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粒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纪红  杨红健 《河北化工》2004,27(6):16-17,21
微乳液是一种具有热力学稳定性的单分散体系,其分散质点为纳米量级,它能够为纳米粒子的制备提供理想微环境:介绍了微乳液的性质以及利用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的原理和方法,并讨论了利用微乳液制备纳米粒子过程中的各种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和应用进展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了在超临界二氧化碳(SFC)中,能形成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SAA)的结构特性,助SAA对SFC微乳液形成的影响以及SFC微乳液的研究现状,同时,介绍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傅立叶-红外光谱、小角中子散射和小角X光散射等近代测试方法,及其在SFC微乳液形成及其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另对SFC微乳液在化学反应,生物活性物质及金属离子萃取,合成材料和清洗领域中的应用也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3.
李红  安庆锋 《山东陶瓷》2007,30(4):22-25
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可以控制纳米粒子的大小和形状。本文综述了影响纳米粒子的主要因素和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材料的最新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崔波  林梅钦  董朝霞  李明远  罗伟 《应用化工》2009,38(8):1214-1219
系统地阐述了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形成机理和概念,讨论了能形成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结构设计和选择。介绍了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电子顺磁共振(EPR)、核磁共振(NMR)、紫外可见光谱(UV-VIS)、X射线小角散射(SAXA)、中子小角散射(SANS)和动态光散射(DLS)等近代测试方法在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结构特性研究中的应用,并对超临界二氧化碳微乳液的研究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O/W型微乳的制备及其对皮肤刺激性的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拟三元相图微乳区大小筛选微乳制备组分的较佳配比,电导率法检测微乳的类型,研究了以十四酸异丙酯、十六酸异丙酯、大豆油为油相,吐温80和卵磷脂质量比以及乙醇、1,2-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对微乳形成区域的影响。结果表明:选用十六酸异丙酯作油相,吐温80和卵磷脂质量比为2∶1作混合表面活性剂,乙醇为助表面活性剂时能形成较大的O/W型微乳区。经动物实验证实能够满足药用无毒、无刺激性要求,适合作为透皮吸收药物载体。  相似文献   

6.
阐述了有机硅微乳液的结构与形成原理,并对各种制备方法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7.
微乳液的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乳液的概念、制备、形成理论及助表面活性剂在微乳液中的作用。综述了微乳液自从被发现以来,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即超低的界面张力、大的界面面积、热力学稳定性和增溶能力而得到广泛应用,并在基础研究和工业领域方面也取得了越来越多有意义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烷基聚葡糖苷表面活性剂形成微乳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烷基聚葡糖苷(APG或CiGi)为表面活性剂,C4~C6正构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采用肉豆蔻酸异丙酯为油相,与水一起得到微乳液体系。研究了在不同烷基链长度的醇作用下,不同烷基碳链长度的烷基聚葡糖苷形成微乳液体系的拟三元相图以及δ—γ相图,并用HLB方程计算了微乳液界面的一些重要参数。发现使用较长碳链的醇以及用较长碳链的APG均有利于单相及中相微乳液的形成,并对此进行了解释,同时确定了单相微乳液效率最高的体系。  相似文献   

9.
纳米氧化锌微乳液制备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乳液法具有操作简单、粒径可控、生成粒子的尺寸比较均匀等优点.采用微乳液法制备的纳米氧化锌具有普通氧化锌所无法比拟的光、电、磁等性能.结合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主要介绍了微乳液法制备纳米氧化锌的各反应条件的影响.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和用量、反应温度、反应物浓度比、后处理温度及时间对产物的形貌和粒径具有重要的影响,通过改变各反应参数可以实现产物从零维向一维方向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WinsorⅢ双连续型石蜡微乳液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正交设计方法,对制备WinsorⅢ双连续型石蜡微乳液的表面活性剂溶液配方进行了双指标最优化搜索,得到最佳的表面活性剂水溶液配方为:十二烷基苯磺酸钠0.2%+碳酸钠5%+正戊醇7%+水87.8%。用该表面活性剂溶液与石蜡可制备高度稳定的透明双连续型微乳液。  相似文献   

11.
采用液滴注射法测量5种正烷烃(C6-C10)-表面活性剂-水制成乳状液的过热极限温度。结果表明,乳状液的过热极限温度随着表面活性剂含量增大而降低,含量大于某一数值后,过热极限温度趋于稳定。说明吸附在界面上的表面活性剂有利于沸腾核的形成。另外,随着乳化时的起始水油比例增大过热极限温度随之升高。  相似文献   

12.
甜橙油微乳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备了水、Tween-80/L-7D(吐温80/十聚甘油月桂酸酯)、甜橙油和丙二醇的微乳液。利用三元相图,比较了Tween-80、L-7D这两种乳化剂对微乳区形成大小的影响,考察了微乳液的稳定性和粒径大小。结果表明,在该试验条件下,Tween-80更适合于制备微乳,利用三元相图配制的微乳,可自发形成且稳定性好,粒径小于100 nm。  相似文献   

13.
制备了双生表面活性剂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醇/正辛烷/水微乳液体系,绘制了其拟三元相图,探讨了不同碳链长度的醇及0.1mol/LKCl、NaOH、HCl溶液对微乳区域的影响,利用电导率分析了微乳液的结构类型。结果表明:以α-磺基硬脂酸聚乙二醇双酯钠盐作为乳化剂,可以制备稳定的微乳液。在中等链长范围内,作为助表面活性剂的醇类,链长的比链短的醇具有更好的助活作用。电解质溶液一般使微乳区域缩小,以电解质溶液或纯水为分散介质的微乳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4.
采用微乳化技术制备了透明的甜橙微乳化香精。对不同表面活性剂的复配在微乳化香精中的应用效果进行了研究,考察了不同助表面活性剂对透明微乳化香精的影响,确定了该微乳体系所能增溶的香精含量,并对制备的透明微乳化香精进行了稳定性考察。结果表明当采用吐温-80与十聚甘油单油酸酯、蔗糖酯-11为复配表面活性剂,丙二醇为助表面活性剂,香基质量分数为24%时能够制备透明、稳定的微乳化香精,其平均粒径为14.6 nm,加入水中时具有很高的透明度,适用于透明饮料的加香应用。所制备的透明微乳化香精具有良好的低温、高温稳定性,该甜橙微乳化香精生产设备投资小、工艺简单,便于扩大化生产。  相似文献   

15.
以磁力搅拌器为分散手段,油酸、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或十四烷基三甲基溴化铵(TTAB)为主表面活性剂,在NH3.H2O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各种醇作助剂制备微乳化柴油,并对其增溶水量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复配体系TTAB/油酸/NH3.H2O比DTAB/油酸/NH3.H2O的增溶效果好,且在TTAB、油酸、NH3.H2O的摩尔比为1∶20∶17,复配乳化剂用量为3 g,正丁醇用量为3 mL,以0.15 mol/L的NaBr水溶液代替水相制备的微乳化柴油增溶水量最大、成本最低。所制备的微乳化柴油粒径在50~60 nm之间,稳定时间在190 d以上,黏度、密度、腐蚀性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16.
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的制备及其液径尺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子勇  翟溯航  王金慧 《农药》2012,51(5):351-354,357
[目的]为了考察微乳剂和乳油剂型的液径(MDS)尺寸和稀释喷洒后的农药形态,使用复合乳化剂和乙酸丁酯溶剂,制备了质量分数为3.0%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ME).经测试,各项性能达到国家标准.[方法]用激光光散射仪研究了不同水稀释倍数对3%高效氯氟氰菊酯微乳剂的MDS、多分散指数(PDI)和Zata电位值的影响,以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EC)作为对比.[结果]研究发现MDS随不同稀释倍数稍微增大,且微乳剂的MDS/小于乳油剂型.放置时间对其液径的影响显示21后微乳剂不同稀释倍数的液径均在100 nm以下.对2种剂型的30 mg/L稀释液,经喷施和干燥后进行扫描电镜观察.[结论]微乳剂形成棒状或块状结晶,晶体尺寸在几微米到十几微米范围;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则形成树枝状结晶,晶体尺寸在50 μm以上,这对药效发挥不利.  相似文献   

17.
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的研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分别采用本体聚合法和乳液聚合法制备了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及其微乳液,讨论了影响聚合反应及其微乳液的各种因素.结果表明,以八甲基环四硅氧烷、封头剂六甲基二硅氧烷、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为原料,KOH为催化剂,采用本体聚合法合成氨基改性聚硅氧烷的较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125~135℃,反应时间3~5h,催化剂用量为40×10-6~80×10-6;将其制成微乳液的乳化工艺为以2种HLB值不同的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复配成乳化剂,搅拌速度80~100r/nin,温度30~60℃.在乳液聚合法中,采用有机硅环体先预乳化、再滴加到反应釜中的工艺,乳化剂由二种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和二种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复配而成.两种方法制成的氨基改性聚硅氧烷微乳液性能都优异,用于织物的后整理均能赋予织物优异的手感和柔软性.  相似文献   

18.
以月桂酸聚氧乙烯和聚乙二醇二油酸酯为乳化剂,以油酸酯为油相,制备了不同乳化剂配比和不同油相含量的微乳液,研究了乳液浓度对其电导率和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微乳液浓度的增大,乳液出现由水包油(O/W)型转变为油包水(W/O)型的相变过程;其伴随的电导率变化和黏度变化有着对应的关系:当电导率升高至平稳阶段对应于黏度的缓慢上升阶段,乳液属于O/W型;当电导率急剧下降阶段对应于黏度的突变阶段,乳液处于相转变(O/W和W/O共存)阶段;当电导率很低且缓慢下降阶段对应于黏度缓慢下降的阶段,乳液属于W/O型;此外,聚醚类化合物可明显降低乳液相转变过程的黏度,其中异构醇聚醚的效果最佳,在添加量为0.5 %(质量分数,下同)时,黏度降低的程度最大。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助溶剂、表面活性剂等不同影响因子对虫螨腈微乳剂理化性质的影响,测定了其低温和热贮稳定性等理化性状。结果表明,表面活性剂的HLB值大于12.6、助溶剂为环己酮时配制的微乳剂较好;采用适当的离子/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搭配可以在表面活性剂用量较低时即获得理化性质稳定的微乳液。在近中性条件下,不同因子对10%虫螨腈微乳剂热贮分解率基本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