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通过介绍中国著名建筑师林克明的“三不朽”--立功、立德、立言,展示作为岭南建筑的重镇--华南理工大学建筑系创办人林克明在培养建筑人才、宣传世界先进的现代建筑思想、探索岭南现代主义建筑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原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是著名建筑师林克明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初设计的一幢教学建筑,现为华南理工大学12号楼,并以“凤山雅筑”之名入选华园十景。法学院设计之时恰逢岭南地区掀起“中国固有式建筑”的热潮,故该建筑的设计思路基本与“中国固有式”相吻合。建筑师在赋予法学院中国传统建筑元素的同时,也注重运用经济性和合理性更高的现代主义手法,并将一些西方古典手法融入其中,使得法学院成为原国立中山大学建筑群中的翘楚。文章旨在通过分析法学院的平面布置,立面特点以及外观设计等,对法学院的建筑风格进行深层剖析。  相似文献   

3.
岭南建筑学派是以现今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及其前身为主要学术阵地而形成的建筑师和建筑学家团体。文章以夏昌世、林克明、龙庆忠、陈伯齐等教授的学术成果与创作实践为例,辅以其他建筑师的相关研究文献,以建筑史学和建筑美学的方法,论证了早期岭南建筑学派的思想渊源,即现代主义建筑思潮、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和岭南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刘虹 《华中建筑》2013,(1):18-23
岭南近代建筑师林克明解放前曾供职于广州市工务局从事公共建筑设计,之后成立事务所自行开业,并完成了颇有代表性的一系列作品,风格上既有中国传统形式,亦有早期现代主义风格的尝试。该文是对林克明这一阶段建筑设计手法的分析和研究,通过对建筑资料的绘图、提炼和比较,探寻其在建筑平面布局、立面构图和具体做法上的共同特点。  相似文献   

5.
庄少庞 《华中建筑》2011,(10):21-27
该文试从“人”的视角探计建筑师思想的形成,通过建筑师的成长经历、专业背景中探析其创作实践的特征和内涵,比较林克明、夏昌世、莫伯治三位岭南建筑师在现代主义引进和地域化实践的思想策略的异同,进一步清晰各自在现代岭南建筑发展进程中的历史坐标,试求就个体视角察看现代建筑在岭南的地域化,并对建筑师的培养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6.
立足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归国后的建筑实践,从实践的技术和观念两个层面探讨了布扎训练和中国实践的互动关系,揭示了学院派教育普适性的设计方法在中国近代存在的必然性,并指出内在的统一性与表面的折中性,是宾大教育背景和近代中国具体环境下建筑师对现代化建筑探索的综合表现。  相似文献   

7.
探究1910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建筑师的中华古典风格在中国的实践,最早都只是参与或监造的角色,非主导设计,直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随着设计竞赛与《首都计划》方针的影响,社会各界掀起了一片大屋顶式样的中华古典风格的浪潮,让一批中国近代建筑师直接或间接地投入到此浪潮当中实践着,有卢树森、范文照、刘既漂、赵深、刘敦桢、顾文珏、董大酉、卢毓骏、赵志游、陈品善、郑校之、陈植、童寯等人,而部分建筑师也开始从原先的西方古典转向中华古典风格的试验,有杨锡宗、李宗侃、杨廷宝、林克明、黄玉瑜、关以舟、阎子亨等人。  相似文献   

9.
《南方建筑》2010,(3):4-4
<正>前言林克明(1900~1999)的建筑活动始于1920年赴法留学。对其生平,在晚年已自成专著,但对早年建筑活动,涉及不多。近年经调查研究,发现他早年以设计、论著及举办建筑教育,传播法国进步现代建筑思潮,功不可没。现以文字、图片等作补充,以纪念故人。"1922年6月24日林克明考入里昂中法大学,先攻读中国哲学,并准备写作关于孔子的论文。然而,在里昂美术专科学校接触到建筑学后,他毅然放弃哲学专业,开始专心到里昂建筑工程学院修读建筑学。"  相似文献   

10.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1.
It is known that Jørn Utzon (1918–2008), the principal architect for the Sydney Opera House project (1957–66), had a lifetime obsession for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did not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tzon and his venerated Chinese writer Lin Yutang (1895–1976). How Utzon represented the ideas and ideals he received from Lin Yutang׳s conceptualization of Chinese art and architecture in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1935) has not been systematically documented. To this end,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Lin Yutang׳s work in Utzon׳s architectural career generally and the architect׳s Sydney Opera House design in particular. It argues that My Country and My People nurtured young Utzon׳s own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s reflected in his early manifestoes and design projects. Eventually, Lin Yutang׳s Chinese aesthetics encapsulated in calligraphy, painting and architecture helped Utzon to initiate, articulate and further communicate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his Sydney Opera House, as well as several other important architectural works before and after. Although Utzon never fully realized his Opera House due to forced resignation in 1966, the inspiration from Lin Yutang vividly remains in Utzon׳s yet to be finished masterpiece.  相似文献   

12.
赖德霖 《建筑师》2012,(4):10-16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是一个文明古国在建筑的现代化过程中所不能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中国近现代建筑史上七位著名建筑家的实践与写作为例,考察中国建筑师对这一问题的探索,这七位建筑家是吕彦直(1894—1929年)、杨廷宝(1901—1982年)、林徽因(1904—1955年)、梁思成(1901一1972年)、童寯(1900—1983年)、刘敦桢(1897—1968年),以及冯纪忠(1915—2009年)。  相似文献   

13.
“文本(Texts)”是彼得·埃森曼在《图解日志(Diagram Diary)》1)中所列举的,“外在性(Exteriority)”的四个范畴之一。本论文从“文本”的概念,埃森曼的“文本”观念以及埃森曼建筑设计中的“文本”因素三个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相似文献   

14.
刘珩 《时代建筑》2008,(1):36-41
迪勒+斯科菲迪奥的许多建筑方案很难说是建筑,没有明确的使用功能,没有内外的围合,常常源于建筑师自己界定或假想的命题:具体的场地激发了简单的观念,这个观念虽然是独立于功能以外的东西,是建筑师个人感性的出发点。但他们运用建筑师的思维、手段或方式再把观念表达出来,最后的形式本身就是观念直接呈现的产物。这种建筑创作和实践方式的典型例子便是1991年未完成的“缓慢的房子”和2002年在瑞士博览会上的“朦胧”临时展示建筑;然而当一个观念不能再独立存在的时候,当建筑的实用性和社会性进入的时候,观念建筑师又如何面对和适应这种转变?波士顿当代艺术馆作为迪勒+斯科菲迪奥在美国本土的第一座公共建筑效果又如何?文章主要通过剖析迪勒+斯科菲迪奥的三座“建筑”来探讨观念、观念的妥协和它的表达方式之间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This paper presents a perspective on urban power using the Gramscian concept of hegemony. In particular it focuses, on the coercion–consensus binary encompassed by the concept. The discussion is framed within Mexico’s national security policy and reforms that feed into its war on drugs. It is argued that the militarization of the police illustrates the violent coercion of the State, whereas the concept of citizen security illustrates the consensual side of the hegemonic binary. Based on previous debates, the paper argues that unpacking coercion into its different types is important in acknowledging the role of the bureaucrat within the study of (urban) security. Through the understandings built between local bureaucrats (beyond police forces) and citizens, it is argued that the ’complicit’ and ’neglecting’ types of coercion may work as mechanisms that undermine the consensual discourse of citizen security and its implementation.  相似文献   

16.
The term global village, first coined by Marshall McLuhan in 1962, has come to signify a world peacefully united by electronic media. However, the term must be read in the context of McLuhan’s profound intellectual debt to the ethno-psychiatrist John Colin Carothers who was summoned to Kenya in the 1950s to advise on Britain’s war against the Kenya Land and Freedom Army (KLFA). Carothers recommended that villagisation—a system for detaining civilians in militarised camps—be reconceptualised as a psychiatric buffer, protecting Kenyan agriculturalists from the effects of modernisation and urbanisation. This article examines how villagisation worked as a device of quasi-urbanisation, and how its mechanisms of control were reflected in McLuhan’s concept of the global village.  相似文献   

17.
简要介绍了挖掘机回转装置的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分析了回转啮合齿轮受力状态,阐述了回转啮合齿轮在高负载过程中出现的齿面上端部干涉现象,提出回转机构输出轴的悬臂结构是造成该干涉现象的根本原因,并从结构设计、装配、选材等方面总结了多种改进方案,重点介绍了不等高装配、鼓形齿面、齿向厚度递减和齿上端部增加阶梯差等4项方案.通过,主机回转异响故障的分析与解决实践,验证了齿向厚度递减改进措施效果明显,回转齿轮工作性能大幅提升,使用寿命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Z2)
<正>My favourite sport is table-tennis.I like it very much.And I’m very good it at1.I think it’s good for my health.Zhang Jike is my favourite table-tennis player.He’s excellent and has great skills.After class everyday2,I go to play table-tennis with my friends.They all like table-tennis,too.I want to be a good table-tennis player with3Zhang Jike.I also like to play badminton.And4I can’t do well in it.Lin Dan is my favourite badminton player.He’s very famous in the world.  相似文献   

19.
浅议当代大学校园规划的景观形态及其营造理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桂平 《华中建筑》2012,(8):112-116
大学校园景观,是环境育人理念构建的重要实践领域。论文从景观的结构和层次着手分析其形态。分析了四种典型的结构类型:轴线型、核心型、网络型以及簇团型。景观的层次,表达出景观形态的几何特征,文章借用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象的观点,将景观层次概括为最观标志、景观节点、线性景观以及匀质区域等四种意向,反映出校园景观形态的几何特征以及人们对它的主观感知。并主张以园林化、生态化理念和整体观指导校园景观设计。  相似文献   

20.
诗歌与建筑的联系可以是形似(相似的形式结构),也可以是神似(相似的概念或情感的表达)。文章将讨论约翰·海杜克的诗与他设计的建筑的关系,旨在证实海杜克运用了这两种媒介在表达了“弦外之音”的同时,事实上也运用了类似的手法。这些手法虽然表达神的原理是相同的,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形似。文章讨论海杜克的两首诗歌与一个建筑作品的关系。两首诗歌是:德松维夫人和奥斯陆室。建筑作品是墙宅之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