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随着国内油气藏的开发,低渗透油藏所占比重逐渐增大,而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启动压力的产生是由于边界层的存在和流体的塑性流动。文章采用稳态法和非稳态法测定了低渗透油藏岩心启动压力梯度。实验表明,在同一粘度情况下,启动压力梯度随岩心渗透率的增大而减小;稳态法较非稳态法易实现。  相似文献   

2.
大量实验研究和现场应用证实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导致其渗流特征较为复杂,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渗流规律不再适用于低渗透油藏。而传统意义上的经典渗流理论推导的产能方程又通常忽略了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作用。本文针对低渗透油藏渗流特征,引入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系数的影响建立了低渗透油藏产能方程,并以某低渗透油藏为例,研究了应力敏感效应和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藏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对油井产量影响分别呈线性下降关系和幂函数下降关系;②启动压力梯度比应力敏感效应对油井产量影响更为强烈;③建议低渗透油藏产能预测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的影响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洋  王国柱  王斌 《辽宁化工》2014,(3):326-327
低渗透岩心单相渗流实验表明,流体渗流时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得到了实测的启动压力梯度;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得到了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渗透率的幂函数关系式。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确定极限技术井距的公式,可为低渗透油田开发确定不同储层下的极限井距。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开采难度很大,因此,在低渗透油田开发时必须考虑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针对低渗透油藏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的特点,以具有启动压力梯度的渗流公式为基础,结合低透油藏渗流理论研究了启动压力梯度对低渗透油田开发的单井产量、平均地层压力、合理井距、注水见效时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汉油田低渗透油藏20块不同渗透率岩心室内驱替实验,从流体在低渗透多孔介质渗流机理出发,对所得实验数据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一种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新方法。通过对实验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与地层流度的关系式,并绘制了求解低渗透油田启动压力梯度的图版。利用实验所得到的回归关系式和求解启动压力梯度的图版,结合低渗透油田实际,进行应用,得到不同生产压差下确定极限注采井距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低渗透油藏的渗流特征不符合Darcy定律,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启动压力梯度对油藏开采有很大的影响,因而研究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因素很有必要,本文将通过实验和参考国内外文献对岩石渗透率、流体类型、流体粘度以及束缚水等等做了一些研究,为今后对低渗油藏启动压力梯度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一些依据。  相似文献   

7.
刘斌  朱秋秋  李青 《辽宁化工》2014,(10):1305-1308,1327
低渗透断块油藏由于存在启动压力梯度、含油面积小、形状复杂,很难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只有在渗流场压力梯度大于启动压力梯度的条件下,流体才能流动。所以在低渗透断块油藏开发中,建立有效的驱替压力系统尤为关键。通过实验数据的统计,拟合得到了永安地区低渗透储层启动压力梯度与流度的幂函数关系式。利用渗流力学理论,推导了存在启动压力梯度下油藏产能公式及注采井之间的压力梯度分布公式,建立了有效驱替压力系统的理论。同时给出多层开采时有效压力系统建立方法。  相似文献   

8.
大庆外围特低渗透油藏极限井距的一种确定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启动压力梯度的非线性渗流方程和矿场实际资料,利用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计算出低渗透储层的启动压力梯度。再结合低渗透油藏渗流理论得到了低渗透油藏确定极限井距的公式,可为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确定合理井网密度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低渗透油藏,综合考虑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和应力敏感效应以及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变化的典型特征,将储集层的渗流分为三段,即生产井和注水井附近压裂段的一维线性渗流模型,且考虑压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的变化关系;以及中间地层的非线性渗流模型,且考虑低渗透油藏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压敏效应对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考虑了裂缝导流能力随时间变化和动态启动压力梯度的因素更能准确描述实际低渗透储集层地层压力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油藏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采用达西渗流已经无法准确描述油藏中流体的流动,为此提出了低渗透油藏启动压力梯度数学表征方法,建立了考虑启动压力梯度非线性渗流模型以及相应的数学数值模型,在现有数值模拟软件的基础上编制了非线性渗流数值模拟插件,并将其应用到油田模型中,计算表明,初步模拟结果与现场实际数据基本吻合,验证了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对于低渗透油气藏,其渗流规律表现出对达西定律的偏离,主要特征表现为在渗流过程中存在启动压力梯度。目前主要用达西定律来近似处理这些问题,这与真实情况存在着较大误差,影响着油气藏的产量和经济效益。因此本文在分析、研究大量低渗岩心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证明了启动压力梯度及低速非达西渗流的存在,得到了流体粘度、地层温度对拟启动压力梯度的影响规律,并分析了原油粘度在缝隙中的变化规律,以及渗流过程中阻力系数与雷诺数间的关系;通过以上研究希望能为低渗透油气田高效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王蕾  崔辉  张阳阳 《辽宁化工》2012,41(3):313-314,317
我国低渗透油田石油储量多,合理的开发指导才能有效的挖掘石油资源,在试井分析中低速非达西模型适用于渗透率比较低的储层,它可以准确的解释启动压力梯度,从而合理的指导油田开发,进一步提高试井资料在低渗透油田开发中的应用效率.  相似文献   

13.
针对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易沿裂缝突进、含水上升快、水驱效果不理想的情况,开展了水驱后凝胶与表活剂交替注入方式提高采收率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室内凝胶体系成胶特性和稳定性评价,筛选出与实际油藏区块注入水配伍的凝胶体系。选择甜菜碱两性表面活性剂用于活性剂驱,开展了双管并联岩心体系驱油效果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凝胶与表活剂交替注入可明显提高注入压力,该体系的采收率平均值为12.03%,低渗岩心的采收率略高于高渗透岩心采收率。与表活剂驱、聚合物与表活剂交替注入相比,驱油效果更好,可以作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水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渗流性能是储层评价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深入研究了低渗透油田中启动压力梯度与储层物性之间的关系,指出启动压力梯度是影响低渗透储层渗流性能的重要因素。对大庆外围低渗透油田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丙烯酰胺共聚物微球是三次采油最理想的调驱剂之一,但低渗透油藏地质条件复杂,其在地层的作用机制并不清晰.近年来,荧光微球由于具有其高灵敏度和低成本等优点,在采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合成了荧光单体8-烯丙氧基-1,3,6-芘三磺酸三钠,然后通过反相微乳液聚合法将其与丙烯酰胺(AM)、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共...  相似文献   

16.
低渗储层微观非均质性强,微观孔隙结构高精度表征成为低渗油藏开发的难点。近年来,国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表征技术开始从定性向定量、二维向三维转变,出现了恒速压汞、核磁共振等定量表征技术和X-CT、FIB-SEM等三维重构技术。理论方面也有孔隙结构模拟和分形学的发展。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指出国内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高精度表征处于起步阶段,定量测试和三维重构技术应用还不广泛,孔隙结构模拟和分形理论研究还不深入,有限样品点测试结果难以延伸到整个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预测。未来低渗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精细表征主要在于定性和定量相结合、数字岩心和孔隙结构模拟相结合、恒速压汞技术和分形理论相结合等多种理论方法综合应用。  相似文献   

17.
Depressurization is a promising technique for producing natural gas from methane hydrate reservoirs. However, current studies focus mainly on artificial sediments with high permeability. Research on low-permeability conditions such as those of natural cores is scarce; therefore, there is little information on the natural core di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This report presents the dissoc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low-permeability methane-hydrate-bearing cores. We used a natural core obtained from the eastern Nankai Trough. From dissociation experiments at the low-permeability core, we clarify differences during the depressurization process: the pressure propagated slowly, and dissociation was driven mainly by sensible heat consumption. The dissociation process wa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similar to that of the artificial core. We also compared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ose using two dissociation models for the divided dissociation stage. One of these previously proposed dissociation model were applied to a constant production pressure stage. The other model was a simple sensible heat consuming model, and it described the dissociation during the depressurization process toward constant production pressure. By comparing our experimental results with the theoretical results from the two dissociation models, it was clearly demonstrated that both models can accurately describe the experiment results of the divided dissociation stag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