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轮南地区在已钻遇奥陶系的井中许多井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部分井的日产量还相当高,但却很难进行储量预测和储量计算,并形成开发性的油气田。对于碳酸盐岩的储层预测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了试验,通过对轮南地区采用地震的测井约束反演、相干体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测井的综合评价技术,数字模拟技术和地质的多种技术,如采用沉积相分析、构造裂逢分析、岩溶分析、油气试产分析等综合研究的方法,对轮南地区的储层和油气分布的规律进行分析研究,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利的勘探目标,对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了钻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3.
4.
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泥盆纪末期的早海西运动及二叠纪末的晚海西运动, 均使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抬升而遭受风化剥蚀, 奥陶系出露地表遭受大气淡水的淋滤、溶蚀作用, 形成潜山。轮南地区岩溶系统发育, 大多数井在奥陶系钻有缝洞系统, 发育的层位为一间房组、鹰山组的灰岩内。岩溶、构造作用是控制奥陶系储集层分布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 垂向上储集层主要发育在风化壳300 m 范围内。平面上地表岩溶作用发育于轮南地区中部、西部, 储集空间为裂缝、溶孔、溶洞; 东部主要受构造作用影响, 储集空间主要为裂缝。 相似文献
5.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凸起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轮南低凸起是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上的一个多套含油层系共存的巨型复式油气聚集区,油气储量丰富。自形成以来,轮南低凸起经历了多期复杂的构造运动。通过精细的二维地震测线解释,根据地震剖面上的削截、上超等反射特征,在该区共识别出11个重要的不整合面以及轮台、轮南、桑塔木等6条主要的断裂。这些断裂早期主要为逆冲断裂,主要活动时期为晚海西—印支期,强烈活动期为二叠纪,该认识有别于前人认为的断裂发育期为晚加里东—早海西期。之后的构造反转作用发生在古近纪末期,与前人研究结果相一致。通过构造演化剖面确定该区主要经历了五大演化阶段。在这些阶段中,晚海西—印支期发生的强烈挤压、抬升、剥蚀作用对研究区面貌影响最大,喜马拉雅期受印度板块向欧亚板块的快速楔入影响,研究区地层发生翘倾,由原来的南低北高转变为现今南高北低的形态,研究区面貌最终定型。 相似文献
6.
初论碳酸盐岩网络状油气藏——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奥陶系潜山油气藏为例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3
网络状储集空间由被裂缝系统串联起来的孔洞系统构成,多发育在碳酸盐岩之中,所形成的油气藏形态的不规则性和结构的非均质性以及隐蔽性很强,在油气藏形态分类和勘探中,都应作为一种独立的基本类型。提出将其归入不规则油气藏大类,作为与透镜状油气藏并列的单独类型,命名为“网络状油气藏”。概念是:以孔洞-裂缝系统为储渗空间,以四周致密岩层封闭为遮挡条件,形成的彼此独立的网络状不规则油气聚集。以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和四川盆地川南的网络状油气藏为例,论述其主要特征是储集空间为多个孔洞-裂缝系统,因而网络状含油储渗体系基本互不连通。勘探这类油气藏要特别重视研究岩溶发育及破裂改造的强度。轮南地区奥陶系潜山的勘探实践表明,评价网络状油气藏并预测其分布,必须采用地质、物探密切结合和多学科综合的技术与方法;在发现了商业性油气流井后,首先进行试采,认识稳产条件,再结合测试数据初步估计含油气范围,用压降法预测该井的可采储量,同时在地质条件相似处进一步钻探、试采,扩大储量,建成产能。对网络状油气藏形成与分布规律的认识和勘探技术的应用,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图4表2参8(王孝陵摘)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潜山油气勘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轮南地区在已钻遇奥陶系的井中许多井都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气流,部分井的日产量还相当高,但却很难进行储量预测和储量计算,并形成开发性的油气田。对于碳酸盐岩的储层预测和油气分布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为此我们采用了多种方法进行了试验,通过对轮南地区采用地震的测井约束反演,相干体技术,模式识别技术,测井的综合评价技术,数字模拟技术和地质的多种技术,如采用沉积相分析,构造裂缝分析,岩溶分析,油气试产分析 相似文献
8.
再论网络状油气藏与轮南潜山勘探对策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网络状油气藏外部宏观形态似层状或块状油气藏 ,但其油气实际聚集于被断裂、裂缝所连通的孔、洞 (多为溶蚀形成 )构成的储集空间系统中 ,因而具有超强的非均质性。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的轮南潜山即属于网络状油气藏发育区 ,用对网络状油气藏的认识分析该区已获勘探成果 ,依据成藏条件、烃类流体性质 ,可以划分出 5个油气富集区 ,其储量总规模为 5× 10 8~ 8× 10 8t ,近期找到 5个亿吨级油气田的前景明朗。在网络状油气藏和油气富集区带内都可能出现低产井甚至水井、干井 ,不要因此而轻易否定其油气资源潜力 ,放弃勘探。由于网络状含油气体极易在钻井过程中被污染 ,因此应采用近平衡—欠平衡钻井技术 ,用尽可能短的时间打开目的层 ,避免固井时堵塞储集空间 ,最好裸眼完井 ,最大限度降低测井、测试对产层的伤害 ,并应通过大型酸化、压裂改造产层 ,以获得高产稳产。图 4表 5参 4(周兴熙摘 )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三叠系沉积相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东部地区的三叠系巳证实是一个主要的含油层系。本文根据钻井及测井资料对轮南地区三叠系沉积特征和环境进行了研究。指出该区三叠系为一套内陆河湖三角洲相沉积,主要物源在轮南东北方。作者结合构造特征预测在桑塔木、吉拉克一带可能存在着岩性圈闭、构造圈闭及地层—构造圈闭型三类油气藏;在草湖凹陷周围、柯托尔地区以及巴楚隆起东南侧的三叠系中可能会找到原生或次生油气藏。 相似文献
10.
盆地地理的变革和沉积环境的演化均受盆地构造性质、构造活动的控制。在塔里木盆地塔中地区构造背景基础上细致分析了寒武、奥陶系沉积特征,指出其沉积相具有典型的分层结构,纵向上总体反映了海平面的持续上升过程,塔中隆起主体由下部的蒸发台地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向上逐渐变为台地边缘相、浅水陆棚相、混积陆棚相及斜坡相等;同时探讨了塔中地区构造活动对沉积地层的控制作用,指出构造隆起对烃源岩发育、构造断裂对上覆地层沉积特征以及构造古地貌对地层超覆沉积分别都具有不同的控制作用。这些对研究本区的储层发育、分布特征以及预测有利的储集相带等都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塔里木盆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古生态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首次发现轮南地区奥陶纪生物礁,通过对其古生态研究,建立了4个造礁群落,即Calathium-Archaeoscyphia群落,Palaeoporella群落,Cyanophyta群落和Calcisponge群落,并分析了它们的组成,结构,功能及生态环境,对造礁群落演化研究表明,该区奥陶纪生物礁存在着Calathium-Artchaeoscyphia→Palaeoporeaal→Calathium- 相似文献
12.
通过区域性平衡地质剖面的构建与定量恢复,揭示出辽河盆地中部构造演化经历了晚中生代初始伸展、古新世-始新世强烈伸展、渐新世右旋张扭改造及中新世以来坳陷萎缩等4个阶段,并计算了每个阶段的地壳伸展量、伸展率、伸展速率等参数,为演化过程提供了详细的定量约束。中央凸起南部倾没端古潜山断裂构造特征指示其可能是起源于晚中生代郯庐断裂带左旋走滑派生的次级剪切破裂,但受新生代强烈伸展作用影响,张性增强,提高了油气运移和储集能力。渐新世郯庐断裂带发生右旋走滑,派生了新的EW向张性断裂,控制了油气的分布。结合该区石油地质特征,推断古潜山表层不整合面上的局部构造高点以及古潜山内幕大断裂端点、拐点、交汇点可能是古潜山油气成藏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3.
叠覆逆断层系统过渡带模式在塔中主垒潜山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叠覆逆断层系统的构造模式,对塔里木盆地塔中低凸起带中控制潜山形成的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与反向在覆逆断层过渡带进行了演化机理的分析。认为同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为斜坡型,反向叠覆逆断层过渡带则为平台型;两条主断裂多期次的活动、叠覆,使过渡带内小断裂和网状裂隙发育,成为油气运移聚集的有利场所,只要存在有圈闭条件,就可以形成油气藏。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雅—轮地区大部分圈闭及油气藏的形成与断裂作用密切相关,对断层封堵性的综合研究已成为该地区油气勘探的重要因素。应用地质定性分析、Allen剖面分析及断层涂抹量计算等方法,通过对研究区4个典型断层封堵油气藏的系统解剖研究,建立雅—轮地区断裂封堵性评价标准,对雅—轮地区断层的封堵性进行综合评价。雅—轮地区断层整体封堵效果良好,断层在圈闭形成和油气聚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形成一系列沿断层带状分布的油气藏。亚南断裂的封堵效果东部要优于西部,下部要优于上部。轮台断裂在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均存在着不同的封堵性能,封堵非均质性明显,总体显示断裂东部地区(也根附近)的封堵性要好于西部雅南地区。 相似文献
15.
构造模拟实验是构造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曾取得一系列理论上和实践上的重要成果,但对于褶皱的模拟实验仍然没有取得很好的效果。因此,采用何种方法和手段来实现对褶皱的模拟是目前需要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桩西潜山是济阳坳陷内典型的褶皱型潜山,本次研究在充分认识桩西潜山形成的边界条件的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各个时代地层岩性特征,对实验材料进行了严格、精确的配方,以相似理论为指导,首次采用物理模拟实验的方法,模拟了济阳坳陷内构造最为复杂的褶皱型潜山-桩西潜山的形成过程。通过4个阶段的模拟实验,得出的实验结论与理论分析取得了较好的拟合结果,成功解决了复杂潜山演化过程中理论研究的多解性问题,为褶皱的物理模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例。 相似文献
16.
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桑塔木断垒带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油气资源丰富,裂缝在油气藏的形成中起很重要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岩心观察和统计,发现取心段平均裂缝密度为3.3条/m,以小的半充填的斜交缝为主;裂缝主要发育2个带,第1条发育带位于不整合面之下,厚20~50m;第2条裂缝带与第1条相距约100m。通过分析化验资料的观察和分析,认为主要发育2期构造裂缝;综合分析测井、试油和构造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认为裂缝的发育程度主要受断裂、不整合面和岩性等因素控制。裂缝发育程度与油气关系密切,裂缝发育区域油气高产的可能性大。裂缝发育于油气大规模运聚之前,为油气成藏提供通道。同时定量分析了裂缝对储层的贡献,认为其为储层提供一定的储集空间和绝大部分渗透率。 相似文献
17.
地震剖面分析表明,酒泉盆地石北地区发育有一系列的北倾逆断层及相关褶皱,主要形成于晚第三纪―第四纪时期。其活动强度具有自西而东逐渐减弱的规律,向东消失于石北Ⅰ号和石北Ⅱ号两条早白垩世正断层的附近,表明与阿尔金断层的活动密切相关。而下第三系底部与下白垩统顶部之间的角度不整合以及剥蚀厚度北厚南薄的特征表明,部分北倾逆断层早在晚白垩世时期就已经开始了强烈地活动,形成了一系列的断层相关褶皱,并造成石北及其北面的宽台山―黑山地区形成了晚白垩世隆起的雏形。这些断层相关褶皱是良好的油气圈闭,对石北地区的油气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形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应用分形理论,对塔里木盆地北部轮南地区奥陶系断裂及储集层裂缝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的断裂及储集层裂缝分布均具分形结构,自相关性很好,其相关系数均大于099进一步研究表明,平面上的断裂发育区和井下的储集层裂缝发育带是对应的。在碳酸盐岩中找油,储集条件是关键。因此,要彻底弄清轮南奥陶系含油性,应从储集层条件最好的地方入手。分形研究证明,整个轮南地区储集层最好的是平台西区,这应成为近期油气勘探的首选区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