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 毫秒
1.
以双河油田测井信息和岩芯分析资料为基础,运用深度列多元统计,样条分段,优化降维等方法,建立了储层非均质渗透率解释模型,并对试验区井间油层的纵横向非均质渗透率进行了预测,经该区3条渗透率预测剖面证实,预测精度满足了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2.
据双河油田测井、地质资料计算单井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序列,并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进行储层非均质渗透率预测,利用预测结果,结合沉积微相,从储层非均质性,井网不完善及夹层的影响三个方面进行剩余油富集区分析。 相似文献
3.
4.
5.
本文从研究区域的测井、地质资料出发,通过单井储层渗透率序列计算,以分形技术为基本预测方法建立起储层非均质渗透率三维分布数据体。并以此为基础,在平面上细分沉积微相,在剖面上分析砂体的连通情况,建立起各沉积单元中相对独立的水动力单元,结合储层规模的非均质渗透率预测为完善储层地质模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非均质渗透率油藏井网模型选择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实际油藏往往是某方向渗透率大于其它方向渗透率,若按均质油藏模式部署井网,会严重影响开发效果。在简化(地下流体为单相,油层等厚,水平最大主渗透率方向与最小主渗透率方向垂直,注采平衡)的条件下,建立了存在方向渗透率地层条件下流体流动基本微分方程;并给出了平面中两个水平主渗透率方向互相垂直条件下方程的解;推导出势函数及流函数表达式。采用推导出的表达式,分别计算了五点法和九点法井网注水井排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夹角为0°、22.5°和45°时的流线分布,求出相应油井见到注入水时间及波及系数。结果表明,非均质渗透性油藏2种布井方式的油井见到注入水时间和波及系数都小于均质油藏;五点法井网以注水井排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一致时注水效果好,九点法井网以注水井与边井连线方向与最大主渗透率方向夹角为45°时注水效果好。图4参2(郭海莉摘 相似文献
7.
储层各项物理参数在三维空间分布的定量描述是同藏地质模型研究的核心内容,渗透率是诸项物理参数中最重要也是定量描述的参之一,以分形技术为基础,以变序技术,局部权技术,相映技术为配套技术,对一个开发区块多口井的储层非均质渗透率地预测。 相似文献
8.
位于阿拉斯加北斜坡的Kuparuk河油田是北美洲最大的油田之一。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原始石油地质储量在它的C砂岩中,该砂岩是浅海相砂岩,具有强烈的生物扰动和复杂的成岩作用特征。菱铁矿的含量变化很大,导致渗透率、孔隙度和毛细作用变化很大。
C砂岩中的矿物学、孔隙度和含水饱和度的电缆测井解释是相对简单的,它提供了粘土、菱铁矿和海绿石含量,并说明了岩心的非均匀性。由于孔隙度一渗透率交会图中点的分布极端分散,要计算实际的渗透率曲线是非常困难的。在用测井孔隙度估计渗透率的地方,关键的孔隙度-渗透率转换关系是糟糕的,因为其结果没有再现岩心分析数据中存在的极端分散状态。油藏描述的最新研究,要求重新估价渗透率模型,以便用一种简单的方式按比例放大来预测需要的特性,并输入到地质孔隙模型中使用。
现在已经开发出一种预报渗透率的新方法。它以密度测井(RHOB)和岩相为基础,随机选择数据子群的岩心体积密度值。对每隔半英尺的测井深度点,岩心体积密度值是随机重复选择的,多次重复直到滑动时窗内的平均密度值,在标称的0.05g/cc的预置容限内,与RHOB测井曲线匹配为止。然后,把与选择的岩心体积密度值对应的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值当作为每个深度点选定的最后结果。这个方法复制了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值的统计分布,获得了各半英尺深度点的数值。我们把测量深度转换为SSTVD,并将0.5ft取样间隔按比例放大为1ft和2ft取样间隔。按比例放大的渗透率值与逐井分析的岩心塞得到的kH相匹配,也与从观察许多井的最大流量得到的kH一致。在提供与其他测量的渗透率值匹配情况下,按比例放大的渗透率值也可用在地质孔隙模型上。 相似文献
9.
10.
储层参数随机建模方法在胡状集油田储层非均质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油田开发后期油藏精细描述的关键之一是如何建立反映储层非均质性的储层地质模型。在胡状集油田的油藏描述中,应用随机建模技术中的顺序指示建模方法对胡12断块沙三中油藏7油组的渗透率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顺序指示建模方法比常用的插值方法更能反映储层参数的变化,而且能够描述由于资料的缺乏而引起的模型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分析了双河油田小型隐蔽油藏形成的地质基础 ,指出小型隐蔽油藏与较大规模油藏的形成是同源同步的 ,它们是双河油田开发后期增储稳产的重要力量 ;在井网密度高、砂体控制程度高、动、静态资料丰富的基础上 ,提出了油田内部小型隐蔽油藏识别的 3种技术 :储层精细对比技术、小幅度构造圈闭评价技术、微圈闭评价技术 ,利用这些技术在双河油田识别隐蔽油藏的成功率在 95 %以上 ,增储2 33× 10 4t,累计生产原油 12 7× 10 4t,取得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