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采矿作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有效驱动力,往往伴随着剧烈的土地利用干扰。为研究矿业城市土地利用演变规律,本文利用土地利用矢量数据,借助ARCGIS软件、MAPGIS软件及SAS软件,分析了武安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和13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趋势。在此基础上,运用logistic回归模型,得到该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随距离采矿区域距离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随距离矿产资源分布区域的远近而呈现下降的趋势,但每种土地类型都会有一个特异性区段,呈现出不规则变化的状态;通过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矿区对土地干扰强度最值并不在矿产资源分布区,在1996~2005年矿产资源分布区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干扰半径小于2005~2009年间矿区的干扰半径。研究结果对于矿业城市土地利用规划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掌握矿区土地利用变化规律,有效制定矿区土地利用政策是矿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利用RS和GIS技术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检测、变化信息提取与发现以及对其进行分析,得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规律,为矿区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该方法效率高,成本低,技术性强,是目前一种较先进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  相似文献   

3.
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能够快速提取土地利用的变化信息,更新土地利用现状图,对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东莞市长安镇1996年的TM影像和spot2影像以及2005年的spot5影像进行分析,利用ERDAS软件图像处理模块及计算机解译模块提取土地利用变化信息,最后利用统计方法总结出东莞市长安镇9年来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5.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的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利用1988年、1997年TM影像和2002年SPOT影像,分析了郑州市郊区14年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该段时间内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巨大,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以及城市及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增加,阐明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特点,揭示了经济高速发展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时空过程及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6.
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平朔煤矿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对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有着典型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露天矿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的土地复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3个时相的TM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软件支持下完成不同时相的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朔露天矿区近20年的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而林地和荒草地则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独立工矿用地逐渐增加。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各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指出了平朔露天矿区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区域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其研究对于高效合理利用土地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河北省永清县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通过SPSS13.0分析软件和Excel图表工具,对社会经济指标数据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了相关分析,并分别从产值、产业结构、居民收入和城镇化水平等方面分析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除主要经济指标与土地利用变化存在显著性相关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永清县土地正在向集约利用方向迈进,同时也存在建设用地对城市化水平影响有限以及城市化水平过低等问题。文章通过分析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影响的主要社会经济影响因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有效挂钩提供良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平朔煤矿是我国最大的露天矿区,对其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有着典型性和指导性,特别是对露天矿区的开发、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后期的土地复垦都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采用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3个时相的TM数据,依据土地利用分类系统,在Erdas软件支持下完成不同时相的矿区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的提取,然后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平台获取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平朔露天矿区近20年的采矿活动和土地复垦过程中,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的变化非常剧烈。主要表现为耕地逐年减少;而林地和荒草地则由减少到增加的过程;独立工矿用地逐渐增加。本次研究综合应用遥感(RS)技术与地理信息系统(G IS)技术,对平朔露天矿区土地利用/覆盖结构、各地类面积变化率、土地利用程度变化以及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区域等进行分析研究。经过分析论证,指出了平朔露天矿区1986年、1995年以及2005年的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情况,分析研究找出引起变化的原因,为矿区治理与生态修复等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在遥感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利用分形对厦门市翔安区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和形态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从遥感影像中提取土地利用空间数据,然后运用土地利用结构的分形模型,计算了翔安区1989年和2004年两个时期各个土地利用类型的分形维数和稳定性指数,对各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和形态演变进行了定量分析,为区域土地合理利用以及优化配置提供了科学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湛兰  周勇  徐艳 《资源与产业》2008,10(2):93-97
本文以1998-2004年荆州市土地利用详细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土地利用综合指数模型对其土地利用变化作了定量分析,并研究了该地区土地利用变化所引起的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的变化。结果表明,荆州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显著,土地利用程度变化逐年提高,而生态系统服务经济价值却随着经济的发展逐渐下降。因此,今后荆州市的发展一定要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注重生态环境质量,从而实现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淮北市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城乡交界带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焦点。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然后从信息熵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优劣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由于城乡交界带土地的特殊地理区位,使得城郊土地成为城市外延发展中土地利用的焦点。本文首先运用灰色关联法分析了城市化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关系,然后从信息熵角度分析了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优劣度,通过主成分分析和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揭示了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最后运用灰色系统预测了土地利用结构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方林  蔡俊  刘艳晓 《资源与产业》2022,24(2):119-131
霍山县位于大别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研究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对于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以及优化配置土地资源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基于RS和GIS技术,获取霍山县1990—2020年7期的土地利用数据,参照谢高地等2008年的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根据Thornthwaite Memorial气候生产力模型,得出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修正系数。在此基础上,从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方向以及利用程度3个方面,分析土地利用转型对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的影响,并对其结果进行空间自相关及冷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1990—2020年霍山县土地利用变化整体较慢,其中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幅度较大,幅度分别达到402.58%、-5.13%;2)从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上看,霍山县土地转出贡献率最高的为林地,土地转入贡献率最高的为建设用地;3)土地利用综合变化指数大于0,县域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4)30年来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其中林地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减少量最大;5)霍山县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空间格局呈现明显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集中在县域中部林地及水域附近,冷点区域集中在南部草地及中心城区,冷点范围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而显著增大。整体来看,1990—2020年霍山县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降低,空间分布格局发生改变,未来应加强区域生态保护,提升用地集约化程度,防止建设用地无序扩张。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邳州八义集镇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图为主要信息源,用南方CAS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运用斑块数量、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耕地利用景观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了霍连高速公路建设对八义集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和耕地利用景观质量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邳州八义集镇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土地整理规划图为主要信息源,用南方CASS作为空间信息处理工具,运用斑块数量、连通性指数、破碎度指数以及耕地利用景观质量指数等指标,分析了霍连高速公路建设对八义集镇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和耕地利用景观质量变化的影响,并提出了景观生态保护型土地整理与复垦规划方案.  相似文献   

16.
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一个复杂的动态性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以青海省西宁市中心城区为例,根据1999年、2003年、2009年3期的Landsat影像数据提取了研究区的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技术分析10年间建设用地变化的动态信息,得到建设用地扩展侵占耕地、草地、其他用地的面积及空间分布,然后从人口变动、经济增长、政策制定3方面分析对西宁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展产生的驱动作用。研究表明,人口和经济因素是城市建设用地向外扩张的主要因素,政策因素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17.
产生于计划经济背景下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模式缺乏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的灵活性,在发达与欠发达地区均遭遇不同困境。研究结合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土地资源禀赋特点及其供需矛盾,以土地利用规划的核心内容--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为抓手,从区域之间与区域内部两个层面,系统构建了不同发展水平地区协调互补的规划模式:一方面从协调区域之间土地供需关系入手,在政府宏观调控下进一步引入市场机制,建立区域协调互补的指标调剂机制;另一方面,从各区域内部的产业结构、空间布局入手,加大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调整力度,以产业升级带动用地结构优化,以优化空间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该模式可在整个国土空间上实现资源更有效率的配置,推动发展方式与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促进地区间的统筹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8.
贺振 《资源与产业》2010,12(5):91-95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原因之一。利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以1990年和2004年商丘市区Landsat TM影像为数据源,经主成分增强处理和NDVI分析,采用最大似然比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对影像进行识别分类,获得了商丘市区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结果表明:商丘市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1990年和2004年耕地面积分别为1 535.47 km2和1 327.33 km2,各占总面积的87.4%和75.55%;自1990年至2004年,共有212.75 km2耕地转为建设用地,耕地共减少了208.14 km2,约占1990年耕地的13.56%;至2004年,林地共增加了34 km2;建设用地增加约141.91 km2,增长率为74%,主要由耕地转化而来。使用综合手段进行遥感分类可以有效提高分类精度。  相似文献   

19.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坚持以原则性为基础、灵活性为补充。明确了规划原则性内容,并从规划模式、时隔、体系、指标、地类认定、用途分区、图文互认等方面讨论了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方法,以期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原则性与灵活性的辩证关系入手,指出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应坚持以原则性为基础、灵活性为补充。明确了规划原则性内容,并从规划模式、时隔、体系、指标、地类认定、用途分区、图文互认等方面讨论了原则性基础上的灵活性方法,以期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