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8年前,作为一名刚毕业的师范生,电脑留给我的印象是:有些深邃、略带神秘。记得当时在学校只有少数同学选修电脑,而学习的内容是一些当时看起来有些“奇妙”的小程序。那时的我虽然对电脑心有向往,但还是被指定为“音乐选修”学员,基本决定了当时我和电脑的“疏远”关系。走上工作岗位,虽然有些忙碌,但年轻教师总有些“休闲”时刻,钻进学校的电脑房“玩电脑”成了“休闲”的时尚。哪怕只是打打字,用画笔画画,也会玩得很有趣。不知不觉中,我和电脑结下了不解之缘。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的名校,在传承传统教学精华的同时,也很注重抢占新…  相似文献   

2.
刘琪同学是一名初一的学生,他的短文谈论了他学习计算机的感受,真实而生动,从对计算机的不了解,认为计算机里只有几个软件罢了,到发现电脑的神奇用途和速度,以及对网络的向往,是一名初中学生在上了信息课以后的切身体验。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个73岁的老人,生来是一个生性好动的懒人,思想活跃,最不喜欢枯燥无味重复性的事。中年认识了电脑以后,它能做"我出思想他干活"的事了,自然而然的我就和电脑结下不解之缘。我开始接触电脑是在70年代。单位有一台电子计算机,虽然功能连现在二手市场最次的微机也不如,却是个庞然大物:100平方米的房子里,全是一排排的机柜,还有一个由数学专业人才组成的队伍伺候他,  相似文献   

4.
"用"微博微学习、微沟通、微管理、微公关等,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迅速盛行。而通过微博,分享海量信息,记录瞬间灵感,评说互动,答疑解惑,直播现场,甚至发  相似文献   

5.
用微博微学习、微沟通、微管理、微公关等,生活的快节奏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微文化迅速盛行。而通过微博,分享海量信息,记录瞬间灵感,评说互动,答疑解惑,直播现场,甚至发  相似文献   

6.
NOC伴我成长     
我眼中的NOC是神圣的,我眼中的NOC是精彩的,我眼中的NOC是可爱的,我眼中的NOC是色彩斑斓的,我眼中的NOC是一流的。NOC活动让我来到了古都西安,在一睹兵马俑风采的同时,也领略到了规模盛大的NOC活动的魅力。直至今日,赛场中的一切仍历历在目。当钟表的指针指向“1”的时候,我就不停地催老师和妈妈到赛场去,紧张的心情也随之而来。我顾不得等老师和妈妈就急匆匆地来到了检录处。“哇,他们好高啊!我也太小了,我能行吗?”种种疑问在我的脑海中回旋着。这时,一位上海小姑娘与她老师的谈话引起了我的注意。老师鼓励小姑娘说:“你是从千名…  相似文献   

7.
如今随着电脑功能的不断增强,电脑对我们生活的改变也越来越大。那么如何让电脑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呢?下面介绍的超级电脑伴侣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似文献   

8.
在那“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大跃进”年代里,我们几个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做起了“研究电子计算机”的梦。起因是在书中看到了这样的一段文字:“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最后的结果是根据《无线电》杂志的介绍,搞出来了一台“电阻模拟计算机”,我得到的奖品是一本苏联人写的  相似文献   

9.
我是《自动化仪表》杂志的忠实读者、作者和通讯员。从她诞生之日起,我就一直关注她,热爱她,把她当作自己的良师益友和得力助手。我从事自动化仪表应用工作近20年了,是她伴随着我坚持走自学成才的道路,努力学习,刻苦实践,在她的帮助启发下,进行过30多项技术革新、技术改造项目,发表了近百篇各类技术文章和论文,从一个普通的青工成为一名工程技术人员,受到过共青团中央和地、县政府表彰,获得过省级优秀学术成果奖。《自动化仪表》杂志伴我成长,她同我一道分享成功的喜悦。在她迎来100期的大庆  相似文献   

10.
我叫王子木.是一名高三学生。我活泼好动,善于动手动脑.拆装维修是我的长项,我是在破坏玩具的过程中长大的。我最初接触电脑是在小学.那时学校有个很小的计算机室。我们每两周才进行一次上机学习,那却是我最盼望的课程。在那286时代.我们使用的是BASIC、CAI、  相似文献   

11.
经过二十几年的发展,PC主机的速度足以满足多数日常应用的需要,人们消费时逐渐趋于理性,在“后PC”时代加速来临的时刻,PC产业如何保持以往的高速增长势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PC产业的两位“龙头老大”——Intel和Microsoft,正在为我们开启一个崭新的时代,那就是以PC为中心的“数字家庭”!  相似文献   

12.
<正> 岁月如梭,光阴似箭,一转眼《中国工程师》已经十岁了。记得,我刚接触到她的时候还是刚出校门的青年。《中国工程师》这五个字对我是那样神秘、遥远。当我看到她的内容,神秘的面纱逐渐被揭去。原来她是为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为科技人员说话的杂志。无论她内容的编排,还是选文,都是那样新颖、  相似文献   

13.
《电脑知识》2007,(12):6-6
我是一名在读硕士研究生,还记得第一次与导师见面时,导师问我:“计算机水平怎么样?”我回答道:“上网没问题!”“那办正事呢?”“还行吧。”我当时真以为还不错,可后来用起电脑来才知道,我还属于“电脑盲”,几乎一窍不通。可这是怎么造成的呢?  相似文献   

14.
我是Hellen国内一家知名房地产策划公司的新晋策划师;事实上我从没想过能提前结束试用期.甚至得到升职。很多人说我运气好.只有我自己知道熟练而聪明的使用黑莓智能手机才是我得以快速成长并获得升迁的不二法门;  相似文献   

15.
2004年10月,教育部-微软(中国)"携手助学"项目的计算机教室在我校建成并投入使用,至今已有一年的时间.在这一年中,"携手助学"项目犹如一缕春风吹进了金水四中人封闭已久的心田,吹遍了金水四中的每一个角落,学校从软件到硬件、从教师到学生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携手助学"项目正一步步地帮助我们成长起来.  相似文献   

16.
随着移动互联和个人计算时代的来临,各种随身数码IT产品已经不是简单的玩物或者炫耀用的奢侈品.特别是对大学生而言.它们更是成了学习生活中的必需品。因此离开了灌输式课堂.经历了高考的“战争”.即将升入大学或步入大学不久的学生朋友们.都会在这个夏末秋初选购各种数码产品来“武装”自己,以精良的装备迈入新的“战场”。  相似文献   

17.
不管在哪里用电脑,都会存在安全隐患,除非不上网,并且没有第二人用电脑,也不用移动存储设备,但事实上这种看似与世隔绝的情况几乎不存在,我们面对的更多问题是如何才能在各种环境下安全地使用电脑……  相似文献   

18.
“不管我活着还是我死去我都是一只牛虻快乐地飞来飞去”假如你见过这段话,你就一定认识我。对!我就是大名鼎鼎的爱尔兰作家艾捷尔·丽莲·伏尼契笔下的人物:The gadfly(牛虻),也就是亚瑟的后身(开玩笑的)。由于我十分喜欢伏尼契的这部作品,于是改名换姓,化名为牛虻(呵呵呵:-)),这也是我的网名。其实我只是一个PC game的Fans+小网虫,我认识电脑也不过三年,网龄还不到一年,但我与电脑的友情却是: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  相似文献   

19.
20.
在办公室等较为公共的场所,离开电脑时你放心吗?对于一些与系统密切相关的程序,如果随意让其他人(特别是对系统并不熟悉的菜鸟)使用,非常容易造成死机甚至系统崩溃。又或者浏览一些带有网页病毒的站点或者下载运行可能带毒的未知程序,都可能对你的系统造成致命打击要放心地离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