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天然产物标准样品的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产物是一个物体的集合,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生成的或由其他生物发生了变异产生的具有繁殖能力和独立存在能力的分子和由分子、离子等有机地组织起来的整体以及由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后代。因此,天然产物包含了生物界所有的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的个体及其组成的化学成分。  相似文献   

2.
山东省寿光市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是全国推行农业标准化较早的地区之一。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寿光市冬暖式大棚的首创和发展,在全国引发了一场绿色革命,为我国的菜篮子工程和农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进入21世纪,寿光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由“无公害蔬菜”向“绿色蔬菜”、“有机蔬菜”发展,现代农业雏形初步形成。  相似文献   

3.
《软包装商情》2008,(4):11-11
日本农业环境技术研究所近日宣布,其研究人员在水稻叶子中发现一种酵母,可有效分解微生物降解塑料。 研究人员注意到,微生物降解塑料的表面结构与植物叶子的表面结构类似,因此他们猜想分解叶子的微生物也能分解微生物降解塑料。在对比实验中,研究人员选取了用于农业生产的由聚乙二酸丁二醇酯制造的微生物降解塑料薄膜。这种薄膜在土壤中需要1个月左右才开始分解。如果把这种薄膜放在添加上述酵母的托盘内,只要3天就能分解。  相似文献   

4.
光纤智能结构EricUdd1.引言许多植物和动物被称之为“智能结构”,是因为它们能感应环境并做出反应。在动物中,由神经末梢感应环境效应,如热、压或光等,然后通过神经将信号传至大脑,大脑在对信号进行处理之后做出如何反应的决定,并通过其他神经发送信号,从...  相似文献   

5.
李鑫  袁锋 《中国标准化》2003,(11):58-61
一、农业的组成部分农业是指以土、水、光为基本资源,以生物为生产对象,通过劳动而进行的生产事业。可见农业的生产要素包括三大部分,生命体、非生命体和劳动者。前者指动、植物和微生物三大生命体;大气、土壤、水资源和光能资源为非生命体;从事生产者的人,对前二者的有效推动或抑制,可起到重要作用。考虑农业的组成部分,因不同目的和不同分析角度,会得出不同结果。倘若农业过程的终极目标是商品,则其由生产资料(原料)、产地条件(生产场地与能力)、生产(加工)和产品(商品)构成。如果一个过程是另一个过程的继续,其结果有时会以商品形式传递…  相似文献   

6.
日本农林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的植物营养体保存研究小组在冷冻法保存桑细胞组织方面获得成功。桑等植物体的冷冻保存是保存遗传资源必不可少的手段。过去,在冷冻保存梨等一部分植物方面有些成绩,但桑的冷冻保存尚属首次。桑作为有用植物早被确定为遗传资源的保存对象,过去因无法冷冻保存,只能用桑苗做为植物体,边培育边保存。这种方法既需要有较大的面积进行育种,又需花费很多精力去培  相似文献   

7.
墨西哥自然界生物多样化之丰富,在全世界名列第四。它拥有全世界绝无仅有的、可更新的动物、植物、昆虫和微生物资源。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这些物质资源进行对环境无公害的有目的的和有效的开发利用,将给墨西哥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墨西哥从事生物技术教学、科...  相似文献   

8.
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是指一类含有活微生物的特定制品,将它应用于农业生产中,能够获得特定的肥料供应。微生物肥料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营养元素的供应量,导致植物营养状况的改善,进而产量增加,代表品种是根瘤菌肥;另一类是广义的微生物肥...  相似文献   

9.
日本农林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的植物营养体保存研究小组在冷冻法保存桑细胞组织方面首次获得成功。 桑作为有用植物早被确定为遗传资源的保存对象,过去只能用桑苗做为植物体边培育边保存,但这种方法既需有较大面积进行育种,又需花费很多精力去培育桑苗,还有桑苗染上滤过性病毒  相似文献   

10.
生物技术是应用自然科学及工程学的原理,依靠微生物、动物、植物作为反应器将物料进行加工以提供产品来为社会服务的技术。本文主要以生物科技在植物类生态建设中的应用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70年代,由于食品特别是动物蛋白的短缺.食品科技得到了快速发展.新的食品及加工工艺不断涌现:包括生物技术、用植物和微生物源制造蛋白质食品的方法和使用有纹理的植物蛋白作为仿肉类及其添加物等等。作为无安全食用历史的非传统食品.人们对新资源食品安全性的认识尚不充分。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对新资源食品的定义、范畴、审批、标签等做出规定.建立了市场前的评估审批体系。  相似文献   

12.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因此,农业标准化作为现阶段农业发展的战略性选择,对于调整武汉市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快武汉市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生物农药是用来防治农业病虫草鼠害和卫生害虫等有害生物的生物活体及其生理活性物质,并可以制成商品上市流通的生物源制剂,包括微生物源(细菌、病毒、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等)、植物源、动物源和抗病虫草害的转基因植物等。生物农药具有安全、无毒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等优点。大力发展生物农药已成为必然的趋势。生  相似文献   

14.
左斌 《中国计量》2003,(12):41-42
目前,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的不断发展,微处理技术越来越多的运用到测量仪表中,从而诞生了智能化的测试仪表。这种新式仪表不仅功能、性能、结构等发生了变化,而且校准调整的方法也由硬件调整发展到了软件调整。因此说,自动测试系统是计量部门必须具备的检测手段。我们研究的目的就是开发适合我国国情的“数字多用表自动校准检测装置”,使其具有推广价值。一、数字多用表自动校准检测装置“数字多用表自动校准检测装置”的主要功能是确定被检数字多用表的技术指标是否满足要求。1郾“数字多用表自动校准检测装置”的组成组成“数字多用表自动…  相似文献   

15.
国际资讯     
韩国大力扶持可降解生物塑料企业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于近日召开革新增长战略会议,确定了由生物产业革新特别工作组(TF)制定的“促进白色生物产业战略”。白色生物是指利用植物等可再生资源或微生物、酶等,以生物代替现有化学产业材料的产业。白色生物技术的核心是利用玉米等植物生物质制成的塑料,易被土壤中的微生物分解,非常环保。  相似文献   

16.
农业微生物产业作为利用农业微生物资源和生物技术形成的生物科技产业和高增值农业,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农业环境等,在保障粮食安全、提升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减排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微生物肥料、饲用微生物产品、微生物农药、酶制剂微生物产品、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方向,梳理了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的发展现状,进而总结了农业微生物技术与产业发展趋势;在研判种质资源、技术研究、产品研发、行业标准等农业微生物产业发展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布局科研平台专项、建设数据信息系统、加强微生物种业创新、构建法律法规体系等重点举措。建立完善的产业政策体系和相关配套措施,健全农业微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孵化参与国际竞争的高科技企业,以此保障我国农业微生物产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张剑 《硅谷》2008,(12):164
一、引言   根据TRIPs协议,各国可以将植物和动物及其主要是生物学的生产方法(但不包括微生物)排除在专利保护主题之外.但成员国需要采取某种形式.如专利或专门制度,对植物品种给予保护.   TRIPS协议中所用术语的定义,如"植物品种"、"微生物"或"主要是生物学的方法"的准确含义在法律上是很复杂的.但重要的是应当指出,TRIPs并未提到来源于植物、人类或动物的基因是否可以获得专利.……  相似文献   

18.
《工业工程与管理》2006,11(3):31-31
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是由我国最早创办的两个农业工程系——原金陵大学农业工程系和原中央大学农业工程系合并、发展而来,是我国农业工程学科的发源地之一。1952年院系调整时,两校的农业工程系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1958年,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系与江苏省南京农业机械化学校合并成立南京农学院农业机械化分院。“文革”期间农业机械化分院搬迁到镇江,1985年迂回南京浦镇原址建立南京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学院,2000年更名为南京农业大学工学院。  相似文献   

19.
循环农业标准化的研究、实践与示范推广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06年农业部开始实施生态家园富民行动,“十一五”期间在500个县(场)建设10000个资源良性循环的生态新村。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大力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重点推广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因此,发展循环农业必须充分和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推进农业结构优化调整,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最终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产业结构,又称为社会生产的部门结构,是按产业部门分类形成的社会生产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经济资源在产业和部门之间的重新配置。中国的产业结构,目前在调整中存在着同构化、小型化、技术集约低度化、产业政策手段滞后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转变,影响了国民经济长期稳定的增长。要实现“九五”规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必须加大产业结构调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