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将5G技术应用到轨交行业是当前一个热点课题,针对轨交无线业务新需求,视频监控类业务数据量巨大,需要通过5G网络承载。首先从隧道无线覆盖方面分析,漏缆和天线各有特点,但都会受制于隧道内安装条件,隧道建设5G时,需要针对频段来确定覆盖方式,高频段宜采用天线覆盖,低频段建议采用漏缆。随后进一步分析了四大运营商的5G频率资源、与地铁共用网络潜在的问题,提出了合作建议方式,为将来轨交行业应用5G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2.
随着5G网络室内覆盖的进一步部署,为提升网络建设的性价比,降低投资成本,以广角漏缆覆盖方式为研究对象,选取宿舍楼、半空旷型商场2种场景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指标验证覆盖效果。同时通过和有源分布系统、传统分布系统覆盖方式作造价对比,得出广角漏缆覆盖方式在狭长型、空旷及半空旷场景5G网络覆盖应用中,更具有成本优势。  相似文献   

3.
5G地铁覆盖解决方案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铁无线覆盖是一种特殊场景的信号覆盖。针对地铁场景的覆盖要求,文章分析地铁覆盖的难点,指出地铁站台、站厅采用的传统室分器件,不支持5G频段,系统改造面临技术不可行、实施难、成本高的巨大挑战,而隧道场景在3.5 GHz和1.8 GHz覆盖中存在着巨大差异。在此基础上指出:5G地铁场景仍将以传统漏缆+DIS(室内数字系统)方式统筹覆盖,并对3类场景展开分析,为后续5G室内特殊场景建设提供必要的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4.
郭行 《电声技术》2022,(11):142-144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面临着线路因长久运行和设备寿命将近而造成设备性能下降、故障率增高的考验,维修保养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其中,轨行区的漏缆是专用无线系统中比较重要的设备,直接影响着司机与行调通信。目前,关于漏缆的维护,大部分以故障修为主,无法通过网管对漏缆实时监测其状态。漏缆监测系统可以对轨行区漏缆进行实时监测,并可以对漏缆故障点较为精确地定位,当前的技术还处于研发完善中。针对轨行区单漏缆形式的线路,采用漏缆监测系统来解决漏缆维护监测难的问题,相信是一种比较好的选择。为此,针对漏缆监测系统在轨道交通中的应用做可行性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曼 《通讯世界》2017,(9):14-15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在典型的移动环境如在列车上的互联网访问需求也越来越旺盛,这些都对高铁沿线的移动通信信号覆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无线信号在隧道内覆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全程敷设泄漏电缆(简称漏缆),本文主要对漏泄电缆在高铁公网覆盖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现代传输》2023,(6):13-14
<正>城市隧道区域,由于应用场景结构特殊,只能采用辐射型漏泄同轴电缆覆盖方案。在4G时代,移动通信运营商都是采用1-5/8”漏缆进行隧道分布系统建设,而随着5G移动通信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无线通信的使用频段向高频扩展。国内5G频段主要集中在2.6GHz及3.5GHz,由于1-5/8”漏缆截止频率的存在,要满足5G网络的覆盖,需要使用缆径规格更小、截止频率更高的1-1/4”漏缆。与1-5/8”漏缆相比,1-1/4”漏缆同频段衰减损耗更大,且5G网络所处频段高,  相似文献   

7.
魏运锋 《电声技术》2016,40(11):53-58
地铁内信号的覆盖问题始终困扰运营商,目前行之有效的方法是搭建一套漏泄通信系统.此系统首先应用合路平台设备(POI)技术;其次采用漏缆传输方式对地下空间进行信号覆盖;再次通过有线方式将各运营商的信号传送到地铁站内的各自基站,系统信号经POI合路后通过地铁内的漏缆把信号发送出去,从而实现地铁内信号的覆盖.最后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某运营商地铁线路的网络建设中,为后期地铁无线网络设计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8.
对在LTE-FDD制式下使用漏缆进行覆盖进行了分析,基于链路预算的方法对泄漏电缆在居民小区深度覆盖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研究在新布放方式下泄漏电缆的覆盖能力和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9.
对在LTE-FDD制式下使用漏缆进行覆盖进行了分析,基于链路预算的方法对泄漏电缆在居民小区深度覆盖中的应用方式进行了探讨,并研究在新布放方式下泄漏电缆的覆盖能力和建设成本.  相似文献   

10.
《现代电子技术》2017,(19):75-78
为了增强通信漏缆故障定位中的信号强度及故障定位精度,研究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技术在通信漏缆故障定位中的应用。介绍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技术的基本原理及线性调频信号的频谱特性,以及其匹配滤波器和窗函数的设计与实现,分析脉冲压缩参数对回波信号的影响,构建通信漏缆故障定位检测系统,对GSM-R型漏缆进行检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常规脉冲检测方式,线性调频脉冲压缩检测可提高同轴漏缆故障检测精度,载频频率与GSM-R工作频率相接近时效果最佳。在高铁隧道泄漏电缆故障现场检测中,漏缆故障检测效果得到了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1.
下一代轨道交通系统将采用LTE-M系统, 并采用多根漏泄电缆(简称漏缆)组成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系统.因此,需要研究漏缆设置与系统性能之间的关系。依据时域信道测量方法与MIMO信道相关理论, 在典型的类地铁隧道环境中, 测量并分析了1.8 GHz频段下基于双根漏缆覆盖的MIMO系统性能, 通过测量不同极化方式下的漏缆和接收天线以及不同漏缆间距下的信道信息,分析了信道相关性,发现当接收机天线垂直极化而双漏缆同采用水平极化时MIMO性能最优, 相关性大小并不太依赖于漏缆间距.这些结果可对今后LTE-M系统部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地铁场景的特点,从传统室分器件不支持5G频段范围,系统改造困难大、技术受限、施工难度高、3.5 GHz和1.8 GHz覆盖存在着较大差异等方面出发,针对地铁不同场景的覆盖要求,分析地铁覆盖的难点、痛点。并在此基础上给出5G地铁车站(站厅和站台)、隧道场景覆盖仍将以数字化室分方式+5/4漏缆或者特性天线统筹覆盖的方案,分别对3类场景展开解析,为后续5G室内轨道交通等特殊场景建设提供指导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为了解决传统铁路漏缆监测系统安全性差、性能低、开发周期长以及稳定性不足等弊端,提出了一种基于区块链技术的铁路漏缆监测系统.采用Fabric联盟链与IPFS相结合的方式实现了区块链保护子系统,对漏缆监测关键数据进行去中心化存储,防止数据篡改,提高系统的安全性,并使用CouchDB实现区块链数据的富查询.使用Beego框架...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决无线数字广播信号在盲区内的覆盖问题,通常采用补点转播机(Gap Filler)加定向天线的覆盖方式,但在地铁及隧道内不适合采用该方式.因此,要实现数字广播信号在这类狭长形地下场所的有效覆盖,建议采用与移动通信系统共缆传输的方式.本文主要通过上海某地铁隧道内的覆盖实例来介绍基于泄漏电缆的数字广播信号覆盖试验系统,同时提出了共缆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参数选择,并对系统的实际测试数据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诸如隧道或地铁等特殊的空间环境里,无线电磁波信号传播性能并不理想,使用普通射频天线技术来满足通信需求无论从技术上亦或成本上都不可行,因此,解决特殊环境下的通信需求就需要对漏缆的应用维护进行探究和分析就很有必要.本文分析了漏缆的工作原理和性能指标,着重分析了地铁通信漏缆是如何选择使用的.  相似文献   

16.
邓巍 《电信技术》2011,(2):59-60
1引言 随着网络的延伸,隧道逐渐成为移动通信网的重点覆盖区域。目前,隧道覆盖方式可以分为泄漏电缆覆盖(以下简称漏缆)、宏基站分担覆盖(以下简称宏基站)及专用信源覆盖。漏缆覆盖均匀,工程及维护成本高,施工难度大。宏基站覆盖易变化,无专用工程及维护成本,无专用施工。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3G尤其是TD-SCDMA移动通信网络建设的需求背景,分析了TD-SCDMA网络与GSM网络分布系统的差异,指出了当前应用中的室内分布覆盖技术在3G网络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别从性能和应用方面简要介绍了特别适用于3G网络分布覆盖建设的无线光纤分布覆盖系统WFDS。同时,给出了WFDS在移动通信网络建设中的几个典型试点应用案例简介。无线光纤分布覆盖系统特别适用于大型场馆、分散楼宇、小区、电梯等的分布覆盖,其在性能方面和工程实施中的优势以及分布覆盖应用的适应能力,将在我国的移动通信网络覆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针对隧道场景空间有限但对网络通信要求高的特点,理论分析单缆MIMO(多收多发)技术的可行性。选取实际地铁隧道场景,对单缆双流、双缆四流和四缆八流较传统方案在组网和效果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信源通道数量为漏缆数量两倍场景时,结合5G末级POI(多系统合路平台)的应用,覆盖和下载速率都有明显提升,为隧道场景的规划设计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莫小玲 《信息通信》2012,(3):104-106
分析了隧道群间隙及短隧道GSM-R系统常用的漏缆贯通覆盖方案,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线覆盖优化方案,并在对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研究了隧道长度、隧道群间距和GSM-R系统覆盖方案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群间隙及短隧道提出了GSM-R系统覆盖方案。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隧道群间隙及短隧道GSM-R系统常用的漏缆贯通覆盖方案,指出方案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天线覆盖优化方案,并在对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设计方案。研究了隧道长度、隧道群间距和GSM-R系统覆盖方案的关系,针对不同类型的隧道群间隙及短隧道提出了GSM-R系统覆盖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