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内波、内潮汐沉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波、内潮汐沉积是近10余年发现和研究的一种新的深水异地沉积类型。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深水异地沉积是一个潜在的油气勘探新领域。我国塔里木盆地已发现了这种沉积类型,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2.
深水异地沉积是指在深水环境中经重力流或牵引流搬运、改造、沉积而形成的相对粗粒的沉积物,是深水重力流、等深流、内潮汐和内波沉积的总称。在重力流沉积和等深流沉积研究中,我国由向国外学习,到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在对内波、内潮汐沉积的研究中,我国学者在国际上首次鉴别出了古代地层中内潮汐沉积,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成果在国外权威学术刊物上发表后受到国际沉积界的重视,这标志着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于世界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研究莺歌海盆地深水沉积中内波内潮汐与重力流沉积特征,将成像测井引入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序列的研究中,结合岩心、地震和核磁测井资料建立了内波内潮汐沉积解释模型,在海底扇(水道和朵叶体)沉积背景下,对内波内潮汐和重力流沉积进行了系统分类,并对不同沉积相背景的储层物性特征做了定量分析。研究发现,莺歌海盆地中央坳陷带西北部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沉积微相可精细划分出5种水道类型和3种朵叶类型;内波内潮汐沉积受控于基准面变化,基准面相对较高时或古构造埋深较深时更容易形成该类沉积,从下到上可以形成4个沉积序列: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1),重力流沉积(S2),内波内潮汐(改造)沉积(S3)和远洋泥沉积(S4)。同重力流沉积相比,内波内潮汐形成的储层物性更好,勘探评价时应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4.
石油地质学家有可能在思维定势的影响下运用鲍马序列将内潮汐水流形成的砂坝误解释成浊积扇,从而可能导致对油气圈闭要素不恰当地过高估计。系统总结了已发现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的成分结构特征、沉积层序、岩相类型及沉积模式,指出了内波、内潮汐沉积对深水油气勘探的指导意义。此外,水道型内波、内潮汐沉积砂体可作为良好的储集层,可与深水背景沉积一起构成有利的地层或岩性圈闭。  相似文献   

5.
深水牵引流沉积包括等深流沉积和内潮汐、内波沉积两种类型。本文综述了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历史、现状与进展,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深水牵引流沉积特征及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深水牵引流沉积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沉积学迅速发展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深水牵引流沉积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等深流沉积和内湖汐、内波沉积。等深流沉积研究从60年代中期起步,至今已有长足的进展,尤其是现代等深沉沉积研究方面。目前对等深流沉积的形成机理、结构、构造、层序、岩相特征及鉴别标志方面已有很深的认识。等涤岩丘的发现是该领域最为重要、最具特色的突出成果,已在深海区发现大量规模可与海底扇相比拟的大型现代等涤岩丘,地层记录中也有发现。内潮汐、内波沉积研究始于叨年代初期,进展很快,现已对其形成机理、结构、构造、层序、岩相特征及鉴别标志进行了系统研究。我国浙西和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的内潮汐、内波沉积已成为该领域的典型研究实例。深水牵引流沉积的储集性能优于浊积岩,故具有非常重要的含油气潜能。  相似文献   

7.
甘肃夏河上二叠统内波、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夏河上二叠统第三岩性段主要为深灰色泥页岩,夹有灰色细砂岩、粉砂岩和灰色薄层灰岩,其沉积环境为深水斜坡环境。中上部透镜状、条带状粉砂岩中交错层理极为发育,纹层倾向主要为沿斜坡向上倾斜的,也有沿斜坡向下或向上双向倾斜的。分析表明,它们是内波、内潮汐产生的沿斜坡上下交替流动所形成的内波、内潮汐沉积。  相似文献   

8.
综合利用岩心、微电阻率成像和常规测井资料,对莺歌海盆地东方构造带SY区和SE区上中新统黄流组一段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流组一段地层发育一套海底扇背景下细粒沉积体,在重力流沉积过程中受到深水牵引流中的内波内潮汐的改造,形成了5种典型的岩相类型:(1)双向砂纹层理细砂岩相;(2)波状、脉状和透镜状层理砂泥互层相;(3)双泥岩纹层、泥质条带细砂岩相;(4)块状层理、递变层理细砂岩相;(5)漂浮泥屑、泥砾细砂岩相。研究表明,SE区黄流组一段整体上以重力流沉积为主,少部分内波内潮汐沉积,同时可见重力流和内波内潮汐沉积互层。   相似文献   

9.
浙江临安上奥陶统复理石中的内潮汐沉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浙江临安一带晚奥陶世位于扬子地台南缘东段的深水斜坡地带,发育了一套巨厚的复理石建造。临安一带的下奥陶统复理石由具有递变层理、双向交错层理、单向交错层理、复杂多向交错层理、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和波痕构造的韵律性砂岩、粉砂岩、泥岩薄互层组成。遗迹化石丰富,主要为深水环境的“Nerites”相。根据沉积构造等划分出3种内潮汐沉积微相,即脉状、波状、透镜状层理砂泥岩韵律性薄互层微相,单向交错层和交错纹理砂岩-粉砂岩微相。双向交错纹理和羽状交错纹理砂岩一粉砂岩微相。研究表明,研究区上奥陶统复理石为深水牵引流(内波、内潮汐)、重力流以及原地沉积复合成因。  相似文献   

10.
一部深水牵引流沉积研究的专著即将面世,它是高振中教授及其同事们的力作,定名为《深水牵引流沉积—内潮汐、内波和等深流沉积研究》,即将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11.
Natural carbonate core samples with artificial fractures are often used to evaluate the damage of fractured carbonate formations in the laboratory. It is shown that the most frequent error for evaluation results directly from the random width characterized by the artificial fractures. To solve this problem, a series of simulated fractured core samples made of stainless steel with a given width of fracture were prepared. The relative error for the width of artificial fracture decreased to 1%. The width of natural and artificial fractures in carbonate reservoirs can be estimated by image log data. A series of tests for formation damage were conducted by using the stainless steel simulated core samples flushed with different drilling fluids, such as the sulfonate/polymer drill-in fluid and the solids-flee drill-in fluid with or without ideal packing bridging materials. Based o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using this kind of simulated cores,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damage control of fractured carbonate reservoirs was presented. The effective temporary plugging ring on the end face of the simulated core sample can be observed clearly.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also show that the stainless steel simulated cores made it possible to visualize the solids and filtrate invasion.  相似文献   

12.
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大规模滑塌浊积扇,是油气勘探的有利目标。为了揭示滑塌浊积扇结构及成因,综合运用地震相、岩心、地层切片、相控稀疏脉冲反演、模型正演等多种地质及地球物理手段,对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的内幕结构、主控因素、沉积模式等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涠西南凹陷流一段上亚段发育的滑塌浊积扇体,具有由多个“V”形或“U”形下切水道组成的波状、短波状地震反射结构,呈点状、条带状展布特征。岩性组合为向上变细的正韵律沉积序列,岩心可见变形层理、包卷层理及重荷模等滑塌浊积沉积构造。浊积扇内幕结构由纵向上厚度不同、横向展布范围大小不一、接触样式多变的多期浊积砂体堆积而成,浊积扇形成受控于半深湖相滞水环境、自身重力及2号断裂带构造坡折带。该成果可为涠西南凹陷及其他盆地三角洲前缘滑塌浊积扇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采用自主编写的动力定位时域仿真程序,以某钻井船为例,对内孤立波载荷进行建模并进行时域仿真。将内孤立波纳入环境载荷中,得到船舶在内孤立波下的动力定位时域仿真结果。获得船舶的作业窗口区间为 。结合船舶运动响应与推进器功耗情况对船舶动力定位性能进行评估,并提出船舶遭遇内孤立波时的海上操作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单频内波在白噪声的干扰下传播时的能量耗散率问题,采用高精度谱方法对其进行数值计算,分析了内波传播过程中内波振幅大小和海水的普朗特数(Pr)对能量耗散率及内波破碎期持续时间的影响。结果显示,内波振幅越大,三个时期(破碎前期、破碎期和破碎后期)的平均能量耗散率越大,内波越早破碎,破碎时间越短;内波在海水中传播,Pr越大,破碎前期平均能量耗散率越小,而破碎期平均能量耗散率越大,破碎时间越短。研究成果可为内波能量耗散率和破碎时间的量化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采用MOSES软件建立动力定位半潜式钻井平台分析模型,在时域内模拟平台在钻井作业过程中遭遇内波作用的耦合动力特性,分析平台在不同流速内波作用下的定位能力,并对动力定位系统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在同等环境载荷强度下,平台在船宽方向出现最大偏移;当内波流速小于1.0 m/s时,平台可基本满足钻井作业的定位要求,而当内波流速达2.0 m/s时,平台出现大幅值的水平偏移和倾角,需要解脱隔水管系统;提升推进器推力和增加推力敏感因子都有助于提升平台的抗内波能力,但都无法明显减小平台的水平偏移。因此,在遭遇高流速内波作用时,推荐平台撤离或调整船体首向。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OpenFOAM软件在内孤立波生成模拟方面的可靠性,建立小型内波水槽,采用重力塌陷法生成内孤立波进行物理试验。基于OpenFOAM建立等尺度数值水槽,采用流体体积模型的不可压缩、绝热、不可溶多相界面捕捉求解器multiphaseInterFoam,设置空气-硅油-水三相流体,模拟生成内孤立波。将数值模拟所得波幅、波形、波速等数据与试验和理论解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该方法模拟生成的内孤立波与物理试验和理论解均吻合较好,具有较高的精度,可进一步应用于研究内孤立波的演化特性及其与结构物相互作用研究中,在物理海洋学和军事海洋学都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单纯绕射波场实现地下地质异常体的识别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对应的实施方法得到了广泛研究,且有效地应用于实际勘探。但现有技术在微小尺度异常体成像方面收效甚微,相关研究多数以射线传播理论为基础,对于影响绕射波分离成像精度的因素分析并不完备。相较于反射波,由于存在不连续构造而产生的绕射波能量微弱并且相互干涉,同时环境干扰使得绕射波进一步湮没。因此,更高精度的波场分离及单独成像是现阶段基于绕射波超高分辨率处理、解释的重点研究方向。为此,首先针对地球物理勘探中地质异常体的准确定位,以携带高分辨率信息的绕射波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在不同尺度、不同物性参数的异常体情况下绕射波的能量大小及形态特征,掌握绕射波与其他类型波叠加的具体形式;然后根据相应特征性质提出基于深度学习技术的绕射波分离成像方法,即利用Encoder-Decoder框架的空洞卷积网络捕获绕射波场特征,从而实现绕射波分离,基于速度连续性原则构建单纯绕射波场的偏移速度模型并完成最终成像。数据测试表明,该方法最终可满足微小地质异常体高精度识别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地震波的散射理论和散射特征及其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散射波的基本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分类和波场;然后针对金属矿给出3种基本类型散射体(阻抗类型、速度类型和密度类型)及其相应的散射特征;最后论述了散射波在金属矿探测及近地表应用方面的进展,如利用散射波研究与矿体有关的非均匀体,研究散射波的强弱与介质非均质性的关系,研究散射波的波组特征,进行散射成像,以及研究界面起伏引起的散射效应等。散射波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目前利用散射波能提取的地质信息还很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内部控制是一个由企业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实施的,为实现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目标和舍规性目标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有效地建设以及有力地执行内控制度,对石油企业发展过程中有效地避免风险的发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油田企业目前的内部控制体系还不成熟,还存在着一些建设上的不足和执行上的不力。同时,企业员工普遍对内部控制还存在着一些认识误区,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努力学习内控知识,加强内控知识培训,充分调动企业全体员工建设和雏护内部控制体系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得内控可以真正发挥其防范风险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部湾盆地徐闻区块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远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志超 《海洋石油》2003,23(Z1):36-39
徐闻区块位于我国广东省雷州半岛南部及其东、西两侧海域、琼州海峡大部及海南省海口市以北地区 ,面积近 740 3km2 ,其中海区面积约 3870km2 。该地区属亚热带气候 ,常年高温多雨 ,海区多风浪 ,潮差也较大 ,自然地理环境十分复杂。此外 ,野外作业条件极差。针对徐闻区块勘探程度很低 (尤其是海区部分 ) ,基础资料少且零散的特点 ,文章立足于从北部湾盆地已发现含油气凹陷的研究出发 ,总结该盆地的成藏规律 ,作为该区油气评价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现有资料的整理和研究 ,划分区内二级构造单元、边界断裂并推测沉积相带 ;在油气地质条件类比研究基础上 ,对潜在远景区做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