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改革开放之初的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突然半开,中国建筑界受到外来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激烈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迅速消化与吸收外来思潮的有益成分,并充满激情地投入到建筑创作之中,这一时期,中国建筑界的理论与设计水平迅速得到提升,并出现了以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建筑,它们基本上出自中国建筑师之手,如佘唆南、梁启杰、莫伯治等,他们的作品代表国际现代主义建筑流派在中国的最新实践。  相似文献   

2.
袁山 《城市开发》2012,(14):66-67
<正>当今我国的建筑设计如何沿着"本真建筑"之道,提升文化自觉,恢复文化自信,走我们自己的路、走本真建筑之路?上世纪80年代,国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打开,中国建筑界也受到"现代主义"、"国际式"等境外建筑思潮的冲击,旧框框被打破,人们在兴奋中消化与吸收外来建筑思潮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3.
袁山 《建筑技艺》2012,(5):240-241
1当代中国建筑创作面临的问题上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封闭了几十年的大门在改革开放大潮中突然打开,人们在兴奋中消化与吸收外来建筑思潮的有益成分,中国建筑界的建筑理论与建筑创作水平迅速提升,特别是改革开放前沿岭南出现了广州"白天鹅宾馆"、"中国大酒店"、"东方宾馆"、"白云山庄"等一大批代表当时中国最高水平的优秀建筑作品,它们基本上出自本土建筑师之手,  相似文献   

4.
蔡志昶 《新建筑》2010,(6):64-67
回顾了中国近代现代主义建筑思潮"渐进式"的传播历程,从教学的角度辨析了古典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以东南大学(原国立中央大学)早期40年建筑教学为例,分析了中国"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现代主义建筑的教学特征。指出,"学院派"建筑教育与中国"渐进的现代主义"相结合是以一种改良的姿态成为特殊的现代主义背景下的"学院派",其表现是"学院派"指导下的"渐进式现代主义"的教学模式,其结果导致中国建筑界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误读。  相似文献   

5.
21世纪来临的前夕,香港和上海两地展开了评选“十佳建筑”的活动.这个活动唤起人们对解决公共环境问题的重视与关注.本文回顾了这次活动,并对这两个城市的“十佳建筑”在质量、设计、技术、风格和各自代表的文化与上做了比较。并从近来建筑界谈论比较多的话题;本土与外来,传统与现代,建筑与环境,发展与破坏等方面进行分析。这次评选比较强调建筑外观的审美标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会更加关注生态设计并将其作为评选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6.
周雯 《四川建筑》2003,23(2):15-17
以普遍的结构革命 (物质结构、社会结构 )为前提的现代机器大工业 ,推动世界各国社会经济高速度发展。但是 ,过度发展导致的环境危机、资源危机、社会危机、信仰危机却使人们产生了新的危机感。随之发生的社会文化心理的重大转变 ,很大程度上将先驱们的理论和观念推向极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 ,解构主义思潮风卷云涌般地占领了西方文化界。 2 0世纪 80年代建筑界的“解构热”也迅速升温 ,以至于有人认为 ,2 0世纪建筑界有三次浪潮 :第一次是现代主义建筑 ,第二次是后现代主义建筑 ,第三次是解构主义建筑 (美国建筑师协会机关刊物《建筑》 ,19…  相似文献   

7.
陈欣 《室内设计》1995,(2):24-29
“后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化与室内空间形态 “现代主义”建筑运动使建筑空间形式的变化适应了工业社会文化需求,改变了延续很长时间的古典风格,但其发展到后来,形成了千篇一律的所谓“国际式”(International Style)。这种风格逐渐暴露出了在反映社会文化发展上的不足。本世纪六十年代,西方建筑界出现了“后现代主义”思潮(Post—Modernism)。 “后现代”概念实际上首先是一个深刻的文化概念,有着深厚的社会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8.
郑溪 《云南建筑》2008,(2):17-20
“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后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出现,并提出“文脉主义”的观点,本文叙述了“文脉主义”的发生背景、忽视与重视的历史.提出了创建建筑文脉的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文脉主义城市观。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社会的一面镜子.中国建筑界在建国后的前30年间屡受批判,建筑思想被长期禁相在沉闷的气氛中。1978年改革开放后,国外建筑思潮涌入国门,在国内掀起一阵阵狂热的呐喊和模仿.在狂潮退去之后,中国建筑师冷静地将外来的新思维、新方法与本土的思想文化相结合,迎来千载一时的建筑创作的春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创作也进入崭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0.
河清 《新建筑》2003,(5):13-15
中央电视台新楼方案呈现为一座“歪门”,最大程度地抵触了中国文化的审美价值标准。这种楞形风格的现代主义建筑,在西方也早就受到质疑,但在中国建筑界竞成为风尚。该方案中桥与近来中国前卫艺术官方化带动了前卫建筑官方化的现象有关。以库哈斯为代表的“新现代派”或“极端现代派”的建筑,并不代表西方当代建筑的成功范例,如库哈斯的“欧洲里尔”项目就已给法国里尔市带来严重后果。央视新楼方案投资甚巨,但按照西方惯例,必将还要追加投资,而且这种高技术建筑还将需要相当于甚至超过建造费用的维修费,呼吁有关方面重新审议该方案。  相似文献   

11.
本刊讯:“传承与创新”——中国建筑现代化之路论坛6月22日在北京王府饭店举行。这一旨在探讨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和国际化的论坛,由上海证大集团和《世界建筑》杂志社、中央美术学院联手主办。国际著名建筑大师矶崎新先生应邀出席论坛并发表演讲。建筑界、文化艺术界和思想界的150多位著名专家和企业界代表应邀出席了论坛。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西方几个世纪的建筑思潮同期涌入,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等等各种建筑观念都被当作“金科玉律”引入中国。各执一端的建筑争论,对外国建筑师的迷信盲从,使我们的城市沦为西方建筑文化的“试验田”。因…  相似文献   

12.
仝晖 《南方建筑》2004,(1):83-86
“新现代主义”概念的提出为当代建筑化现象的认识、理解提供了一个新视角。章从3方面分析了新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产生、形式特征及基础观念,并结合当代哲学思想变换的特点,梳理出这一思潮的观念主旨。由此指出新现代建筑思潮是对现代主义的主体化的反思与解构,形式风格的变换是观念变迁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覃晖  陈纲伦 《华中建筑》2003,21(3):43-45
面对建筑界对“人性复归”这一主题的关注,新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不同,她的创作并没有陷入“人文主义”的窠臼,她从建筑自身出发,努力寻求一切新方法、新手段实现将物质的建筑情感化的理想。  相似文献   

14.
蔡镇钰 《华中建筑》2005,23(2):14-14
“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出版了,这是建筑界的一件大事,它再一次地吹响了弘扬中华建筑文化的号角,是对崇洋媚外建筑思潮一次有力的抨击。 华夏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建筑文化,不但是自立于世界之林且展现了自己的光辉历程,建筑是石头的历史,是华夏文化中光辉灿烂的乐章!  相似文献   

15.
《城市建筑》2007,(12):31
72年前.广东省立黝勤大学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前身)的年轻学子黎抡杰,郑祖良等人创办了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代表现代主义的重要刊物——《新建筑》,它旗帜鲜明地提出:“反抗现存因袭的建筑样式.创造适合于机能性、目的性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6.
理性的回归:新千年的建筑主流—新现代主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新现代主义是坚持现代主义核心思想,同时对早期现代主义的局限性进行改良、发展和完善的。活跃在当今国际建筑界的一种建筑思潮。较之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并非一个单一的建筑风格,它具有更为客观的、冷静的、多样的、成熟的、非教条的特征。新现代主义者们坚持现代主义理性和功能化,但同时从不同的层面和角度进行重新诠释。在世纪之交,新千年到来之际,新现代主义因其内在精神的合理性和与时代发展需求的契合,表现出了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  相似文献   

17.
谢小英  罗汉军 《建筑》2004,(6):81-84
人类建筑活动总是与一定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状况紧密相联。一种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必然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后现代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也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思想文化发展状况相呼应的。而后现代建筑师们就非常敏锐地捕捉到了这种社会文化思想的变化,他们在对现代主义建筑进行审慎和清醒地考察后,对其进行了“重写”,拓展了现代建筑中未曾包含的文化内涵,从而使建筑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然而许多中国的建筑师在吸取和借鉴后现代建筑思潮时往往忽视了对有关思潮产生的文化理论以及导向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历史的研究和了解,因此没有真正领会后现代主义建筑内在的活力和美学内涵,使设计流于肤浅的模仿,无法创造出属于自己风格的建筑形式。本文试图揭示此问题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8.
新旧建筑对于改造空间类型和材料技术其实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然而当今在新建筑中对于场地历史的轻率,对于房屋肌体的漠视等痼疾却在旧建筑改造中得到了医治。在有限的场地上还原旧环境至最初的状态并重组适应新功能的空间秩序。旧工业建筑改造是“物尽其用”,因此拒绝“装饰”而选择有节制的与之相匹配的技术策略,这恰恰不经意地回到了现代主义最初的理想。杉木板、铁丝网.青砖等能迅速老化的材料模糊了时间的概念“新”与“旧”在对话中逐渐融合。  相似文献   

19.
碎片的游戏--现代主义之后的一种建筑手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现代主义之后西方建筑界呈现出多元化的建筑思潮,碎片是其中种较为典型的特征。本文试图从碎片与光、碎片之舞、高技碎片三个方面来阐述建筑设计之中碎片的特点和乍用。  相似文献   

20.
杨建觉 《时代建筑》2008,(3):114-125
20世纪末,以“有机”、“生态”为鲜明特征的北欧建筑逐渐引起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与推崇,SHL、鲍卡戴斯、科里斯·巴特斯等北欧设计领袖也成为世界建筑设计的旗帜性人物。伴随着北欧建筑的强势登陆,“奢极至简”的建筑风尚和价值取向将给中国建筑界时下流行的繁复、奢靡之风提供反思与警醒,并将掀起一场设计艺术与生活方式的革命风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