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光纤保护通道配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超高压电力线路中配置双套纵联继电保护装置,是快速排除电力系统故障,使之安全、畅通的必要保障。论文着重对利用光纤通道传输纵联保护数据信号的两种主要传输方式和技术特点作了详细的论述和比较;并以沙芙超高压电缆线路中所选择的光纤保护及通道配置方案为例,分析了作者在参加此项工作所取得的经验及体会。  相似文献   

2.
李晨 《电力学报》2005,20(1):56-57,60
综述了“2 2 0kV厂站旁路断路器代路时切换线路光纤差动保护”这一新课题的有关问题,讨论了它的意义和实施原理,并对于光纤“复用”、“专用”2种形式的利弊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光缆线路、网络结构、设备配置等方面详细阐述了山西电力主干光纤通信网的建设方案,并对500kV、220kV输电线路纵联保护的双光纤通道在该网络中的实现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4.
输电线光纤纵并保护通道切换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光辉  文劲宇等 《继电器》2002,30(2):34-37,45
阐述了输电线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中增加备用通道的必要性,提出了光纤通道备用的几种方式,给出了输电线光纤纵差保护通道的手动切换和自动切换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5.
光纤保护通道故障分析及处理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随着光纤保护(包括光纤差动保护和允许式光纤方向高频保护、距离高频保护)使用的日益广泛,起在通道联调时或运行中所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文章介绍了电力系统中较广泛应用的保护光纤通道基本应用方式,并针对保护通道的联调中或运行中发现问题进行分析,通过一些现场实例,分析不同通道类型在运行中常出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输电线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中增加备用通道的必要性,提出了光纤通道备用的几种方式,给出了输电线光纤纵差保护通道的手动切换和自动切换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输电线光纤纵联电流差动保护中增加备用通道的必要性 ,提出了光纤通道备用的几种方式 ,给出了输电线光纤纵差保护通道的手动切换和自动切换的几种方案。  相似文献   

8.
李雄刚 《电工技术》2003,(11):12-13
广东电网电力光纤网已初具规模,如何基于该网络来发展光纤保护是日前继电保护研究的课题。本文介绍了光纤保护通道接入方式,通过对日前各类光纤保护接口特点进行分析,以寻求今后广东电网光纤保护通道配置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9.
广东电网光纤保护方案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建青  尹项根  陈德树 《广东电力》2001,14(1):13-15,25
广东电力系统的光纤通信网络已初具规模,一个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的光纤网已经形成,细电保护如何基于这个网络发展光纤保护是目前需研究的一个课题,为此,介绍了几种光纤保护技术,并根据目前广东电力光纤网光缆芯数资源有限的情况,提出了发展光纤保护的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10.
孙军 《贵州电力技术》2007,10(2):63-63,66
1增加手动通道切换措施原因 目前CSC-103A、CSC-101A、CSC-125A均采用双通道传输保护信号,其中CSC-103A采用双光纤通道(当前只有1个光纤通道投运),CSC-101A、CSC-125A均采用光纤通道和载波通道。由于保护屏上均无通道切换把手或通道切换压板,当其中一个通道检修时,无法人为退出检修通道,给现场运行带来极大的不便和安全隐患。为了避免通道检修引起保护的误动或拒动,需要对CSC-101A、CSC103A、CSC-125A、SSR-350(南自)双通道设备增加通道切换措施,并以后南方电网内使用的双通道保护装置均须加装通道切换把手或通道切换压板。  相似文献   

11.
大型水力发电厂黑启动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就葛洲坝大江电厂在发生全厂停电事故、厂用电消失且无外来电力支援等极端恶劣情况下,如何利用机组剩余资源快速启动本厂机组恢复厂用电等一系列技术问题及其可行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大江电厂的推力塑料瓦机组具备了黑启动的条件,可以进行黑启动。  相似文献   

12.
超高压长线的分相纵差保护方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单一的差动保护判据无法兼顾超高压长线保护对灵敏性、速动性和可靠性的要求。文中利用相关分析结合各种判据特点设计了一个总体性能最优的综合方案,即用速动的相关差动判据反映严重故障,用高灵敏差动判据经长延时反映轻微故障,用灵敏的故障分量差动反映其他故障,用相量差动判据反映转移性和发展性故障。ATP的仿真初步证实:该方案具有反时限的动作特性,抗电容电流能力强,可反映高阻故障,满足了超高压长线快速、灵敏、可靠的要求。  相似文献   

13.
三端线路光纤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首先用节点电压法分析了一种典型三端线路结构的负序网络,提出了在该结构下发生内部故障时负序电流流出的判据,并据此得出在该结构下发生内部故障时负序方向元件一般不会误判的结论;然后提出在这种网络结构中可以将三端线路保护与另一双端线路保护相结合的综合保护方案;最后从经济性、软硬件的复杂性和同步方法上比较分析了各种拓扑结构的优劣。  相似文献   

14.
串联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的新型控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带基波电流旁路通道的串联混合有源电力滤波器为电网电流中的基波成分提供了一个无源通道,因而可以大大降低有源部分的容量.然而,原有的基于Pq理论的控制方法在负载或电网不平衡时,基波旁路通道和逆变器之间会发生基波谐振,使得逆变器仍然会流过大量的基波电流.逐相dq变换法可以完整地将基波或谐波检测出来.文中提出了基于逐相dq变换的控制方法,使得不论电网电压和负载电流是否平衡,基波旁路通道和逆变器之间均不会发生基波谐振现象,逆变器只需承担电网谐波电流和提供谐波电压,提高了系统的性价比.5 kW的模型试验证明了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RCS-915系列微机母差保护中失灵保护及其双重化方案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详细阐述了智能化的微机保护装置将母差保护和失灵保护一体化配置的优越性,并结合RCS-915系列母差保护实际装置多种失灵保护启动方式的对比分析,提出一种可靠性强,二次接线简单,运行方式灵活,可以在不增加电流互感器一次设备情况下实现的母差保护和失灵保护双重化方案。  相似文献   

16.
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配置方案   总被引:4,自引:5,他引:4  
根据目前电力通信系统状况和线路保护的设备水平,阐明了用于超高压线路纵联保护传输信号的通信方式,例如载波、光纤及微波通道等,针对这些不同的通信方式的保护形式进行选择分析后认为,在考虑220kV及以上电压等级的线路纵联保护方案时,保护信号传输通道应首选复用数字通信电路,逐渐淘汰载波通道,保护形式应首选分相电流差动保护;允许式方向或距离保护复用通信通道,经RS-232串行口与通信终端连接,其起止式异步传输方式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7.
低压电力线高频载波通信信道的建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低压电力线信道特性是设计低压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基础。文中采用自行设计和研制的测量系统对将低压电力线用做高频通信网络时的电气特性,包括输入阻抗特性、信号衰减特性和系统的噪声特性等,进行了大量的试验研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一个将低压电力网用做高频载波通信信道的模型,该模型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实用、有效的平台,为低压电力网载波通信系统的研究和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用于差动保护的E1速率通信接口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随着电力通信网络的发展,电流差动保护的使用日益普及,为了解决电流差动保护在64kbit/s传输速率时的带宽瓶颈问题,以及在复用脉冲编码调制(PCM)暹道时用户必须在两侧配置交换机设备的问题,研制出基于E1速率的电流差动保护装置,使用该装置不仅能使用户省去两侧PCM交换机设备,而且也使得信息传输的中间环节减少,缩短了传输时延,提高了传输的可靠性(目前大量的通道联调问题存在于此)。同时,使用E1速率来传输电流差动信息后,也使得保护信息传输带宽大大加宽,有利于保护功能的增强与完善。文中介绍了用于该保护装置的E1速率通信接口和实现方法,并对E1速率和64kbit/s的接口性能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9.
采用光纤通信后的220 kV线路保护配置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随着光纤技术在电力通信领域的广泛应用,已使利用光纤通道传输继电保护信息成为现实。由于通道类型的不同,奉引起保护配置上的变化。文中在简单介绍一种专门适用于光纤通道的220kV线路继电保护装置的基础上,为实现220kV线路保护的双重化,对采用光纤通道后220kV线路保护提出的2种不同配置方案进行比较,并选择出最佳方案。  相似文献   

20.
超高压长线相量差动保护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9,他引:11  
针对超高压长线电容电流对差动保护的影响,使用EMTP分析、比较了普通相量差动保护和故障分量相量差动保护的动作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对于两端供电超高压长线,带电容补偿的故障分量相量差动保护具有明显地高灵敏度和选择性;仿真结果还显示,在单侧电源和空投于故障线路情况下,相量差动保护的各种方案均无法满足实际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