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裂缝性油气藏采收率:100个裂缝性油气田实例的经验总结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对世界上100个裂缝性油气藏的综合评价,研究储集层及流体本身的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黏度、可动油比例、含水饱和度、润湿性及裂缝分布特征等)和驱动机制及油藏管理战略(优化日产量和采用不同类型的提高采收率技术)对其最终采收率的影响。将裂缝性油气藏分为4类:I类的基质几乎没有孔隙度和渗透率,裂缝是储存空间和流体流动的通道;Ⅱ类的基质有较低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Ⅲ类(微孔隙)的基质具有高孔隙度和低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裂缝提供流动通道;Ⅳ类(大孔隙)的基质具有高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基质提供储存空间和流动通道,裂缝仅增加渗透率。对26个Ⅱ类油气藏和20个Ⅲ类油气藏的开采历史的研究表明:Ⅱ类油气藏的采收率受水驱强度和最优日产量控制,日产量过高会很容易破坏Ⅱ类油气藏,一些Ⅱ类油气藏如果管理得当,采收率可以很高,不需要二次或三次采油;Ⅲ类油气藏的采收率主要受岩石和流体本身性质的影响,特别是基质渗透率、流体重度、润湿性以及裂缝强度等,不进行二次或三次采油不可能完全开采,往往需要采用一些提高采收率的专门技术。以往将Ⅱ类和Ⅲ类裂缝性油气藏归为一类,认识它们的区别将有助于选择更好的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世界各地的裂缝性油气藏,以确定固有储层和流体的性质(诸如:孔隙度、渗透率、粘度、流度比、含水饱和度、润湿性、裂缝分布和驱替机理与储层管理决策等)对最终采收率的  相似文献   

3.
辽河边台潜山裂缝性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运用古地磁、地层倾角等方法研究辽河边台潜山裂缝性储集层的裂缝发育方位;用分形方法研究裂缝的空间分布规律,用体积密度法及Parsons方程对该裂缝性储集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进行了计算,认为边台潜山油藏储集层以裂缝为主并具有低孔隙度的双重介质特征。这一研究成果为该油藏的井网布置、注水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张蕾 《中外科技情报》2004,(47):751-752
本文是关于低渗透裂缝性油藏轻质油热采热组分模拟的研究。与水驱相比,蒸汽驱的横向和垂向采收率都有提高。采收率增加值的大小与渗透率分布有关,而渗透率的均质分布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中国致密油藏和特低渗透气藏的油气产量近年增加很快,多裂缝或缝网等大型压裂成为开采此类油气藏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了解裂缝对油气渗流的影响,优化裂缝长度和开度等参数,以油藏工程理论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开展了裂缝对致密油藏和特低渗透气藏储层渗透率和孔隙度影响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随裂缝贯穿程度和开度增加,岩心孔隙度增大,但增幅较小;与孔隙度相比较,裂缝可明显提高岩心渗透性;当裂缝贯穿程度超过60%时,渗透率开始明显增大,当贯穿程度达到100%时,裂缝岩心渗透率要比基质岩心渗透率高10~1 000倍。  相似文献   

6.
由于在油田勘探后期上报的探明可采储量直接影响上市公司融资效果,因此探明储量采收率的标定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收集并整理胜利油区高开发程度油田开发样本以及采收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发现对疏松砂岩油藏而言,孔隙度与采收率呈正相关关系;而对于固结砂岩油藏而言,孔隙度与采收率没有直接关系。于是提出了反映储集层参数的因素--储层因子,该因素是储集层渗透率与孔隙度的函数。应用储层因子可有效反映储集层性质对采收率的影响,而且可明显提高高开发程度疏松砂岩油藏采收率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7.
许艳 《石油知识》2003,(2):12-12
目前,全世界一半以上的石油天然气产量产自天然裂缝性油气藏,21世纪裂缝性油气藏将是油气增储上产的主要领域之一。在我国,裂缝性油藏分布也非常广泛,其产量在我国的油气生产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然而裂缝性油气藏由于孔隙度低,非均质性强且裂缝分布复杂,与孔隙性油气藏有本质的区别,使得裂缝性油气藏的开发成为当今世界石  相似文献   

8.
碳酸盐岩油藏的采收率较低且变化大,一般为20%-45%。影响碳酸盐岩油藏采收率的地质因素主要有:储集层类型、基质渗透率、原油粘度、储层的润湿性及非均质性等。  相似文献   

9.
尽管裂缝性油藏不常见,与常规的砂岩、碳酸盐岩油藏相比了解得也不多,但是对世界油气储量及生产来讲它却是一个重要的贡献者。在研究的100个裂缝性油藏油中有9x10^10bbl石油当量的综合可开采油气储量。裂缝性油藏常常被看作是寿命短、流动比率高、产量下降快、最终采收率低的油  相似文献   

10.
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模型的建立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建立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模型以建立裂缝系统的数值模拟模型为重点。针对低渗透砂岩油藏储集层双孔双渗的特点.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裂缝描述技术,提出了裂缝系统模型中形状因子、裂缝渗透率、裂缝孔隙度的计算及基质系统储集层模型的建立方法。在东营凹陷大芦湖油田樊12井区低渗透砂岩油藏数值模拟研究中,用该方法建立了储集层模型.用其计算的综合含水率与开发时间关系曲线接近油藏实际开发动态数据,减少了历史拟合的工作量。图3表2参7  相似文献   

11.
本文发表了一项新技术的测试用例(沙特阿拉伯udayhi油田Unayzah油藏),这项技术使用了人工增强磁化率各向异性(EAMS)来表征微裂缝油气藏。在这些油气藏中,微裂缝是形成孔隙度和/或渗透率的基础。常规地质描述既费钱又费时,并且难以定量地评价裂缝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影响。因此,需要一种有效的方法来表征这些微裂缝并确定它们对孔隙度和渗透率的贡献。我们开发并测试了增强磁化率各向异性(EAMS)技术,这项技术使得我们能够做出建立油气藏地质与油气藏工程之间桥梁的快速分析。使用岩相学来探测对孔隙度和/或渗透率有影响的微裂缝的误差为43%;然而,它需要的取样率是新的EAMS技术的三倍。 沙特阿拉伯Wudayhi油田Unayzah油藏的下部(Unayzah-B/C)被用来开发和验证EAMS技术,该处曾进行过裂缝研究并已知微裂缝影响了储层动态。结果显示,用EAMS技术导出的微裂缝走向为东-北东至西-南西,与通过地质方法获得的一致。通过EAMS测试获得的有效孔隙度剖面类似于用常规方法获得的孔隙度。测试样品中的开启微裂缝使Unayzah-B/C中的储层有效孔隙度平均值增加了36—50%。连通微裂缝产状估计使Unayzah—B/C的平均渗透率增加了75%。这与微裂缝Unayzah—B/C井产能是该油藏非裂缝层段井的4.5-14倍这一事实一致。探测到了北东-南西渗透率异常的最大渗透率趋势。EAMS技术在其他拥有微裂缝储层油田的实施将直接影响作业和模拟效果。  相似文献   

12.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储集层特征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青西油田下白垩统下沟组(K1g)为深层裂缝-孔隙型砾岩储集层,油藏埋深4200~4600m,基质孔隙度小于8%,基质渗透率小于1×10-3μm2.由于砾岩储集层内高角度裂缝发育,改善了它的渗流性能。针对这类低孔、低渗透储集层,通过岩石成分、孔隙类型及组合、孔隙结构、核磁共振、测井评价及测试等技术,并结合裂缝平面预测结果,进行储集层预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前渗吸提高油藏采收率的方法已经广泛应用于裂缝性油藏、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和低渗透油藏,并且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渗吸作用提高油藏采收率,需要对油藏进行适用性评价,确定油藏渗吸潜力。油藏存在多因素,需对其定量评价,在多种因素定量化的基础上综合研究这些参数的影响。引入最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对油藏渗吸潜力区块进行评价和筛选,对油藏毛管压力、润湿性、裂缝渗透率与基质渗透率比值等多因素影响效果进行综合评价,并通过W-R均值模型验证模糊层次分析法评价渗吸潜力区的正确性,对低渗透油田渗吸潜力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各向异性的尺度效应   总被引:1,自引:5,他引:1  
在对低渗透储集层中发育的裂缝进行分组的基础上,以分形几何为工具描述单组裂缝分布,建立裂缝长度的幂律关系式。根据裂缝渗透率的定义,推导得到相互正交方向上的裂缝渗透率与考察尺度的关系表达式,再加上基质渗透率的影响,获得了储集层综合渗透率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关系式。研究表明,裂缝性低渗透储集层中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的不同而变化,同时说明,通常所认为的各向异性强度为常值这一观点仅是这一表达式的某种特例。以发育2组裂缝的储集层为例,详细讨论了各向异性强度随考察尺度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分形维数、夹角及长度初值比对各向异性强度的变化影响显著,基质裂缝渗透率比和基质各向异性强度对其的影响仅表现在某一尺度范围内。图5表1参21  相似文献   

15.
裂缝性储集层的油藏动态特征与常见的孔隙性储集层油藏动态特征有明显差异。从钻井一开始就有其独特的特征 ,一直到油田开发的整个过程都有显著不同。主要表现在钻井泥浆漏失、有效渗透率比分析渗透率大许多倍、注入井井口压力低、水淹水窜等。本文用于描述裂缝性储集层的油藏动态特征所涉及到的各参数在现场上一般都易于测取得到。主要有 :每口井的孔隙度、渗透率、油井产量、有效厚度、生产压差等参数 ,特征有差异 ,治理手段也就不同。此方法所涉及到的油藏动态资料丰富 ,并且其特征参数计算简单 ,易于应用  相似文献   

16.
润湿程度,渗透率对吸渗排油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美国SSI公司的COMP模拟软件,考察了润湿性、基质渗透率和裂缝渗透率对吸渗排油过程的影响,岩石的润湿程度对基质吸渗速度有显著影响,一般亲水性越强,吸渗排油速度越快,适宜于采用较大的采油速度开采。基质渗透率同样影响吸渗速度,其值越高,吸渗排油越快;如果基质渗透率较低,因其吸渗排油速度低,不宜采用较高的采油速度。裂缝渗透率对整个基质-裂缝系统的驱替过程有显著影响,当裂缝渗透率过高时,整个系统的驱替过程很短,但基质的吸渗排油过程可能还未完毕,从而导致采收率不高。  相似文献   

17.
中东地区高孔隙度低渗透率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地区某油田属于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与中国常规的碳酸盐岩储层相比,该类储层具有高孔隙度、低基质渗透率、低电阻率、储层孔隙结构复杂、孔隙类型多、非均质性强及测井响应复杂等特点,使得该类储层在裂缝识别、储层参数计算和流体性质判别等方面遇到了许多问题和困难。针对该油田高孔隙度低渗透率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油藏测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难点,以及中国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中存在的一些不足,通过岩心分析、薄片资料、岩石物理实验和现场应用等资料相结合进行深入的研究,开展裂缝-孔隙型碳酸盐岩储层定性、定量评价方法和理论的研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高孔隙度低渗透率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8.
根据滨里海盆地肯基亚克盐下异常高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层特征,制备人造岩心,研究基质岩心、不充填裂缝性岩心、半充填裂缝性岩心以及全充填裂缝性岩心的应力敏感特征.实验采取气测法,实验中首先逐级增加人造岩心样品围压,然后逐级降压,稳定后测定每个压力点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以分析岩心的应力敏感性.结果表明,4种岩心应力敏感性由强到弱依次为:不充填裂缝性岩心、半充填裂缝性岩心、全充填裂缝性岩心、基质岩心.随着岩心裂缝充填程度降低,岩心渗透率的应力敏感性增强,渗透率恢复程度降低;随着压力的恢复,基质岩心和全充填裂缝性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恢复程度较高,岩心表现为弹塑性特征,而半充填和不充填裂缝性岩心孔隙度和渗透率恢复程度较低,表现为塑性特征;随围压的增加,孔隙度、渗透率变化呈现较好的指数变化规律.图9表6参20  相似文献   

19.
海拉尔盆地布达特潜山裂缝性油藏油水层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摘要:布达特潜山油藏属于基岩浅变质裂缝性油藏,具有双重孔隙介质的储集空间类型,含油饱和度由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和裂缝孔隙含油饱和度两部分组成。通过油气成藏过程的毛细管压力平衡理论,建立油藏高度与基质孔隙度函数关系,求取基质孔隙含油饱和度;并利用裂缝含油饱和度测定的经验参数,计算出潜山油藏双重孔隙介质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通过对工区不同断块生产井试油、试采及初期产液性质与相应射孔层段的测井响应特征统计与对比分析,依据测井曲线计算储层基质孔隙度、裂缝孔隙度以及储层的总含油饱和度,并分别与电阻率曲线参数进行交会,建立不同断块油水层解释图版,并划定油层、水层、油水同层的解释标准;将工区各井油水层解释结果应用于油藏生产动态和油水界面系统分析,将布达特潜山油藏划分为四个油水系统,每个油水系统内部均表现出具有统一的油水界面,与油藏地质特点及储集层类型具有很好的一致性,应用效果好,对潜山油藏开发和方案调整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同时具有储集油气的基质系统和作为渗流通道的裂缝系统,与非裂缝性油藏相比具有特殊的含水率变化趋势,常规含水率预测方法不适用。依据低渗透裂缝性油藏油水两相渗流特征,提出了基质、裂缝系统相渗复合方法,给出大庆外围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复合相对渗透率曲线,然后根据油藏工程理论,推导出含水率、采出程度计算公式,建立了裂缝性油藏含水率预测方法,结合大庆外围朝阳沟油田低渗透裂缝发育区块进行了实例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基于复合相渗的含水率预测方法预测相对误差为4.47%,与现有方法中误差最小的水驱规律曲线相比,计算精度提高了2.26百分点,能够较为准确地预测低渗透裂缝性油藏含水率。研究成果为裂缝性油藏开发决策和开发规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