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古砚盒的出土文物和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研究,发现砚盒作为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古砚的外包装,随着砚的发展史,其设计经历了从形制到材质的优化,从实用功能为主到装饰功能为主的转变.在古砚盒设计的发展过程中,折射出各个时代不同的设计风格和文化底蕴.从而给予现代包装设计以诸多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砚台的艺术风格可分为时代风格、地域风格与治砚艺术家的个人风格。由于宋代地域性的治砚艺术家群体并未产生,故宋砚的地域性风格并不明显。砚台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两大因素有关,一为在砚台的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社会历史客观因素,二为治砚艺术家的主观因素。治砚艺术家的主观因素又包含艺术家的审美趣味、生活经验、文化修养、艺术修养、才能与个性,宋代文人砚的产生,标志着文人成为治砚艺术家的主体,于是文人的审美趣味、文化修养、艺术修养便成了影响文人砚艺术风格特征的重要因素。文章通过探析宋代文人砚中的三教纹饰、仿生砚形制、仿生纹饰与文人情趣题材纹饰、砚铭,结合宋代文人砚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发掘其背后艺术风格转变的原因及文人砚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3.
<正>砚(即"砚台"),作为中国传统的书写用具之一,与毛笔、墨、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叫法上,人们习惯将"砚"排在最后,但"四宝"却以砚为首,皆因其质地能"传百代"之故。我们熟知的"四大名砚"即端砚(图1)、歙砚(图2)、洮河砚(图3),红丝砚(图4,宋代后逐渐被澄泥砚代替),发端于唐代,1 000多年前便已名噪天下。随着对砚台材料的挑剔和加工工艺的精进,砚在成为书写用具的同时,逐渐地成为文人墨客苦苦寻觅并爱不释手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4.
李莹 《中国科技博览》2014,(43):177-178
永仁县文化产业虽然起步晚,但是已初具规模。为了进一步发展永仁文化产业,笔者做了一些思考,现提供给读者参考。 一、永仁县文化产业发展情况 永仁县的文化产业以苴却砚和彝族刺绣为主。永仁县成立了苴却砚文化研究协会,县境内苴却砚厂和经销商有11家,产值达3600万元,其中:李跃华的楚雄州耀华石艺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年产值560万元,伍元东的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年产值达500万元,马世民的永仁县苴却民族工艺制品厂产值达80万元。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投入700万元,扩建厂房和办公楼,并邀请上海、台湾著名工艺美术师,在永仁天彝苴却砚文化开发有限公司为当地群众进行苴却砚设计、制作技艺的培训。李跃华投资1200万元,在楚雄彝人古镇建起了苴却砚博览馆,展示了苴却砚精品,扩大了苴却砚的知名度。  相似文献   

5.
张虹 《包装世界》2022,(1):25-27
天坛盘谷砚,是我国古代名砚之一,历史悠久,集我国传统绘画、雕刻、书法、文学等于一体,是济源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砚式丰富、种类众多、取材广泛、铭文精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具有深远的艺术价值、鲜明的地域特色,体现了坚忍不拔、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目前,对于天坛盘谷砚的开发尚不成熟,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是历史赋予的使命.  相似文献   

6.
设计就是人的造物活动。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造物观融合到人们的生活中,通过不断的传承、发展和创新,蜕变为现代设计风格。通过分析修水赭砚的生产工艺,以及对修水赭砚造物观思想的研究,感受到修水赭砚中蕴含的传统造物观是如何影响现代设计的发展,并且为现代设计所面临的一些现实问题寻找解决办法。通过研究修水赭砚的发展历程,对修水赭砚中蕴含的传统造物思想进行剖析,从物以致用、以意立象的造物观念出发,结合当代设计的实际应用。修水赭砚不仅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传统器具的代表。在注重以人为本的今天,修水赭砚造物观所包含的文化内涵对当代设计乃至现代社会的发展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砚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化产生、发展、传承的重要载体,本文探讨了中华砚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雕刻工艺师吴荣开先生出生在特产歙砚而闻名的江西婺源。现在是中国文房四宝协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他的砚刻工艺独具一格。仿古“瓜瓞砚”曾获中国收藏家协会颁发的工艺奖。吴先生11岁始学刻砚,有固定师傅的。但是,据说跟师傅4年,在那儿只学了点“基本功”,还只晋升到了有“刀”无法、有技不巧的阶段。16  相似文献   

9.
以传统文房用具中的砚台为研究对象,通过纵向延伸与横向比较厘清其发展脉络,进而探讨此研墨工具实用性与审美性之间的依存关系。砚台作为以墨和濡的实用器具,在宏约审美观统摄下,从朴素的舂捣型研磨器转变为随形附饰的磨制型三足砚;魏晋至唐,世俗化审美倾向催生出象征性赋形的辟雍砚和彰显普适度的箕形砚;有宋以来,崇文之风下端庄典雅的文人砚占据主导,而明清求精尚巧观进一步对遴选砚材与塑造砚形做出系统规约,文人阶层对制作文房用具的深度参与使砚台的设计兼具功能之适与精神之适。通过回溯审美风尚对传统砚台设计观的推动,以期在当代促进设计方式的演进与设计思想的传承。  相似文献   

10.
端砚的雕刻是端砚制作过程中极其重要的工序。要使一块天然的砚材成为一件精美的工艺品,就要有精心设计和雕刻的过程。处理得当就是锦上添花,处理不当就会画蛇添足,甚至弄巧成拙。因此,雕刻艺人就砚璞因材施艺,因石构图,必须根据砚璞的石质花纹去认真构思,并要考虑题材、立意、一、端砚雕刻的历史端砚的雕刻技法,可以从古代石窟与汉代画像砖中找到渊源关系。约在中唐之后,就有人在端砚上刻花纹,图案。端砚出现起自初唐,初唐以前的端砚大部分以实用为主,很少有花纹。到宋代端砚构图还比较简炼,讲究实用,突出主题。一般采用浮雕,适当穿插线雕,必要时以线刻点缀。雕工浑厚,显得在大方古朴雅致、粗中有细,突出重点,玲珑浮突,各得其所。如间演良收藏的宋坑“何贵甫藏砚”,就是以浮技法雕刻的,到元明之间随着社会上鉴砚台以及藏砚  相似文献   

11.
广东肇庆以特产端砚驰名古今中外;肇庆端州一路、二路,一条街的两旁林林总总立着制砚的工厂、作坊和卖砚的商号有数十上百家……置身在历史的荣耀与现实的繁华中,游目所视、中心感动者确实不知凡几。仔细琢磨起来,端砚得以远从1000多年前的店代发展繁荣到今天,除石质天然优良外,人为因素中最主要者应是端州有一代代传承有序、精益求精的好砚工和有一批诚实守信、且有一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端砚作为四大名砚之首,始于唐武德年间,有着1300年的历史.本文通过梳理端砚历代发展状况、制作工艺、形制及纹样,力图揭示端砚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厚底蕴及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3.
顾兆明 《照相机》2021,(1):12-15
歙砚,全称歙州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与甘肃洮砚、广东端砚、黄河澄泥砚齐名. 自唐开元年间问世以来,歙砚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千余年来,历史的发展与歙砚的嬗变相互烙印,不同时期的文化与审美意识,在歙砚上都通过造型纹饰而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而歙砚的发展也同时折射出人类社会的文化与进步. 歙砚砚石在唐时的主要产地为婺源的龙...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聚芳醚腈砚的合成方法,并对其结构和性能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5.
根据防洪设计标准,通过对砚峰水库的设计洪水推求、调洪演算,为工程加固设计提供可靠的水文数据  相似文献   

16.
砜聚合物     
1.概况砚聚合物是带有一SO。-(或砚)主链基团的热塑性工程塑料。目前市场上已有三个矾聚合物品种,即聚砚(PSO)、聚醚矾(PES)、聚苯砚(PPSO)。除了含有矾基团外,这三种矾聚合物还都含有一O-(或醚)基团。PSO含矾、酚和双酚A基团;PES含醚或矾基,但没有双酚A;PPSO含矾、酸基,但双酚A基被二苯基取代。首例实现商业化生产的产品是UnionCar-bideCorp的聚砚(1965年),商品名为Ude卜。该公司又于1976年生产出聚苯矾,商品名为Radel”R,但几年后便停止了生产。1983年,UnionCarbideCOrp.推出了一种聚芳矾(现…  相似文献   

17.
.‘岁月份曰砚1415介1736无锡轻工业学院工业设计系学生作品选~~  相似文献   

18.
一直比较爱恋极具中国民族特色——“写意”的中国传统书画,其以我国独特的笔、墨、纸、砚为载体,表达世界万物之情趣。  相似文献   

19.
《照相机》2019,(3)
<正>自古以来,文人雅士在家中占有一间书房,司空见惯。房内除了堆积如山的典籍,估计还有种种好玩的东西,诸如字画扇面古砚笔筒等等。还要为书房起个过目不忘的斋名,斋名寓意深远,不听斋主做一番解释,很难解其真谛。举一例,殁于1992年的文史掌故作家郑逸梅先生博古通今,生前出书60余种,写到98岁方才含笑离世。郑逸梅的书斋不大,挤满了书和文玩墨宝,因此取名为"纸帐铜瓶室",斋名当然由名家手书。再举一例,毛  相似文献   

20.
频频往访肇庆,流连于端砚作坊与市井中,逼视对琳琅满目的砚品,向名流技师讨教,与琢工贩夫们切磋,渐渐地把凝聚在端砚中的自然品位与人文价值翻检了个遍,约略心中有了不至于把好故事说歪的谱。久之,令人感动、盘踞在心中挥拂不去者渐渐清晰起来,觉得不能不为之写点什么。刘演良先生是肇庆本地人,1961年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人称是目前端砚行里的“砚学专家”。他是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入行的,自然拿得住端砚自然石品的利用与人文价值的开发。他关注端砚发展40余年后,给端砚一新面目,在某些方面带来了足以超越前代、可以启迪后人的气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