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提高城市群轨道交通客流预测“四阶段法”的精度,在分析城市群轨道交通客流特点的基础上,将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分为独立线网分配预测法和综合线网分配预测法,分析了两种预测方法的预测模式及优缺点,对基于方式划分-交通分配的联合分配的综合线网分配预测法进行改进研究,提出了基于运营组织的城市群轨道客流预测方法,阐述了预测过程及其在TransCAD软件中的具体实现方法。改进方法以城市和城际公共交通网络组成交通分配的综合基础网络,从运营组织层面考虑公共交通方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得到竞争后稳态的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结果更加合理,最适合城市群的轨道交通和快速公交系统(BRT)的客流预测。  相似文献   

2.
为了完善雨雪天气下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模型,对哈尔滨市地铁1号线2017年12月份至2019年1月份的全线客流数据进行研究,引入客流基准值和客流偏差率的指标来量化轨道交通客流波动情况,研究雨雪天气下轨道交通客流波动规律,提出一种基于雨雪天气下轨道交通客流时空波动规律的短时客流预测模型WI-LSTM,以平均绝对误差(MAE)、均方根误差(RMSE)以及平均相对误差(MRE)作为预测模型的评价指标,与经典的SARIMA预测模型、支持向量回归(SVR)预测模型和未考虑雨雪天气的LSTM预测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考虑雨雪天气的WI-LSTM预测模型可以充分利用雨雪天气轨道交通客流波动规律,相比其他3种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WI-LSTM预测模型进一步提升了雨雪天气下轨道交通客流预测精度,可为轨道交通企业运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轨道交通的客流预测为研究对象,分析轨道交通客流时间分布与空间分布特征,研究影响轨道交通客流的主要因素.在对比现有预测方法的基础上,选用卡尔曼滤波和后向传播(BP)人工神经网络两种微观预测方法建立预测模型,分别对大连市轨道交通客流进行预测.通过对预测结果的精度比较,得出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结果更接近实际.研究方法和预测结果可为同类新开轨道交通城市的规划与发展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轨道交通作为多模式复合交通体系主导的出行模式,准确有效地预测接驳客流,可为提高轨道交通吸引力及运营组织能力提供参考依据。文章从轨道车站的发展定位、周边道路及辐射小区的通达服务特征出发,提出了基于轨道可达性和道路可达性的接驳客流吸引强度指标,运用经典Logit模型构建了轨道交通接驳客流预测模型,并借助长沙市滨江新城轨道交通接驳客流调查数据,对其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轨道车站的接驳客流吸引强度取决于轨道车站类型和辐射小区的可达性;车站的轨道可达性指标值、道路可达性指标值分别为0. 5~1. 6和2. 68~10. 0,可达性越强,车站接驳客流吸引强度和客流规模越大,模型预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5.
对各种城市轨道交通客流预测方法进行分析和比较,指出进行短期城轨客流预测的必要性.支持向量回归方法作为以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为理论基础的学习算法,可应用于轨道交通客流量预测.构建了城市轨道交通客流的预测模型,与BP神经网络预测方法进行了比照试验.  相似文献   

6.
在以各设计年度预测的全日断面客流量为主要依据的基础上,依据轨道交通客流分布在各断面不均衡的特点,分析轨道交通线路上各站点客流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及其判别标准,应用聚类分析法简化客流分布图,建立以运营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模型分析交路的设置问题.  相似文献   

7.
南昌将在2020年基本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线网,用以解决日益加剧的城市交通问题。本文根据2010年南昌居民出行调查报告对2020年南昌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客流预测,分析南昌轨道交通各线路的客流量、客流强度以及对周边土地利用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地预测城市轨道交通的短时客流情况,提出了基于循环神经网络模型的预测方法。首先,针对轨道交通进出站客流数据,利用Pearson相关系数确定短时客流影响因素;然后,改进K-means聚类算法划分高、中、低客流量三类轨道站点,分析客流时空分布规律及高峰时间段;最后,采用分别基于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LSTM)与门控循环单元(GRU)的短时客流预测方法,预测不同类型站点在不同时段的客流。实验结果表明:5 min为预测的最佳时间粒度,在此时间粒度下GRU模型整体性能优于LSTM模型。  相似文献   

9.
在对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规律、特点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上海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历史数据的深入分析,在引入平假日系数的同时,提出了小时系数的概念,并建立了基于平假日系数和高峰小时系数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客流神经网络预测模型,提高了站点进站客流预测的精度,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客流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轨道交通具有载客量大、安全及环保等优点,已成为多数乘客的优先出行方式,是缓解城市交通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为提高轨道系统的运行效率,实现轨道交通智慧化运营,基于机器学习算法理论,结合轨道交通车站的时间、空间及外部影响因素等客流特征,建立轻量的梯度提升机(light gradient boosting machine,LightGBM)、长短期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及LightGBM-LSTM融合模型的车站短时客流预测模型,同时构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和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作为预测实验的对照模型.以中国杭州地铁自动售票系统刷卡数据为例,选取了5种地铁车站(居住类型、工作类型、居住工作混合类型、购物类型及交通枢纽类型)和3个准确性评价指标(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及平均绝对百分误差),量化评价不同模型的预测准确性.结果表明,基于多特征的机器学习模型可以较好预测地铁车站短时客流,弥补了传统时间序列...  相似文献   

11.
和谐社会视野下宁波社区成人教育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构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的目标,为了全面落实宁波市社区教育发展的战略部署,本文在对宁波社区成人教育现状进行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在充分肯定宁波社区成人教育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深入分析了当前社区成人教育在体制、模式、方法以及效果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从发挥政府推动社区成人教育组织与协调的作用出发,探索了宁波社区成人教育的对策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2.
临港产业是港口城市发展的重要产业,对于港口城市的成长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合理地对临港产业集群程度进行评价能更清晰地认识现状,从而为提升临港产业集群质量打下基础。本文采集相关经济指标数据,运用区位商法对宁波重点临港产业进行评价,并进行横向和纵向角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宁波临港产业集群目前处于中上发展水平,在未来可通过加强规划引导、推动产业链整合、鼓励技术创新、调整内部结构等措施来全面提升临港产业集群水平。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世界各国都将海洋经济的发展提上了日程,把发展海洋经济作为本国发展的重大战略。由宁波市经济学会主办,宁波工程学院承办的2012年年会暨"海洋经济与转型升级:宁波实践与创新"学术研讨会于2012年11月24日召开。与会学者发表了很多具有真知灼见的观点和研究成果,为海洋经济和宁波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提供了很多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本首先分析宁波市交通现状和宁波杭州湾大桥的交通流预测情况,并进一步分析大桥对宁波交通网络布局的影响,从而得出基本结论:大桥对宁波交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宁波市人口年龄结构已向老龄化发展,老龄化问题已成为一项社会问题。本从宁波市人口现状出发,从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角度,提出了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三条可行性的对策建议,构建符合宁波人口发展社会保障体系,以推进我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宁波服装博物馆,是中国首家服装专题博物馆。博物馆展厅中展示了7000年来宁波服装的发展历程,其中,以开拓中国现代服装的红帮裁缝的历史和当代宁波著名服装企业为主体。  相似文献   

17.
从港口腹地的定义和腹地理论出发,利用圈层结构方法和点轴结构法对宁波港腹地结构进行定性描述;定量分析各腹地区域及宁波经济本身对宁波港的贡献率,由此得出宁波港的发展重点应放在浙江省内,依次兼顾内层圈和外层圈,不能盲目拓展腹地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宁波每5个人,就有2个是外来务工人员",迅速增长的外来人口已经成为宁波市劳动力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宁波经济的不断发展,宁波的产业结构正在发生转变,尤其是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宁波企业提供就业岗位减少,而能选择的员工多了,这对员工的文化技能素质提出了较高要求。通过对宁波地区外来人员基本情况、教育培训意愿的调查研究,分析宁波外来人口的变化及影响他们文化技能提升因素,提出提升宁波城镇外来人口文化技能水平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日语为中日勾通信息的桥梁,设置日语专业是宁波经济走出去、引进来的实际需要,也是外语教育合理布局的需要。在新型外语教育理念指引下,宁高专可能成为新型的日语人才教育和培养基地。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对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概括了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为推进宁波市汽车零部件产业的发展,结合宁波市实际情况,提出了推进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