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建筑学与结构工程学在教学、研究与实践中的紧密结合是德语区建筑教育的一个优良传统。从教学理论、教学组织、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 4个方面引介了德语区的建筑学结构教学体系,并从观念与认知、知识与运用等角度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揭示了德语区建筑学结构教学的融汇观念和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2.
文章在总结多年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经验的基础上,分析了目前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教材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应结合该专业学生的特点,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新整合,教学内容总体上遵循结构→构件→构造的顺序,强调结构整体概念,在教学中突出概念设计的重要性,使教学内容更适合建筑学专业学生的学习。  相似文献   

3.
针对建筑学专业现有课程体系中设计与技术脱节,学生对建筑结构与材料缺乏注重的现状,提出了建造教学与传统建筑学教学体系有机融合的可能性,通过运用CDIO教育理念与方法在建造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编者按建筑学是形式美学与结构技术的个性化创造,是一门与人文科学息息相关、与工学技术相融合的综合性学科。随着各领域专业化趋势的日益加剧,正统的建筑学已深陷于艺术与技术非此即彼的纠结之中。"结构建筑学"(Archi-Neering Design)的提出正是试图突破这一困境,重塑建筑空间所赖以存在的技术基础,探索建筑学所蕴含的新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
文章对"建筑学"和"哲学"的各自概念进行分析,论证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的可能性,并指出产生交互的两个原因。另一方面,通过审视"建筑学"与"哲学"交互实践的两种类型,引伸出"哲学"介入"建筑学"的角色定位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以中国大陆开设建筑学本科专业的250余所建筑院校为研究对象,参考全国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评估结果,借鉴中国城市分级方法,将其分为三级八等。论文主体由三部分组成:教学从办学、师资流动和毕业生流动三方面展开;科研从科研方向、学术期刊两方面展开;学术组织选取建筑学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三个,分析学术组织中人员组成对院校的影响,最后对相关论述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7.
分形几何的出现扩展了我们对建筑的维度与比例的传统认识。将分形几何的理论应用于建筑学,以分形几何的新视角来讨论建筑学中的传统问题。同时亦将超出单纯的几何学问题的讨论,来反思分形几何的概念应用于建筑学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以及它给当代建筑学所带来的启示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景观建筑学的相互性和文化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近年来在西方读者中盛行的景观建筑学的论文片断的分析,揭示出这些论文是如何掩饰了跨文化交流的可能性,指出目前景观建筑学的发展已经使它与中国文化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有了更好的结合点,并表明对理论的反思和写作可以为激活景观建筑学的跨文化交流服务。  相似文献   

9.
汪原  魏迪 《建筑学报》2023,(12):78-84
以岭南建筑学派为研究对象,在对“地方性”与“建筑学”重新理解的基础上,从技术哲学视角重新审视其发展与演变,为建筑学知识体系的拓展和重构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新建筑》2020,(2)
奥地利格拉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针对研究生开设的以大跨结构为设计对象的课程设计,将结构分析方法和计算融入到教学当中,使建筑学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空间、功能与结构之间的关系,形成结构建筑一体化的思维方式。文章具体阐述了该课程的题目设置和教学组织过程,总结了课程特色,并探讨了此类课程对于未来建筑师培养的作用以及对国内建筑教育的可借鉴性。  相似文献   

11.
南浔古镇滨水建筑外部空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轶  张健 《华中建筑》2008,26(6):178-184
江南水乡南浔古镇滨水建筑与各外部空间元素的关系融合,浑然天成。外部空间元素通过一定的组织手法有规律地形成了南浔古镇的外部空间结构。为了清晰、明确体现这种外部空间结构,使用建筑设计中的平面关系图和剖立面图来解析外部空间结构,并总结出南浔古镇外部空间的平面关系特点以及与西塘、乌镇古镇的异同。  相似文献   

12.
蒋昕萌  王冬 《华中建筑》2012,(10):159-163
该文借助建筑类型学的"原型"理论对"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进行解析,论述其典型元素、特征、空间组织方式和结构体系的构成关系,感悟其存在的内在本质与建筑精神,提炼其语言构成的法则,学习其空间组织的造句逻辑与灵感,寻找出其内在的永恒规律,从更深层次上理解"一颗印"民居的精神与内涵,从而梳理总结出"一颗印"民居建筑空间原型。希望以此为基点,从中获得有益的启示,对云南现代地域性建筑创作的探索之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地下室墙体混凝土裂缝比较常见且影响结构使用的问题,总结了地下室墙体混凝土的特点,通过分析地下室裂缝产生的各种原因及影响,总结了防治裂缝产生的具体措施,从而保证了建筑物及构件安全、稳定地工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建筑环境、功能安排、空间组织、建筑形象等几方面总结了新源广场建筑设计的过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从结构技术的角度阐述了康百万庄园建筑的特征,总结了庄园建筑的结构类型、细部构造等,展示了康百万庄园的建筑技术特色,以期有助于对庄园建筑价值的全面认识。  相似文献   

16.
文章综述了低碳建筑的研究现状,并根据低碳建筑的概念和建筑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计算的理念,阐述了选用钢结构作为低碳建筑结构形式所具有的优势.  相似文献   

17.
论景观水系整治中的护岸规划设计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刘滨谊  周江 《中国园林》2004,20(3):49-52
从生态、河流动力学、景观及游憩等4个角度对护岸建设中的生态环境提升、结构安全稳定、视觉景观美化和亲水可游4大核心内容进行了分析和论证,总结了国内外的研究和探索,提出护岸规划设计对策,并结合作者自身具体工程项目的实践,阐述了两类较合理的护岸做法,最后针对我国的国情,在结论中提出了5点建议.  相似文献   

18.
赵冶  熊伟  谢小英 《华中建筑》2012,(5):146-152
自然背景和人文背景是决定壮族人居文化呈区域性分布的关键因素。自然条件对聚落人居的选址、规模以及外观形态等影响较大,而人文环境则对于聚落人居的空间组织秩序、民居内部的空间序列关系、建筑结构等起决定作用。基于这些因素,以聚落形态、民居平面型制与构架形式作为依据,该文将广西壮族人居建筑分为桂西北干栏区、桂西及桂西南干栏区、桂中西部次生干栏区与桂东汉化地居区等四个分区,并从聚落、民居平面、构架形式等方面比较其异同。最后,就广西建筑文化分区的特点进行了总结,指出了建筑文化分区并不等同于文化分区、族群分区以及方言分区,而具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与包容性。  相似文献   

19.
The study seeks to examine the possibility of implementing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 into the field of architecture for redefining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architectural recycling. Through an in-depthan alysis of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 (i.e.,a close and often long-term interac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different biological species and the criteria that govern the differentiation between symbiotic associations), three redefined design principles of recycling—commensalism, mutualism, and parasitism—have been described, which form the base for defining the “recycling model.” Its value is in its multidisciplinary character and its systematic approach to the topic of recycling architecture. The principles embedded in this model relate to the aspects of structure, material, form, and spatial organization. The research methodology includes three case studies, which correspond to three redefined design principles and illustrate their basic characteristics. The research draws upon the biological concept of symbiosis, and its purpose is to elaborate possible structural, material, formal, and spati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existing building and the new intervention in architectural recycling.  相似文献   

20.
It was Walter Benjamin's fundamental insight that all experience is technological, that the term ‘technology’ designates the artificial organization of perception. and that architecture, as the locus of modern experience, is the vehicle of this organization of perception. Against the current technologies of ‘virtualization’ and assimilation of architecture to the media image industry, this essay turns to Walter Benjamin's notion of media and speculates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building and photography—as the old new media—to advance the possibility of viewing architecture as a form of ‘media’ in the organization of perceplion. From a psychoanalytical reading of the notion of ‘photography.’ the argument proceeds with the Benjaminian thesis that at the beginning of our modernity, ‘photography’ is the foundation forthe constitution oj the psychic-origin of technology Tbeessay concludes with the proposition that, after Benjamin, any speculation on ‘media theory’ in architecture must lake up a psychoanalytical framework in order to theorize the relation of technology to the human psyche. It is on this relation that we must locate Benjamin's legacy for contemporary critic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