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 毫秒
1.
浅埋铁路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沉降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甬台温铁路新建前黄隧道下穿甬台温高速公路,该段隧道覆盖层薄弱,围岩较差,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该段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时的围岩变形及公路路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围岩下浅埋铁路隧道近距离穿越高速公路时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以及选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对路面及隧道拱顶的沉降都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而且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受隧道纵向开挖空间效应和覆盖层厚度的影响相当大.公路路面的沉降值呈近似倒漏斗型分布,路面最大沉降位于隧道正上方路面中央.计算结果为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乔东 《山西建筑》2013,(2):150-153
结合郑西高速铁路阌乡隧道施工实践,对大断面黄土隧道中CRD法向双侧壁导坑法的转换工法进行了介绍,包括施工特点、工艺原理、转换过程等内容,并对比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实践证明,采用该转换工艺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控制沉降效果,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3.
王志  杜守继  张文波  李迎九  吴雪萍 《地下空间》2009,5(3):531-535,572
甬台温铁路新建前黄隧道下穿甬台温高速公路,该段隧道覆盖层薄弱,围岩较差,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该段隧道下穿高速公路施工时的围岩变形及公路路面沉降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围岩下浅埋铁路隧道近距离穿越高速公路时采用大管棚超前支护以及选用双侧壁导坑法开挖对路面及隧道拱顶的沉降都起到了很好的控制作用,而且隧道拱顶沉降和水平收敛位移受隧道纵向开挖空间效应和覆盖层厚度的影响相当大。公路路面的沉降值呈近似倒漏斗型分布,路面最大沉降位于隧道正上方路面中央。计算结果为铁路隧道的设计施工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复杂周边环境下浅埋超大断面隧道施工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万姜林  唐果良 《地下空间》2004,24(2):185-189
重庆轻轨一期工程临江门车站隧道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最繁华的解放碑商业街下,隧道埋置于坚硬岩层中,采用钻爆法施工。该隧道具有浅埋、超大断面、地面高层建筑林立、地下既有人防洞室交错、环境要求高、施工技术难度较大等特点。研究采用双侧壁导坑台阶法开挖及喷锚支护、综合微震爆破、钢模板台车全断面衬砌、监测反馈等技术,安全顺利建成了该隧道,施工效率较高,质量优良,且地表没有沉降,邻近建构筑物得到了有效保护。  相似文献   

5.
针对超大断面浅埋隧道的特点,对福建省三明市莆炎高速岩头山隧道进行了地表下沉、隧道拱顶沉降、衬砌收敛等监测项目的监测分析,基于监测分析的结果,比较分析了该隧道在浅埋地段采用不同开挖方式围岩及衬砌的变形及受力特点,指出超大断面浅埋隧道采用不同开挖方式的自稳时空效应及各自优缺点,并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的工程设计、施工及检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曹伟 《四川建材》2020,(3):90-91
新建隧道下穿既有线路是公路建设中必要的一环。本文以长邯高速公路改扩建新建东阳关隧道为例,介绍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施工技术。  相似文献   

7.
介绍了青岛地铁一期工程3号线大断面隧道施工中双侧壁和大拱脚施工技术的应用,分析了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并总结了施工经验,对以后大跨度隧道,尤其是城市地铁大跨度隧道和软弱围岩的洞口施工能起到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8.
高兴隆 《山西建筑》2012,38(2):182-183
依托浅埋软弱围岩大断面小净距隧道工程实践,采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现场监测,对比分析了软弱围岩双侧壁导坑法开挖设计支护方案1与优化变更方案2的围岩的位移、应力变化特征。计算结果显示:优化方案2与设计方案1围岩最大变形都在规范规定以内。方案2围岩最大的应力要略比方案1大,但远低于过衬砌的抗压强度和抗拉强度。综合考虑工程实践,优化开挖支护方案2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高速公路特大断面隧道施工过程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单洞4车道公路隧道(最大开挖宽度22.9m,最大开挖面积230m^2)Ⅱ,Ⅲ类围岩地表平坦段双侧壁导坑施工方案,应用平面弹塑性有限元方法,对其施工全过程中支护结构受力性状和围岩的稳定性进行了优化数值分析。结果表明,软弱围岩条件下4车道隧道采用双侧壁导坑法能有效控制围岩位移,两侧导坑交替开挖工序优于一侧导坑先行开挖工序。  相似文献   

10.
超浅埋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施工参数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在软弱地层、富水、超浅埋等复杂建设条件下,采用双侧壁导坑法修建大断面隧道的适用性和合理施工参数,本文以厦门翔安海底隧道陆域段行车隧道工程实例为依托,采用数值模拟结合现场应用分析开展研究。结果表明:竖直临时支撑控制竖向沉降能力优于弧形临时支撑,但弧形临时支撑的总体受力分布和抵抗侧向变形明显优于竖直临时支撑,推荐采用弧形临时支撑;推荐导坑内上台阶长度为4m,下台阶长度为8m,左右导坑间距8m,中导洞间距30m,每循环开挖一般控制在1m,即两榀钢拱架;一次拆撑10m,保留40m初期支护全封闭且变形稳定的未拆撑段;采用优化调整后的双侧壁导坑法,可适用于该工程复杂建设条件,工效显著提高,陆域段月均进尺达到55m。  相似文献   

11.
昝爱琴 《山西建筑》2010,36(7):285-286
结合郑西线贺家庄隧道沉降突变段的施工处理情况,阐述了预留核心土法开挖黄土隧道施工工艺、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技术措施及应注意的问题,指出大断面黄土隧道施工中应加强监控量测,重视气候及地质对隧道施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韦金严 《山西建筑》2011,37(5):193-194
针对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吊沟岭隧道工程施工难点,详细介绍了大断面隧道在浅埋软岩条件下施工技术,分别对松弛地层的加固、长管棚施工、稳定掌子面等关键工序进行了具体阐述,并提出了监控量测方法,对同类隧道工程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贾勋涛  李强  何文凯 《山西建筑》2012,(32):216-217
主要介绍了大断面隧道在施工中常见的地质灾害问题及成因,分别从隧道水害、衬砌裂损、衬砌腐蚀等方面展开论述,并提出关于大断面隧道施工常见地质灾害问题的防治措施,以期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李亮 《山西建筑》2009,35(36):323-324
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介绍了超大断面海底隧道硬岩控制爆破设计对爆破震动特性进行了研究,以优化爆破设计,降低爆破震动,减少超挖量,有效控制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15.
陆洲  邱利祥  盛素玲 《山西建筑》2009,35(35):328-329
结合某近距大跨度城市交通隧道(双洞八车道)建设,提出了双侧壁导坑法大跨度隧道施工方法。通过有限元数值模拟,对隧道围岩位移和应力特征进行了研究,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类矩形盾构隧道具有断面利用率大、覆土浅、施工成本低等优点,在城市高密度区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相较于广泛使用的圆形隧道,类矩形隧道由于自身成拱效应较差,隧道肩部接头结构易产生较大的剪切荷载,有必要对接头的剪切性能进行研究。文章以某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为原型,以混凝土管片接头为试验对象,采用足尺试验方法对其抗剪切性能进行研究,归纳宏观破坏现象,获得了剪轴比(接头剪力/轴力)-相对错台量关系等整体力学响应特性,得到了剪力-螺栓应变曲线和剪力-混凝土表面应变等局部力学响应特性,并引入数字照相分析技术(DIC)对接头结构的开裂破坏全过程进行记录,分析剪切裂缝的扩展规律,最后对结构的抗剪承载性能进行评价。基于试验数据总结了管片错台随剪轴比的“四阶段”变化规律:克服摩擦阶段(剪轴比小于0.4)、间隙闭合阶段(剪轴比为0.4~0.75)、抗剪强化阶段(剪轴比为0.75~2.76)、屈服破坏阶段(剪轴比大于2.76)。试验结果表明,剪切荷载作用下该断面形式的大断面类矩形盾构隧道接头抗剪切屈服剪轴比为2.76,具有较好的抗剪切承载性能。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类矩形盾构隧道工程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7.
姚占虎  张亚果 《山西建筑》2010,36(28):304-305
结合太中银铁路梁家会1号隧道下穿青银高速工程实例,就大断面黄土隧道下穿既有高速公路施工技术进行了阐述,介绍了浅埋暗挖法和盖挖法的成功应用,以期为以后类似工程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8.
张金光 《山西建筑》2010,36(10):303-304
指出煤系地层施工是隧道尤其是大断面隧道施工中的难点,结合二广高速公路12合同段大崛坑2号隧道在富水煤系地层中的施工实践,详细介绍了三台阶上弧形导坑法在施工中的应用,为大断面隧道在同类地层施工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9.
秦成文  常军强 《山西建筑》2007,33(20):348-349
总结了郑西铁路客运专线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方法,重点阐述了大断面黄土隧道支护参数、施工方法、基底处理、高边坡开挖等设计与施工的技术要点,对大断面黄土隧道的设计与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王晓明 《山西建筑》2009,35(18):314-316
根据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现场施工的经验积累和出现问题的不断改进,对大断面浅埋黄土隧道的施工技术进行了论述,从而有效解决了类似隧道在施工过程中的安全和进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