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周婕  陈小芳  谢波 《华中建筑》2009,27(9):131-133
该文根据对武汉市主城区内具有代表性的33个低收入阶层住区进行的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调查,应用SPSS统计方法,研究了影响武汉市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居民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并分析其影响作用,从而获得对居住环境和居住需求的进一步认识,为低收入阶层住区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3.
广州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在城市空间发展中不断发生重大变化.居住的空间区位变化也成为显著的特征之一。居住空间区住的演化是怎样的呢?产生这样变化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呢?本文通过对低收入阶层的居住空间区位的演化的调查基础上做出解释。  相似文献   

4.
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收入人群在某些城市住区的空间聚集导致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并引发城市低收入住区发展及其居民生活和发展等方面的一系列社会问题。文章对国内、外有关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产生机制及其影响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指出中国城市低收入住区未来研究需要关注的主要方向和问题。  相似文献   

5.
住区建筑群能耗不仅受到建筑单体影响,亦与街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为研究空间形态与建筑能耗之间影响机理与居住区节能低碳设计策略,以武汉市为例,选取多层板式住区、二类高层板式住区与一类高层板式住区各14个案例为研究对象,采用Rhino与Grasshopper软件平台进行住区三维模型建模与能耗模拟,并通过相关性分析与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法分析住区空间形态参数与建筑能耗之间的影响机理。结果表明:住区制冷与采暖分项能耗以及建筑总能耗与住区空间形态密切相关。体形系数与建筑高宽比对建筑群能耗影响显著,且体形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程度是建筑高宽比的2.32倍。研究结果可为低能耗住区规划与节能设计提供数据支撑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周卫 《建筑学报》2008,(4):22-24
在回顾我国既往历史性住区更新思路的基础上,以武汉汉口汉润里历史性住区的更新设计为例,探讨在一种微调式柔性介入的再设计策略之下,通过弱化历史性住区内固有的等级空间,达到改善住区人居环境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探究了住区活力要素设计必须坚持的原则,为即成环境空间住区活力要素设计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接着提出了住区活力的核心属性,即交往活动与空间。  相似文献   

8.
以老工业基地城市沈阳为例,总结了当前政府和学界对城市棚户型低收入住区改造方式的利弊,并通过调查分析目前沈阳存在的低收入住区居住状况和居民意愿,在此基础上,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探索一种可行性的低收入住区改善模式。  相似文献   

9.
贾小艳  刘骏 《福建建筑》2011,(12):19-21
与平地住区相比,山地住区具有鲜明的地形特征,正是这种地形高差变化及走势使得山地住区外部空间具有独特性和地域性。因此,探究山地住区的入口空间特色,需抓住地形地貌这一因素,分析在这种因素影响下住区入口与城市空间及住区布局之间的联系,并总结出空间的多层次构成和各构成要素的细节设计,对今后山地住区入口空间设计起到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朱海波 《华中建筑》2009,27(5):154-156
面对快速城市化所带来的人口压力、持续增加的社会贫困和不平等,如何促进城市低收入住区的可持续更新已经成为发展中国家普遍面对的问题。该文首先概括了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住区的主要空间特征和社会特征。然后按时间发展的脉络和推动更新的主要动力将其更新模式进行分类,并分别进行总结和评价。最后指出了发展中国家城市低收入住区更新实践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大城市住宅郊区化的空间对策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邹卓君 《规划师》2004,20(9):94-97
我国住宅郊区化进程中存在着空间布局无序、大型住区影响城市空间结构形态良性发展、空间联系不畅、土地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等问题。大城市住区必须与城市中心及绿色开敞空间有机组合,建立适应后工业化时代社会经济发展要求的多中心、多层次的城市住区“大结构”,主动引导城市居住功能的有机扩展,力求在住宅郊区化过程取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在注重布局合理、和谐宜居的新型城镇化理念下,功能混合住区能够避免单一功能住区带来的生活不便、职住 分离、空间割据、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也能更好的顺应城市发展和居民日常生活的需要。通过对天津市24 个功能 混合住区样本的实地调研与统计学研究,探索了功能混合住区功能构成比例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功能混合住区中 居住功能所占比例约为50%~70%,非居住功能约为30%-50%。并以此提出建议与讨论,对当前国内功能混合住区 的规范制定及开发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住房分配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等政策的推出,城市已经出现一些新的城市社会空间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是其中之一,而且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也在逐渐演变。文章介绍了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演变历程,对其引发的社会问题进行了因果分析,并用激进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空间统一体理论简要解释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特征和内涵,最后从规划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对策。  相似文献   

14.
戈铁柱 《城市建筑》2014,(18):187-187
作为居民小区建筑设计的基本内容,供配电设计对于保证居民小区用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城市发展建设中,居住区是与居民生活联系最为密切的区域,其生态环境的好坏对城市人居环境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先介绍了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发展的历程:简单绿化阶段、景观介入阶段、生态导向阶段。在此基础上,以天津市宁乐里小区为例,采取实地调研,结合问卷调查,通过Phoenics等分析软件对其平面布局和建筑设计分析、居民出行方式与碳排放量分析、个体社会经济属性等与碳排放量分析和居民室内碳排放量分析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分析其对于城市居住区生态环境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首先分析了武汉市空间结构和空气 质量(PM2.5)现状,运用WRF/CMAQ耦合 的方法模拟了2015年冬季武汉都市发展区内 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情况,并从城市空间 结构、用地建设强度、通风廊道三个方面讨 论了城市空间布局对武汉城区空气质量的影 响。结果表明:一、武汉城区冬季的PM2.5 浓度呈“单峰型”日变化规律,早上8点前后 的浓度最高;二、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存 在明显的圈层差异,由内向外逐渐降低,二 环内的最大浓度是同一时刻全市平均值的2 倍以上;三、分散式布局、高容低密的建设 模式以及引入通风廊道三种方法都能有效 地降低主城区的PM2.5浓度,但分散式布局 和引入通风廊道的方式会在城市局部地区, 尤其是下风方向形成弱风区而造成PM2.5累积,高容低密模式在降低主城区内PM2.5浓度上的作用最为显著,最大降幅可达87 μg/m 3 ,是 兼顾城市发展需求和改善空气质量的良好手段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对居住区环境要求越来越高,房地产开发商们在居住区环境景观上大作文章。过分的追求,导致居住区环境景观在设计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文章就居住区环境景观的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8.
“大事件地区”的城市设计手段与空间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峰  王苑 《城市建筑》2009,(12):84-85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环境下,大事件营销已成为城市提升竞争力的重要战略工具,"大事件地区"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文章通过阐释大事件地区的明确概念、城市设计手段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优化的意义,指出大事件建筑在规划选址、建筑设计、后续运营等环节必须坚持"建筑—城市"协同观,并以北京奥林匹克公园等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随着我国城市汽车保有量的快速增长,住宅小区停车服务相对滞后,停车问题日益突出。在对苏州市住宅小区停车的实际调研及理论研究基础上,分析城市住宅小区停车存在的问题,如停车位供需矛盾、管理及规划不足、设施建设标准偏低、所有权归属多样、物业管理欠缺等问题。借鉴国内外典型地区城市住宅小区停车的做法,提出合理控制居民民用汽车保有率、科学规划、市场化刺激、拓展停车方式、加强物业管理等措施,以助苏州乃至全国城市住宅小区提升停车管理水平、解决停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