和性、直观性、稳定性,着重阐述了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巨大瞩目的形象背后必然存在可诠释的社会基本结构和思维方式.并由此揭示传统建筑的创作观念应从模仿步入更深层次的美学求追求--即文化意识、空间场所的精神气质的升华.  相似文献   

8.
9.
建筑作为一种艺术形式,不仅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还给人以美的享受。建筑艺术性的发挥,留给人们的观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建筑材料的制约,尤其受到当代称之为“装修材料”的制约。 中国的古代建筑,早以金碧辉煌、色彩瑰丽著称于世。如北京的故宫、天坛和颐和园的古建筑好象是丹青妙手绘制出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使人百看不厌、赞誉不绝。而这一切,又  相似文献   

10.
诸葛净 《建筑师》2011,(5):73-77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关键词系列研究的第一篇.本文通过“营造/建筑”这两个词汇在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梳理这两个词语意涵的变化.以及20世纪初“建筑”成为独立学科的起始。并尝试初步分析这两个语词意涵变化中所蕴含的古代中国人对今日所谓建筑问题的思考与理解。  相似文献   

11.
唐西娅  尹锷 《中外建筑》2007,(11):38-41
在人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发展的过程中,中国建筑色彩始终焕发着神奇的魅力。人们不仅发现、观察、创造、欣赏着缤纷绚丽的色彩世界,而且通过漫长的时代变迁不断深化着对建筑色彩的认识和运用。  相似文献   

12.
方位与中国传统建筑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符英  段德罡 《华中建筑》2000,18(4):128-129
方位是空间的基本特性之一,然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方位的意义却不仅于此,它被上升到礼制与象征意义的高度,从而主宰了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表达,形成了中国传统建筑特有的空间特性和表现方式。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商业建筑环境之再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芳 《华中建筑》2000,18(3):118-119,129
文章论述了在步入商贸发展的新时期、必须潜力研究我国固有的传统商业建筑在环境创造上的虎成果,取其精华,为今日所用。作者通过实便分析论 中国传统商业建筑环境的几大特色在现代商业建筑中的再生。  相似文献   

14.
冯柯  王薇  郭娟利  李倩 《建筑与文化》2016,(10):230-231
论文从"生"字形义出发,探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从空间观、时间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论述,在此基础上对建筑艺术生命论从生、时、气三个内容展开论述。最后给出了结论。建筑的生命精神内涵,特别是传统建筑自营造之时,就同"生"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虽然在时间和地域上相距甚远,但在建筑意匠、营造理念与技术措施上却有着共通之处。本文以类比的方法分析和梳理了二者在形式与功能取向、结构与技术、装配式的建筑理念以及建筑的整体性等方面的相同与相似点,提出了从建筑类型学的角度出发解析中国传统建筑与西方现代建筑的可行性及具体方案,继而总结了可供中国当代建筑借鉴的基于类型学设计方法的建筑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6.
孟慧 《古建园林技术》2023,(167):107-110
汉字的原始形态,是对现实中的物体或者景观的真实写照。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形式为例;以时代为顺序,利用建筑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等理论来分析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之间的规律对应关系,提取了代表古建筑的古文字构件;汇总了建筑类词汇的取象规律;提出了“古文字形体分析法”;建立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法则之内在科学启示。通过研究与古建筑有关的象形古文字,不仅可以反推早期的建筑物和建筑构件的形态,还能看到其所展现的社会、科学和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炜 《华中建筑》2002,20(4):74-75,81
由于受到注重与自然相和谐的传统哲学理论思想的影响,中国传统建筑的创作思想并不强调理性化与科学化。这一方面导致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缓慢;另一方面也使其与自然相和谐,与生态环境相统一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8.
从单体建筑、到区域再到城市设计,新一代建筑师正在为中国建筑寻找新的一些方向。独立工作亦或合作,他们从多方面充实了知识话语,在世界的关注下,在一个设计对于发展和改变至关重要的国度,他们代表了一群在寻找自我身份,同时又为新世纪改变自身的先锋,他们在努力实现"建筑、景观与城市设计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王航兵 《华中建筑》2002,20(5):24-28
地图是按照一定的潜则显示地表面自然和社会现象的图,并概括反映它们的地理分布、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图经(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在我国古代一直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该文尝试从建筑角度分类及分析进行初探,力求发现一些不同的概念和意义。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文化交流的日益密切,传统民族文化正面临着全方位的挑战,在人们热衷于求“大”、求“洋”、求“奇”的同时,传统民族文化正慢慢地从我们身边消失。如何把民族建筑文化的精髓有机地融入现代建筑,是当今建筑师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本文阐述了中国古代传统思想的核心内容及其对建筑的影响,说明了保护、继承和发展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