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基于附加质量模型的缺陷,提出了附加质量折半模型,采用该模型分析了拱坝的自振特性,并与原计算模型试验结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附加质量模型,附加质量折半模型计算所得的坝体自振频率更符合实际,但偏差仍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核电站的抗震安全水平,基于第III代核电站双层安全壳(内安全壳、外安全壳)的结构特点和非能动安全技术要求,提出了基础隔震(BIS)-调频质量阻尼(TMD)抗震结构。以我国“华龙一号”核电站为研究对象,以满足核电站基本安全功能对结构特殊抗震要求为目标,应用符合非能动技术要求的隔震减震技术,给出了符合双层安全壳结构特点的抗震设计理念。基于基础隔震核电站研究成果,应用上述抗震设计理念,在增加附加质量很小的情况下,实现了BIS与TMD相结合的抗震结构设计。与传统非隔震模型和基础隔震模型比较,研究了该混合抗震结构的减震机理。结果表明:混合抗震结构综合了BIS与TMD的优点,避免了BIS和TMD各自的内在缺陷,进而验证了提出的抗震结构的减震效果,可以满足核电站的特殊抗震要求。  相似文献   

3.
梁沙河  张伟 《山西建筑》2007,33(32):86-87
通过对某设置了转换层的底部大空间抗震墙的高层住宅工程进行了常规的与附加阻尼的计算分析比较,指出附加了阻尼器的底部大空间抗震墙完全可以满足抗震设计的各项规范要求,并很好地改善了结构的抗震性能,为抗震墙结构的设计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4.
结合粘滞阻尼器的力学模型,介绍了粘滞阻尼器减震结构分析与设计方法,并以某幼儿园工程为例,探讨了附加非线性粘滞阻尼器加固结构的动力特性,指出通过附加粘滞阻尼器达到了降低结构地震响应,提高结构抗震性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框架摇摆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框架摇摆墙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以1个6层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为例,利用通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建立了该结构的简化模型,并通过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得到了附加摇摆墙前后结构的地震响应。分析结果表明:附加摇摆墙后,结构以摆动振型振动,各层的层间位移角趋于一致,结构层间变形的集中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使结构形成整体屈服破坏机制,防止局部层屈服破坏机制的产生,充分发挥整个结构的耗能能力;附加摇摆墙后,结构周期略有减小,不会显著增加结构基底剪力,即使仅附加高度为结构总高度一半的摇摆墙,也能有效控制结构底层的变形集中;该框架摇摆墙结构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附加粘滞阻尼器的消能减震结构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一方面为了确保实现性能目标需要进行复杂的迭代计算,另一方面没有具体给出阻尼器相应支撑刚度的计算方法。为此,本文在直接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基础上,根据附加粘滞阻尼器所提供的阻尼力、层间剪力与附加等效粘滞阻尼比之间的关系以及利用支撑-阻尼器串联结构体系可以视为截断频率与支撑刚度和阻尼器阻尼系数相关的一阶滤波器这一思路,提出了一种针对附加粘滞阻尼器结构直接基于位移进行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法,并且进一步通过非线性时程分析计算验证了该设计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李宏男  徐静 《岩土工程学报》2009,31(11):1763-1767
提出了考虑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的输电塔线体系简化抗震计算模型。采用附加质量法对导线进行简化,用改进的集中质量模型来模拟输电塔下部结构,建立了桩–土–塔–线体系简化抗震计算模型。以一具体输电塔为例,在三种不同的场地条件下,分别采用本文的简化模型和文献[5]的整体模型对桩–土–塔–线体系在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简化模型与整体模型的计算结果吻合较好,且可以大大提高计算效率,节省计算时间;在软弱、中硬场地,导线对塔体反应影响显著,不能忽略。有关研究成果可供工程设计参考。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8.
墩身动水附加质量对深水高墩结构的振动特性与地震动力响应影响较大,为研究动水附加质量计算方法的适用范围,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DINA,分别基于势流体单元的流固耦合完全数值法以及基于Morison方程的动水附加质量法建立了深水圆形高墩结构的动力分析模型,通过对比分析两类模型的振动特性和地震响应,探讨动水附加质量模型的准确性及其适用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水深宽度比对动水附加质量模型计算的深水高墩结构振动特性和地震响应的精度有明显影响,合理控制水深宽度比可以保证动水附加质量模型的精度。  相似文献   

9.
曾绮琪 《四川建材》2022,(4):84-85+91
为提高某医院住院楼抗震性能需要,对该位于8度抗震设防烈度区(0.2g)的框架结构设计了粘滞阻尼器控制方案。首先,借助MATLAB根据规范进行程序选波,以此节约建模时间,并借助e2k命令文件提高结构建模分析效率。借助有限元软件ETABS,建立了无控有限元模型。随后在无控模型中,布置了一定数量粘滞阻尼器获得了有控有限元模型。随后,将两者模型的动力响应进行了对比分析,优化减震方案。最后采用能量法计算结构的等效附加阻尼比验证其减震效果。由上述分析可知,在结构中增设粘滞阻尼器,能够降低结构的楼层剪力、层间位移角并提高结构的附加阻尼比,并有效提高其安全储备。  相似文献   

10.
新型建筑结构将调频质量阻尼器控制原理应用于自身建设当中,具有非常突出的抗震效力.文中综合研究了脉动风作用时影响新型结构动态特性的两个重要参数--子结构质量和附加柱刚度,分析了不同子结构质量时附加柱刚度变化对巨、子结构动力响应的影响,归纳了子结构质量影响新型建筑结构动力性能的一般规律.研究表明,新型结构比传统巨型框架结构具有更好的抗风振能力,而且其抗振性能会随子结构质量及附加柱刚度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高台基木结构古建筑的随机地震响应特征,以西安鼓楼为例,分别建立了鼓楼下部高台基、上部木结构和整体结构的有限元模型。选择合理的地震动模型,采用绝对位移直接求解的虚拟激励法,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的谐响应分析模块对鼓楼进行了随机地震响应分析,分别得到了鼓楼通柱有关节点的位移和加速度功率谱。结果表明:在随机地震激励下,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功率谱峰值所对应的频率和结构基本自振频率较为一致;高台基的存在改变了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功率谱的大小及分布规律,且使得结构位移和加速度功率谱峰值增大。高台基对整体结构的抗震是不利的,在高台基古建筑的结构分析时必须考虑其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为防止结构抗侧力刚度分布在建筑平面内不对称、沿竖向不连续而引发震害,采用刚度调整元件对不合理的结构刚度分布进行合理化调整,以实现既不改变原设计建筑结构布置及使用功能又使原设计完全符合抗震概念设计准则及现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由于其独特的构造特点而具有与现代建筑结构不同的抗震性能,现有的结构动力分析模型对于古建筑木结构不再适用。基于其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受力性能及动力破坏形态,给出了关键构件的简化分析模型,将柱架简化为“摇摆柱”,将枓栱铺作层简化为“剪弯杆”;根据简化分析模型及整体结构质量分布情况,提出了单层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的两质点“摇摆-剪弯”动力分析模型;结合构件试验以及动力学理论推导得到了动力分析模型不同受力状态下各参数的计算方法及适用范围,并与振动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提出的动力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反映单层殿堂式古建筑木结构在水平地震作用下的动力反应。  相似文献   

14.
木结构房屋的抗震性能及保护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从木结构房屋的构造形式特点出发 ,研究了不同烈度地震作用下木结构房屋的震害特点 ,并以西安回民保护区典型木结构房屋为例 ,按 8度抗震设防考虑 ,分别对木结构房屋的纵向、横向进行了内力分析和承载力计算 ,并利用通用有限元程序ANSYS对木结构房屋进行了三维空间分析。通过平面与空间的计算 ,指出木结构房屋抗震存在的问题 ,讨论了对木结构房屋应采取的抗震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掌握古建筑木结构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过程及对应的破坏状态,对震后古建筑木结构的破坏程度做出合理的评估,基于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滞回特性和能量耗散原理,将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作为两个耗能构件,计算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抵抗破坏潜能”;根据古建筑木结构振动台试验,计算各工况地震作用下每一耗能构件所耗散的能量;基于构件的“抵抗破坏潜能”和各工况下的地震耗能情况建立耗能构件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并借助能量分配系数找到各耗能构件破坏状态与整体结构破坏状态之间的关系,从而建立整体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评估模型;应用该地震破坏评估模型,分别对燕尾榫柱架和枓栱铺作层和整体结构进行构件地震破坏评估及整体结构地震破坏评估,所得到的破坏系数能较好地反映各构件以及整体结构在不同地震作用下的破坏状态,研究结果可为古建筑木结构的抗震加固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古今元 《华中建筑》2008,26(11):71-73
木结构古建的防震技术非常独特:该文以都江堰二王庙李冰殿为例,分析其结构细部在汶川强震中减震耗能的抗震机理.从而为现代结构的抗震设计开拓思路,  相似文献   

17.
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考虑竖向地震作用高宽比限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谷伟  刘斌 《工业建筑》2004,34(10):17-20
采用多质点层间剪切型分析模型 ,建立了橡胶垫基础隔震结构在水平与竖向地震联合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 ,并推导了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简化计算公式。在考虑了场地条件、地震烈度等影响因素下 ,分析了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 ,在硬土场地上 ,竖向地震作用的存在对隔震结构高宽比限值有较大影响 ,并随着地震烈度、竖向加速度峰值的增大而增大。建在高烈度设防区较硬土场地上的基础隔震结构 ,其高宽比的确定应考虑竖向地震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介绍本住宅小区基础及上部结构体系方案设计,提出适合福州地区软土地基,具有良好的抗震、抗沉、抗裂性能新型住宅,根据小区地质分区、建筑功能要求不同,考虑小区住宅量大、面广的特点及投资商的近远期经济利益,合理地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提出小区设计新思路,供同类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9.
震后可恢复功能概念引入木结构已成为近年来国际木结构抗震工程研究的热点。可恢复功能木结构体系主要包括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研究表明,带有耗能机制的自复位及摇摆木结构具有很好的抗震性能,结构在震后无损伤或损伤很小,无需修复或稍加修复即可快速恢复使用。阐述了自复位木框架结构和摇摆木剪力墙结构的工作原理,对国内外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综述了木结构中的预应力损失、结构损伤控制的研究成果以及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设计方法。介绍了两个可恢复功能木结构工程案例和可恢复功能木结构的研究趋势,提出了对于耗能件设计、减少预应力损失、结构设计方法以及结构性能评估方法的热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论述了建筑设计在建筑抗震设计中的重要作用,指出了建筑设计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建筑设计的是否考虑好抗震要求,将直接影响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好的建筑抗震设计必须是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共同协作和良好配合才能实现。文中提出了建筑设计中的主要抗震设计问题,如:建筑体型,建筑平面和竖向布置要有利于建筑抗震。并结合震害,论述了建筑体型简单对称、平面和竖向布置中质量与刚度分布均匀协调对建筑抗震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应重视建筑立面装饰构件、室内建筑构件(非承重内隔墙,内隔断等)以及各种建筑装饰制品与主体结构的抗震连接与锚拉,保障其不发生伤人的灾害;此外还提出了高层建筑中屋顶的某些抗震要求和多层砌体房屋应遵守的总高度、层数以及高宽比限值控制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