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在中国的建筑学科内部,建筑技术史研究长期未获足够重视,这应与该学科初创阶段之布扎渊源有密切关联。基于作者开设技术史与技术观课程的契机,文章从学科自主的立场出发,梳理与检讨了建筑技术史研究的有关理论问题:一、明确的技术史观是开展技术史研究的前提;二、建筑技术史研究应该也必须面向建筑学基本问题;三、技术史研究与学科史研究之协同是学科自主立场的支点。 相似文献
2.
检视中国近代建筑技术史研究的历史与现状,梳理出材料结构技术观和环境调控技术观两类叙事路径,并指出其相互分离、缺乏互动与融合之不足。应基于营造人工环境、控制能量交换的整体环境观,从建造的意图(目标)与路径(手段)之互动关系入手,进一步扩展与深化相关研究。"内在的美"跳脱了经典建筑学对于"建造的诗学"之视觉依赖,而从更为贴近建造活动本质属性的层面扩展了研究视野;对于中国近现代建筑而言,在保温型、选择型和再生型三种环境调控模式中,前二者因建造模式更具在地性而应更具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3.
广州十三行商馆是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对外贸易的核心场所。自18世纪至19世纪中叶,由于主导商馆重建权力的更替,商馆建筑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演变:从本土行栈到洋人商馆的空间改造、大商馆空间布局模式的成熟、商馆建筑空间的集约化发展,以及商馆建筑向“殖民地外廊”风格的转变。与此同时,十三行商馆也经历了从散布于珠江沿岸到“自成一区”的区域格局,经历了火灾后重建的“小变革”与战争后重建的“大变革”,乃至最后的覆灭。十三行的空间演变紧扣广州贸易之百年风云,是城市近代变迁的缩影。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古代建筑,不同于欧美的古建体系。其主要特点在于它不是数的单体堆积,而是量的群体集体,各个建筑群体中除了厅、堂、楼、阁之外,亭、轩、馆、榭往往也是这种集合体的主要组成元素,而它们在建筑形制、使用功能等方面,又都各自有着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沿革,形成了形态多变,蕴涵深厚的光辉灿烂的东方建筑体系。 相似文献
5.
6.
高校建筑馆专业教室空间环境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专业教室作为建筑学院内部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基本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还具有空间形态规矩中不失灵活、空间细节体现建筑学院的教学特色、主体功能明确、从属功能多元等特征,需要设计中区别对待。本文从其类型与尺度定位、物理环境营造等方面加以梳理、分析,希望能为建筑馆的新建与改建以及相关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7.
8.
大事件中的小建筑 解读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0年上海世博会英国馆,作为大事件之下的小建筑,以小而获得了功能分化、技术简化、形式纯化以及建筑展品同构化等特征,并进一步催生相应的场地、表皮、图像以及概念,使它们紧密联系。建筑各部分,从形态到细部,从方案到施工都统一在连续的线索中。英国馆对于小的关注,实是对建筑自身问题的关注,这为中国大量且快速的建筑实践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9.
建筑系馆的设计是对建筑教育场所的研究。建筑学系的教学楼是建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系馆应当是大型足尺实物教具。建筑学的教育思想决定了建筑系馆的空间组织,但是构成系馆空间的构筑体,可以从多方面表达建筑学专业基本的训练的内容和要求。 相似文献
10.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西方发达国家展馆展示了当代建筑学绿色节能的发展方向,本文从绿色能源,绿色资源,绿色建造等方面阐述了这些展馆所采用的卓越的技术理念,并呼吁我国城市建设者能探索出一个系统化,最为合适合理且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的理论. 相似文献
11.
12.
14.
日本的传统建筑本身具有诸多现代主义建筑特征,但也是因为日本所处的地理位置、文化和技术发展的制约,形成了基于节材、极简和功能至上的设计思想.在现代主义思想的语境下对日本传统建筑进行分析,探究功能主义、极简主义、流动空间、模数制与日本传统建筑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5.
16.
早在读书的时候,我便对日本建筑和建筑师有浓厚的兴趣,日本建筑所营造的素雅纯净的空间及诸多日本明星建筑师像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崎新、安藤忠雄等都深深吸引了我。但工作后的繁忙紧张令我无暇对日本城市建筑进行系统分析研究。借着此次参加亚洲建筑师大会之机,我先后考察了北九州、大阪、京都、横滨、东京的几处著名的建筑,亲身感受了高度工业化的建筑技术支撑的高完成度项目,而日本建筑中流露出的简约纯净以及耐人品味的意境也深深感染了我。1日本现代建筑的传统精神 相似文献
17.
从飞鸟时代开始,在距今1 500多年的时间里,日本以佛教文化传播为纽带向中国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技术.日本在保持自身本土文化底蕴的同时,大量引进、学习、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与技术,并且结合本国环境、政治等各项因素,在建筑上延伸出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结构特点与独特美学,成为东亚建筑文化圈的重要分支.日本木结构建筑的特色在于与本... 相似文献
18.
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的短短几十年间,经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腾飞,然而随着人口密度日益增大和城市建设的过度拥塞,“古典城市的秩序已经塌毁”,①“都市地区,尤其是东京,建筑变得日益封闭和严苛,重要性日益减少,”②“标志着今日的城市印象—一个以断裂的状态来持续不断发展并恢复其自身生命力的分裂的环境”。③人们开始对这种情况关注起来,希望建筑变得更富有人情味,从而对日益增加的密度和改变的生活方式做出反馈。而对于自然和建筑的亲密关系的重新发现和诠释,即是建筑家们为了摆脱城市和文化困境所必须跨越的裂隙。基于此目的,日本的前…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日本建筑文化整个发展过程的分析,结合其文化中其它方面的相关特性,总结出日本建筑文化中所谓“和风”的几点基本特征。这些特征经历了历史的发展,一直不断传承着,至今仍影响着当代日本的建筑师的作品。 相似文献
20.
当下社会已经进入了一个合作共创的时代,长期以来由于一直被视为分工的关系,结构师与建筑师对于合作共创机制的重要性并未引起足够重视。文章从日本建筑师与结构师的教育体系出发,基于结构师佐藤淳在与多位建筑师的合作中逐渐研发出的三个结构设计道具,试图分析他如何将其他学科的专业知识结合到结构设计中来配合建筑师,从而通过合作共创机制来深度融合结构与建筑的思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