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准噶尔盆地不整合实际资料,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超-削关系,提出了一种新的不整合类型划分方案.这种方案将不整合划分为四种类型:上超/削蚀型、整一/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整一型.并且通过对不整合类型与油气运聚关系研究认为:上超/削蚀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整一/削蚀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运移,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上超/整一型,不整合面之上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不整合面之下有利于油气的运移;整一/整一型,不整合面上、下对油气运移有利,只有在断层与褶皱的配合下,才有利于油气的聚集.  相似文献   

2.
不整合是控制碳酸盐岩岩溶储层发育的重要因素之一,尤其对表生岩溶储层的影响更为明显.巴楚-麦盖提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在其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加里东中期第一幕、加里东晚期第三幕和海西早期构造运动,发育了3个大型不整合面,分别为中下奥陶统顶不整合面T47、志留系底不整合面T07和上泥盆统底不整合面T06.按不整合的分布样式可划分为4种类型.3个重要不整合面对巴楚-麦盖提地区奥陶系地层造成不同程度的剥蚀和溶蚀,形成了广泛的风化壳岩溶储层,这对该地区油气运移和有效圈闭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准噶尔盆地不整合类型和分布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传统不整合类型划分主要根据不整合面两侧地层的几何关系或者反射终端模式或者不整合面的成因机制(构造与沉积)、地震反射终止方式及剖面形态对不整合进行分类,所存在的无法很好处理不整合与油气成藏关系的不足,借鉴传统的关于不整合面两侧地层几何关系的基本原理、采用地震地层学中对一个层序识别反射终端的定义,结合准噶尔盆地不整合面的特征,首次将准噶尔盆地不整合划分为四种类型:上超/削蚀型、上超/整一型、整一/削蚀型、整一/整一型.指出地势的高低与剥蚀量的大小决定了不整合类型在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其中上超/削蚀型和整一/削蚀型对油气聚集最有利.  相似文献   

4.
湖南涟源凹陷西部滑脱带构造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涟源凹陷西部逆冲推覆构造和重力滑动构造并存,前者表现为逆冲叠瓦扇,其主干断层向下收敛于加里东不整合面附近,总体沿加里东不整合面向西逆冲推覆,后者则表现为滑片型和滑福型两类,总体向东滑动。上述滑脱构造对煤层结构和煤厚变化具有明显的影响,它使煤层原生结构破坏形成各种构造煤,并导致煤层厚度重新分配,形成NE-NNE向展布的厚薄煤带。  相似文献   

5.
研究认为巴楚断隆地区在加里东早期和海西晚期曾遭受过两次强烈的拉张作用,从而引发了大规模火山喷发,表现为裂谷型拉张环境。从加里东晚期到海西晚期以及从中、新生代到现今以来,该区发生明显反转,大面积缺失中生代沉积。新生代构造表现为以挤压和走滑作用为主,形成了许多复杂多样的逆冲断层和正花状构造。位于巴楚断隆西侧的色力布亚断裂在经历了两次拉张作用和反转后,形成了具有深层逆冲断裂和浅层逆冲推覆断裂的构造特征。  相似文献   

6.
龙门山系属于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关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阱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7.
古董山构造位于巴楚隆起的中南部,该地区主要经历了加里东期、海西期、喜山期3期构造运动,这3期构造运动控制了区内的构造变形,同时形成了T74、T60、T0、T20等大型不整合面.在地震资料精细解释的基础上,通过对古董山断裂构造样式和演化过程的分析,认为该地区在构造运动中发育了一系列断裂,并且在早期古构造带的基础上,发育起来了继承性很强的背斜、断背斜构造.这些断裂和不整合不仅可以对早期的油气藏形成破坏,同时又可以作为油气运移的纽带和桥梁.  相似文献   

8.
龙门山系山前带北段超晚期断褶构造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门山系属上扬子地台内晚中新生代断褶构造活动形成的山系。川西断陷区属龙门山系的前陆盆地,是地台型海相沉积与前陆型陆相沉积组成的复合型含油气区。超晚期(N—Q)断褶构造的发育程度控制了龙门山系山前带构造圈闭的发育和裂缝型气藏的形成。印支晚期形成的天井山古隆起因受强烈的超晚期断褶构造活动的影响,使原有的油气藏遭到破坏。天井山古隆起北东倾伏端的广元昭化地区,发育隐伏断裂系伴生的背斜群,是较理想的油气聚集带;而天井山古隆起西南倾伏端的绵阳—江油—安县地区,为北东向及北西向深断裂交叉复合区,是寻找中、浅层次生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塔河油田海西早期构造演化及其对岩溶缝洞形成与油气运聚的影响,利用最新的叠前深度偏移数据及大量钻井资料,对塔河地区构造特征、水系分布、缝洞类型进行研究.通过层面追踪、精细相干技术,明确了研究区断层发育特征和构造差异演化历程,采用三维雕刻技术,刻画了地下河溶洞及中小型缝洞空间分布,多因素叠合分析认为研究区奥陶系海西早期存在差异抬升,控制着岩溶水系和缝洞分布.研究结果表明:海西早期I幕,塔河地区呈南北向隆起,北高南低,鹰山组残余地层南厚北薄;海西早期II幕,北西向挤压应力继续作用,构造脊线向东旋转,形成北东向鼻隆,同时鼻隆轴部发育北北东向低角度逆冲断层F_3,使研究区发生差异演化;塔河六、七区沿F_3断层逆冲抬升形成断鼻型峰丘高地,而塔河十、十二区相对下降,呈相对低缓的岩溶斜坡-洼地;斜坡-洼地区沉积了近200 m巴楚组含岩溶角砾砂砾岩层(C_1b~1),岩溶水系和地下河溶洞广泛发育,油井累产小于1×10~(4 )t;峰丘高地区未沉积C_1b~1段,断裂与缝洞复合体密集发育,油井累产大于20×10~4t.因此,差异抬升形成的峰丘高地成为了岩溶斜坡上的分水岭,控制着岩溶水系的分布,使地表河与地下河围绕分水岭呈裙带式分布于斜坡-洼地区;峰丘高地与深大断裂发育区成为油气运聚优势区,斜坡-洼地中的深大断裂带可形成油气"甜点".  相似文献   

10.
根据油气战略选区的需要,完成了野外地质考查、构造平衡恢复、构造格局及演化以及原型盆地分析,认为黔南坳陷晚古生代以来,经历了四堡、晋宁、广西、印支,燕山等主要构造运动,以及三期成盆与四期盆山转换过程,使得坳陷构造变形与油气分布非常复杂.坳陷由铜仁—三都、贵阳—镇远、紫云—罗甸3条边界深大断裂围限大致呈三角形.东部边界铜仁—三都断裂近南北向展布,呈弧形向西凸出,为一条断面西倾的逆冲断裂;西北部边界贵阳—镇远断裂,北东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右行压扭;西南部边界紫云—罗甸断裂,北西走向,断面近直立,性质为左行压扭.坳陷内主要发育多个近平行、大致等间距分布的南北向褶皱冲断构造带,伴生发育多条近东西向的正断层,南北边界断裂附近见少量北东和北西向断裂构造.这些构造在平面上的组合关系表明,它们是在由东向西冲断推覆应力场作用下形成的有成因联系挤压构造系统.挤压变形强度东强西弱,是一个典型的冲断推覆构造系统,可以明确划分为东段变形强烈的根带、变形较强的中带和西部变形较弱的锋带等3个变形区.坳陷东北部强烈隆升,西南部持续沉降.长顺—三都一线以南地区沉降幅度大,沉积地层厚度巨大,构造变形相对较弱,是油气保存条件有利地区.利用构造变形强度指数,结合地层发育等特征定性定量评价了构造保存条件,优选了6个一类勘探靶区.  相似文献   

11.
大巴山前晚二叠世-早三叠世的伸展构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现有地质资料并结合区域地质特征,进行了地震剖面解释和构造体系划分,探讨了沉积特征及储层分布.结果表明大巴山地区具有深层和浅层2种构造样式.浅层为沿早三叠世嘉陵江组的石膏层滑脱变形的薄皮冲断构造,属燕山一喜山期推覆构造;深层为二叠系一早三叠世层系的伸展断陷构造,属海西期的伸展变形构造.早期伸展断层控制了同期的构造和沉积特征,形成一系列复式地垒和地堑的结构,在斜坡带见滑动变形、碎屑流等构造现象.在断层控制的边缘及地垒区鲕滩发育,呈北西向展布,为油气有利勘探区.  相似文献   

12.
以华北东部前中生代盆地的几个重要不整合面,以及张夏组的顶面为界面,并以这些地质界面所夹持的沉积地层的厚度变化为依据,反演了前中生代盆地主要地质时期的盆地基底的形态.研究表明,华北东部中元古代盆地由南部和北部两个呈北东-北东东向狭窄条带状展布、向北东和南西向开口的次级盆地组成,并在蓟县、凌原、沈阳北部和豫西地区存在有沉降中心;新元古代青白口纪,北部盆地范围缩小,沉降中心转移到宣化-怀柔一带,南部盆地明显扩大,盆底基底向南部和东部倾斜,同时沿现今郯庐断裂的东部盆地开始发育;新元古代震旦纪盆地基本继承了青白口纪盆地的分布范围,但盆地基底的分异更加明显;早古生代盆地分布范围已覆盖整个华北陆块,但盆地的基底具有较大的起伏形态,早古生代早期南北沉陷,中间隆起,呈现出不对称的鞍状,早古生代晚期则中间沉陷,南北隆起,呈向东部开口的簸箕状;晚古生代本溪组沉积时期,也为一向东开口的簸箕状形态,继承了早古生代晚期的盆地基底形态,太原组沉积时期表现为南部沉降幅度较大,北部则有抬升,一改本溪组沉积时期的基底形态,并保持至晚古生代结束.  相似文献   

13.
刘战庆    裴先治    丁仨平    李佐臣    李瑞保    陈有    刘智刚    张晓飞    陈国超    王学良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54-63
在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进行1:50000地质填图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现象野外的详细观测,运用持平投影的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等方法对主要断层面擦痕和断层两侧不对称褶皱枢纽以及褶皱两翼产状进行统计分析和构造解析,结合区域沉积资料和地质年代学资料,对该区构造进行构造序列分析,并探讨南大巴山构造带的变形时限、动力学机制及其演化。研究表明:南大巴山西北段镇巴—下高川地区断裂构造特征表现为高角度逆冲推覆兼有右行走滑性质的叠瓦式逆冲推覆构造;与逆冲推覆构造相关褶皱多为轴面东倾西倒的同斜褶皱和斜歪褶皱,而且由东向西褶皱紧闭程度逐渐减弱,表明逆冲推覆方向由东向西,扩展方式为前展式。该区是在印支期扬子地块与秦岭造山带全面碰撞造山作用基础上,在燕山期中—晚期整个大巴山构造系由北东向南西方向大规模的陆内造山,形成了现今的构造几何形态,其中右行走滑构造是燕山期中—晚期(J3-K2)逆冲推覆构造持续向西南推移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4.
为加深闽西推覆构造带形成过程及其动力学机制的认识,采用构造解析与区域背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位于闽西推覆构造带前锋处小溪洋煤田构造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及其构造演化的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井田内存在滑脱和推覆2种性质的构造;井田构造整体几何形态呈"仑"字型,其中"人"字代表多次逆冲推覆的叠瓦状构造,"匕"指井田的倒转向斜构造和其内部沿轴面的滑脱断层;早三叠世与中侏罗世华夏、库拉板块先后分别向西侧的扬子和华夏陆块下俯冲,引起武夷山脉隆起,导致井田在来自北西的2期继承性的挤压应力作用下,于印支期先后产生重力和挤压顺层滑脱构造,形成倒转复向斜褶皱,并最终于早燕山期形成"仑"型背骑式逆冲推覆构造;燕山晚期和喜山期在区域拉张环境下井田遭受剥蚀改造,并使部分构造产生反转.  相似文献   

15.
隆坳格局是海相油气聚集区及其保存条件的早期控制因素。综合地质、钻井、地震、测试等多种资料,编制关键界面埋深图、剥蚀程度图、古地质图、构造叠合图及构造演化剖面等,研究中上扬子地区海相隆坳格局特征,分析油气运移聚集和保存条件。结果表明:加里东期隆坳格局以EW向和NE向为主,出现鄂西坳陷、川南坳陷、黔东南坳陷、江汉盆地北部坳陷等四大坳陷以及江南—雪峰隆起、黔中隆起及乐山—龙女寺隆起等三大隆起;古隆起及扬子板块南、缘长期稳定的大规模斜坡带控制了以下寒武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印支期对加里东期的构造反转作用明显,印支期的坳陷基本上位于加里东期古隆起之上;扬子地区的隆坳格局主要呈SN向和NE向,形成泸州隆起、川西坳陷、湘鄂西—黔西南坳陷;此时形成的古隆起控制了以下志留统和下二叠统为烃源岩的油气运移和聚集。  相似文献   

16.
大巴山构造带是秦岭造山带南部发育的一个以逆冲推覆构造为特征的构造带。通过在大巴山弧形构造带中段渔渡地区进行的详细构造解析发现,大巴山构造带在侏罗纪以来经历了至少两期变形叠加,变形地层三叠系嘉陵江组—侏罗系沙溪庙组。早期变形以与滑脱构造相关的轴向北西—北北西向箱状或隔挡状褶皱为主,并在深部发育顺层滑脱构造,变形时代为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晚期变形与北侧逆冲相关,导致右行走滑变形,主要形成右行走滑断层和北西—北北西向紧闭褶皱,变形时代比第一期稍晚,为晚侏罗世之后到早白垩世。两期变形形成的褶皱延伸方向一致,与区域构造线的方向协调,而且在远离北侧镇巴断裂的地区变形强度有减弱的趋势,两期变形叠加形成共轴或斜交叠加构造。研究表明,变形与大巴山冲断—推覆构造带向南逆冲有关。  相似文献   

17.
涟邵煤田位于湘中地区,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加里东褶皱带西北缘。涟邵煤田主体属推覆、滑脱构造类型,沉积盖层构造变形强烈,煤系地层赋存与控煤构造样式关系紧密。本文根据煤系赋存特征、含煤沉积特征、断裂构造展布特点,以区域性大断裂为界,将涟邵煤田划分为三个含煤区,并根据各含煤区的几何形态和形成机制,将涟邵煤田控煤构造样式划分为三大类型、八大亚类。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南图尔盖盆地Aryskum坳陷中段构造特征分析,将研究区划分为走滑-坳(裂)陷带、斜坡-断阶带和隆起带,并提出其演化经历了J1-2断陷、J3断-坳转换以及白垩纪坳陷-古近纪走滑和抬升3个阶段.总结了构造对生储盖组合、圈闭类型、有利相带以及油气运聚的控制作用,指出断阶-斜坡带Jl-2倾向断块型、上倾超覆型、岩性尖灭型油藏以及Karatau断裂两侧J2kr-J3双断型、断背斜型油藏应成为后期油气勘探重点.  相似文献   

19.
通过研究木里煤田构造特征、沉积充填序列来探讨研究区侏罗纪以来构造-沉积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发育两组断裂——北西西向—北西向逆冲断断裂和北东—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北西西向—北西向断裂相对发育,定型于晚燕山期;北东—南西向右行走滑断裂定型较晚,属喜马拉雅期的产物。褶皱形态以线状褶皱和等厚褶皱为主,属喜马拉雅期的产物。断裂-褶皱构成了单向冲断型复式向斜、单向冲断型复式背斜、对冲型复式向斜;(2)木里煤田侏罗系主要发育三角洲相、曲流河相、湖泊相;(3)木里煤田经历了断陷沉积期(侏罗纪)、隆升剥蚀期(白垩纪-渐新世)、广盆沉积期(中新世)、褶皱冲断期。  相似文献   

20.
运用裂变径迹年代学方法对桂南钦防构造带两侧的8个样品进行磷灰石裂变径迹(AFT)分析,结果表明:构造带南东侧4个样品中有3个样品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44.5±2.3)~(53.2±5.7)Ma,样品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相对较年轻,44.5~66.2Ma期间的隆升速率为0.007~0.012 mm/a,47.4 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095 mm/a,平均隆升速率0.095 mm/a;而构造带北西侧的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在(58.2±3.70)~(63.1±4.93)Ma,年龄较老,61.5 Ma以来平均剥露速率为0.073 mm/a,平均隆升速率为0.084 mm/a,反映出自始新世以来,钦防构造带两侧存在有较明显的差异隆升过程。此外,裂变径迹年龄的平面分布格局和热模拟结果表明,钦防构造带两侧自晚白垩世以来的构造活动并非是整体统一抬升的过程,而是表现为北西侧先隆升、南东侧后隆升的演化规律。反映了区域性的差异隆升作用由北西向南东具逐渐增强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