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囊心为环状氯化磷腈、囊壁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微胶囊阻燃剂.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阻燃剂的热分解温度比纯环状氯化磷腈大大提高.将微胶囊阻燃剂应用于聚丙烯(polypropylene)中,阻燃效果优于纯环状氯化磷腈,且PP/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强度,大大优于PP/纯环状氯化磷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三聚氰胺、尿素和甲醛为原料,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囊心为环状氯化磷腈、囊壁为三聚氰胺-尿素-甲醛树脂的微胶囊阻燃剂.热重分析表明,微胶囊阻燃剂的热分解温度比纯环状氯化磷腈大大提高.将微胶囊阻燃剂应用于聚丙烯(polypropylene)中,阻燃效果优于纯环状氯化磷腈。且PP/环状氯化磷腈微胶囊阻燃剂材料的力学性能,特别是拉伸强度,大大优于PP/纯环状氯化磷腈材料的性能.  相似文献   

3.
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微胶囊的过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溴代十六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掺杂多壁碳纳米管(CNT)的复合相变微胶囊;采用扫描电镜表征微胶囊的形貌,用差示扫描量热法( DSC)分析微胶囊的热性能,并对不同CNT的用量、不同甲醛/三聚氰胺摩尔比对包裹率、过冷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碳纳米管复合相变微胶囊的外观呈圆球形,其平均粒径为2.47~5.44 μm;加入CNT后,微胶囊的包裹率略有降低,从75%降低到62%,但随着CNT用量的提高可显著调节微胶囊的结晶温度,并使过冷度从9.77℃降低到6.84℃.  相似文献   

4.
以三聚氰胺、六氯环三磷腈和氨为原料,通过三聚氰胺和六氯环三磷腈缩合,再氨化,最后缩聚制得了三聚氰胺改性聚氨基环三磷腈。三聚氰胺与六氯环三磷腈缩合的较佳条件:反应温度为80℃,反应时间为18h;缩聚的较佳条件:聚合温度为180℃,聚合时间为15min;通过三聚氰胺改性,明显提高了产品的磷收率,降低了产品的吸湿性和水溶性,改善了产品的热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了以正十八烷为囊芯、三聚氰胺-甲醛树脂为囊壁的相变材料微胶囊,并用其时棉织物进行了整理.用扫描电镜、激光粒度仪对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形貌、粒度进行表征,并时微胶囊及整理后织物的热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微胶囊粒径小,粒径分布窄,具有较高的相变焓;整理后织物具有蓄热调温功能.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对自修复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双酚A型环氧树脂(E-51)和正丁基缩水甘油醚(BGE)混合物为囊芯,三聚氰胺-尿素-甲醛共缩聚树脂(MUF)为囊壁,采用原位聚合法,合成一种用于自修复材料的微胶囊,研究了阴离子、非离子和高分子等5种表面活性剂对MUF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影响.采用光学显微镜(OM)表征微胶囊粒径大小及分布、表面形貌等性质,用圆环法测定表面活性剂溶液的表面张力和不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浓度水溶液/环氧树脂的界面张力,探讨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对MUF环氧树脂微胶囊粒径和形成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DBS有助于MUF环氧树脂微胶囊的形成,SDBS水溶液/环氧树脂的界面张力随着SDBS浓度的增加而减小,在SDBS质量分数为0.5%后趋于稳定;在该条件下形成的MUF环氧树脂微胶囊形态良好,分散均匀,无粘连现象.  相似文献   

7.
UF/石蜡储能微胶囊的制备与表征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石蜡为囊芯,尿素-甲醛树脂为囊壁,运用原位聚合法合成相变储能微胶囊材料.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微胶囊形成过程,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微胶囊的表面形貌和壁厚,用红外光谱仪表征微胶囊的化学成分,用差示扫描量热仪研究微胶束相变储能性能.研究表明,脲醛树脂可有效包覆石蜡,形成粒径分布均匀的相变储能微胶囊,该材料具有储能效果,可用于设计储能建筑材料.  相似文献   

8.
通过三聚氯化磷腈分子中的氯原子被苯氧基、胺乙氧基取代的反应制得四苯氧基-二胺乙氧基三聚磷腈衍生物,然后再使该取代产物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获得功能性高分子材料.为三聚氯化磷腈转化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9.
三聚氯化磷腈取代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三聚氯化磷腈分子中的氯原子被苯氧基、胺乙氧基取代的反应制得四苯氧基-二胺乙氧基三聚磷腈衍生物,然后再使该取代产物与甲苯二异氰酸酯反应获得功能性高分子材料, 为三聚氯化磷腈转化为功能性高分子材料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正交实验法,用尿素、甲醛、磷酸和双氰胺等药品制备有机阻燃剂(UDFP),再用其处理过的纤维浆制成发泡材料,烘干之后进行氧指数测定,确定有机阻燃剂在纤维发泡材料中应用的最佳工艺配方,并进行稳定性实验来验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结果表明:最佳工艺配方为尿素/甲醛为1/1.35 mol;双氰胺用量1 mol;磷酸用量3 mol;UDFP/绝干纤维为12%。影响发泡材料的4个主要因素中尿素/甲醛影响最显著,UDFP/绝干纤维的影响次之,磷酸用量的影响再次之,而双氰胺用量的影响最弱。  相似文献   

11.
氧化锌与膨胀型阻燃剂对聚丙烯的协效阻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磷酸、季戊四醇和三聚氰胺为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膨胀型阻燃剂(IFR)。并以IFR为阻燃剂,氧化锌(ZnO)为协效阻燃剂,聚丙烯(PP)为基体树脂制备了膨胀型阻燃PP复合材料,重点研究ZnO与IFR之间的协效阻燃作用。采用氧指数测定仪、UL-94测定仪和锥形量热仪等手段研究阻燃PP复合材料的燃烧性能,用动态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研究阻燃PP复合材料在不同温度下凝聚相的结构变化,初步揭示其热降解特性。实验结果表明:ZnO与IFR之间存在明显的协效阻燃效果;复合材料在240~330℃时,结构变化最剧烈;ZnO添加质量分数为1.6%时,炭层完整性最好,热释放速率峰值最低,降低幅度可达80%,UL-94为V-0级;ZnO添加质量分数为3.2%时,氧指数(LOI)最大为25.6%,UL-94为V-0级。  相似文献   

12.
纳米技术在传统的阻燃材料中的应用为阻燃技术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以氢氧化锌、硼酸为主要原料,利用微波辐射制备了纳米级低水硼酸锌,确定了反应条件和合成参数,并利用化学分析、XRD、TEM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微波辐射法可以制得粒径〈70nm的纳米级低水硼酸锌;TG分析表明合成样品开始脱水的温度在350℃左右。通过氧指数测定并与红磷相比较,其阻燃效果相当,性能更优。  相似文献   

13.
实验研究了阻燃聚丙烯中含有2%、6%、10%阻燃添加剂时对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阻燃剂的增加熔体的表观粘度下降,并且阻燃纤维的断裂强度也下降。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新型阻燃氯丁胶乳的阻燃和黏合性能及其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当Sb2O3的添加量为10.6份时,胶乳的阻燃性能大幅度提高;在CR中加入粘合剂RF/RA(添加量比为4:4.6)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帆布/橡胶层的黏合性能;浸渍工艺对阻燃和黏合也有一定程度的影响,且一浴浸渍异氰酸酯和环氧树脂,烘干温度为105℃,时间为10min,二浴采用15%的氯丁胶乳浸渍2次,并经过105℃预烘干和200℃快速定型,氯丁胶乳的阻燃和黏合强度最大.  相似文献   

15.
采用正交实验得到CP阻燃剂对层压汽车座套面料阻燃处理的最优工艺,得出最优工艺为:焙烘温度170℃、阻燃剂浓度400g/L、轧余率80%、焙烘时间4min。水洗摩擦都会使阻燃剂处理织物的阻燃效果降低,但经过一定次数的水洗和摩擦后面料的阻燃效果仍能达到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6.
采用自制阻燃剂NB-DDYP,研究了它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工艺和阻燃效果.结果表明,该阻燃剂的优化阻燃整理工艺为:阻燃剂NB-DDYP 300 g·L-1,用无水碳酸钠调节整理液pH值至8,温度在140~160℃下焙烘60 s;经过整理后的棉织物无续燃,烟量小,阻燃效果评定为B1级,并且整理织物的白度和强力损失小.  相似文献   

17.
以分子筛MCM-41作为协效剂,采用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三聚氰胺(MEL)复配阻燃剂,用于聚丙烯(PP)的阻燃.研究添加分子筛MCM-41对PP阻燃性能、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分子筛MCM-41即可显著提高PP的阻燃性能;当分子筛的添加量为1%(质量分数)时,阻燃PP的氧指数为32.7,比纯PP提高了92.35%.TG、DMA和SEM观察结果表明:添加少量分子筛MCM-41可以催化APP/PER/MEL间的酯化反应,促进体系成炭,形成更紧密的炭层,从而提高材料的阻燃性能.  相似文献   

18.
磷硫氮协同阻燃剂具有膨胀、抗熔滴等特性。本研究以双三羟甲基丙烷、三氯氧磷和硫脲为母体,合成了双三羟甲基丙烷双磷酸酯硫脲盐(DDTS),探究其在纯棉织物上的应用工艺和阻燃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该阻燃剂的优化阻燃整理工艺为:阻燃剂DDTS 250g/L,pH值7,焙烘温度不高于150℃,焙烘时间为90-120s。阻燃棉织物达到B1级,白度和强力保持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亚磷酸二乙酯、丙烯酰胺和乙二醛为原料合成了一种磷系无甲醛阻燃整理剂,并将其应用于麻织物的阻燃整理,探讨了阻燃整理中阻燃剂、催化剂、柔软剂以及焙烘温度和时间对阻燃效果的影响。该阻燃剂针对麻织物的优化整理工艺为:阻燃剂350 g/L,催化剂30 g/L,柔软剂20 g/L,160℃焙烘3 mi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