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英国著名作家爱·摩·福斯特的代表作《印度之行》自问世以来,一直是评论家关注的焦点。从后殖民主义角度解读这部殖民时期的经典文本,可以看出作为殖民时期的作家,福斯特能够超越阶级局限性,充分体现其热爱民主、平等和自由的人文主义精神;然而,他又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国家公民的身份,在小说中处处流露出矛盾的心理,并用两种声音表达出自己的矛盾:反殖民主义的声音和殖民主义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作家福斯特享有自由人文主义者的称号,他对士性的看法也笼罩上了自由人文主义的先环.福斯特没有摆脱时代和自身性别的局限性,其小说<霍华德庄园>中渗透了男性中心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印度之行》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笔者试图从《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解读入手,表明“他者”话语是福斯特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其借“他者”话语的建构,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确立,从而发掘“他者”话语背后的宗主国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4.
《印度之行》是一部研究福斯特的殖民主义叙事的重要文本。笔者试图从《印度之行》“他者”话语的解读入手,表明“他者”话语是福斯特带有殖民主义意识的主观产物,其借“他者”话语的建构,希望实现对西方文化自我认同的确立,从而发掘“他者”话语背后的宗主国与印度殖民地之间的文化话语关系。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E.M.福斯特名作《印度之行》中主要人物的分析,探讨E.M.福斯特对人类关系的坚定信念,他在探讨人类关系中经历了怀疑,冷漠与恐惧,但这些并不能阻止他对真爱的追寻。  相似文献   

6.
在《印度之行》中,E.M.福斯特围绕阿齐兹的犯罪审判,对英国统治下印度的法庭、法庭审判场景、审判气氛和参与法庭审判的观众、律师和法官等各式人物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本文介绍了殖民地时期印度的法律发展历程,探讨了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世界对于印度的种族偏见以及在对阿齐兹审判过程中的反映.本文认为,通过对于阿齐兹审判的描写,小说揭示了英国强加于印度的法律制度以及该法律制度与印度本土的法律制度与法律文化的冲突,充分反映了殖民地法律中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  相似文献   

7.
将长孙无忌等人编撰的<隋书·经籍志>与班固<汉书·艺文志>比较,从将小说作为子部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小说的创作主体、小说的政治与道德功能、小说与史的关系几个方面,分析了<隋书·经籍志>所体现的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8.
对<苟子·正名>中体现出来的语言思想与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的相关观点进行对比,证明二者并不矛盾.荀子关注的主要是关于语言使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语言运用论;索绪尔关注的主要是语言符号本质的问题,可以称之为语言的本体论.  相似文献   

9.
比较墨家的<墨经>与荀子的<正名>篇中的正名思想,指出荀子<正名>篇中的正名思想是对<墨经>正名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更全面、更系统化、更理论化的正名观.  相似文献   

10.
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解读海明威的短篇小说<大双心河>.小说主人公尼克·亚当斯本欲通过钓鱼之行,在山野中寻求内心平衡,却受内心冲动的驱使,试图控制和征服大自然.体现了海明威既渴望回归自然又试图挑战自然的矛盾自然观.  相似文献   

11.
<反垄断法>的颁布实施,极大地促进和保障了民生的发展.在阐述了民生的理念和实践基础上,承认了竞争思想的重要性;提出民生思想更应是我国<反垄断法>的思想基础;认为<反垄断法>的制定拓宽了民生建设的层次,并为民生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12.
《颜氏家训》伦理思想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颜氏家训>产生的历史背景,阐述了<颜氏家训>关于人伦、仁义、忠君和知足戒奢、谨言慎交、读书致用的思想主张.认为<颜氏家训>为儒家学说向民间的深入架设了桥梁,为儒学民间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陆在易是位多产的作曲家,尤以合唱作品为盛.他的合唱序曲<在十八岁生日晚会上>、合唱音画<行路难>、音乐抒情诗<蓝天·太阳与追求>和<中国,我可爱的母亲>等四部大型合唱作品在我国合唱领域更被视为精品.其创作运用了交响化的思维和手法,使交响乐队与合唱音乐相结合,充分展示了作曲家精湛的技法,形成了鲜明的交响化特点.  相似文献   

14.
王尔德的小说<道连·葛雷的画像>自1890年发表以来,一直受到文学批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梳理国内外对王尔德及其小说的研究成果,认为对<道连·葛雷的画像>的研究经历了主观狭隘的道德批判到客观的文本研究,再到文化研究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中共苏区中央局机关报<斗争>刊登的部分文章,分析了<斗争>在党的思想建设、红军建设、政治斗争、武装斗争以及苏区经济、文化建设方面具有的影响和作用.认为<斗争>对于研究党的发展历史和当时苏区的各方面建设情况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6.
凯特·米莱特在其颇有影响的<性政治>一书中专论了大卫·劳伦斯,把其定位为一个患有厌女症的作家.<儿子与情人>、<卖票>等著作确实为这种说法提供了可信度.劳伦斯其人是否真是厌女症患者,不仅是关乎他个人的事情,更是关乎人们对他的艺术和思想的理解的重要议题.文章从他的生平记录出发,试图运用新批评的批评方法,借助对<儿子与情人>和<卖票>中的人物性格的分析,并运用叙事学原理澄清事实真相.  相似文献   

17.
<三国志·吴书>中记载祥瑞事件,比其中<魏书>和<蜀书>所记要多,主要原因是吴国的统治者信奉祥瑞,他们借祥瑞来宣传自己的君主政权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8.
论述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社会活力思想的具体内容.认为社会活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批判传统资本主义的有力武器;不仅对批判传统资本主义有效,而且对批判现代资本主义也有效;<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社会活力思想博大精深,不仅是批判的武器,同时也是建设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看不见的人>是美国当代黑人作家拉尔夫·埃里森的代表作.在作家运用的各种艺术表现手法中,象征主义的运用是这部小说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元素.通过从身份的象征、色彩的象征、眼睛的象征、人物的象征等方面,探讨作者如何运用象征主义这一艺术表现手法来揭示小说主题并表达其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守猛先生的<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论稿>(以下简称<论稿>)已经由延边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无疑是思想政治工作研究领域的一大喜事.<论稿>是作者从事思想政治工作近40年来的心血结晶.王守猛先生参加工作起就在学校从事教学与管理工作,一直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研究.从这一历程看,不得不令人对作者在思想政治工作上的固守与执着感到钦佩和尊敬,也正是这一份固守和执着才有今日<论稿>之问世.长期的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经历,使作者既有感性上的认知,又有理性上的深邃思索,也正是这二者的相互结合,才有<论稿>中的真知灼见.更正是有像作者这样默默耕耘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辛勤付出,才有我党思想政治工作的繁荣和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