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窑洞是陕北地区的特色建筑民居,有着悠久的传承历史。以陕北地区常见的靠崖式窑洞和独立式窑洞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走访与实地调研,对陕北窑洞的潮湿成因展开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改造方案。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针对陕北窑洞现状的调研分析,对陕北地区继续保留和发展窑洞建筑,提出了符合实际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3.
黄土窑洞是目前世界上建筑面积最大的地下工程群体,研究窑洞建筑具有重要的工程和人文及生态意义.针对陕北暴雨后的窑洞损毁,总结分析了窑洞损毁成因以及防治对策,为以后同类地区窑洞建筑提供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4.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具有标志性建筑之一,沉积了古老的黄土文化,创造了独特的窑洞艺术,是陕北劳动人民的象征[1]。然而,随着现代城市建筑的发展和陕北地质洪涝灾害对古老窑洞的破坏,使得窑洞的发展形势变得十分严峻。通过对陕北农村窑洞的现状调查,运用现代建筑施工技术知识分析窑洞特点及发展困境,对窑洞的未来发展提出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5.
刘亚栋  赵西平  阮丹 《城市建筑》2014,(26):116-116
本文从当代中国广受认可的建筑师王澍谈起,谈到了“建筑意”中传统与生态的层面,进而提到了陕北窑洞。通过对窑洞的探讨,得出了低技策略是解决生态环保及能耗问题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当代中国广受认可的建筑师王澍谈起,谈到了“建筑意”中传统与生态的层面,进而提到了陕北窑洞。通过对窑洞的探讨,得出了低技策略是解决生态环保及能耗问题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7.
高凌 《城乡建设》2011,(4):53-55
窑洞建筑投资少、成本低,节能环保、美观大方,承载着生态文明和文化传统,是陕北农居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8.
王永帅  张中华 《风景园林》2023,30(8):103-110
[目的]为修正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地域性人居个性缺失、形象趋同等问题,需要准确识别其地域性人居景观特征。[方法]运用人类学中的地方性知识理论,提出传统窑洞聚落地方性知识的挖掘方法及路径,并以陕北地区32个传统窑洞聚落景观为例,对其选址布局、空间形态、院落布局、营建技艺和民俗文化中所蕴藏的地方性知识进行识别、提取与图谱构建。[结果]形成由2个门类、6个大类、27个中类、65个小类构成的陕北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方性知识图谱。[结论]研究提出陕北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的在地性保护与传承策略,可为黄土高原地区传统窑洞聚落景观地域性人居景观的保护传承和在地性人居营建提供指导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窑洞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种传统建筑形式,具有良好的生态性和经济性。本文针对陕北传统民居窑洞的采光不足问题,提出设置反光板的措施,介绍了反光板作用原理,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减少人工照明,以提高室内采光质量并节约照明能耗。通过Ecotect软件模拟进行反光板设置的不同方案对比,进而给出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合理的反光板优化设置方案,以创造更好的窑洞居住环境,为陕北窑洞室内环境改善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陕北窑洞的研究,论述了窑洞建筑保护的重要性以及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必要性,并通过窑洞自身的改进以及多种方式的创新,使得这种古老的黄土地深层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1.
吕红医  尹亮 《华中建筑》2010,28(7):180-182
黄河中游的黄土高原在豫西沿黄河两岸向东伸展,在黄河南侧的黄土地层东出陕西,在黄河与秦岭、伏牛山脉之间的东西走廊地带延伸至郑州。在这片黄土地上最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建筑类型就是具有独特自支撑结构特征的窑洞民居。该文尝试从人文地理学的视角探讨豫西窑洞民居的构筑形态与当地所在的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2.
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的蒙山南麓风峪沟沿线遍布众多石碹窑洞,形成了具有明显地域性特点的传统建筑群。通过对其中周家庄古村的调查研究,将古村内石碹窑洞群中具有代表性的周家粮铺院作为研究对象,以此院落的建筑布局、内部空间营造及建造技术特点为主要内容,对该地区建筑遗存信息和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对建筑群体进行实地勘查及计算机建模,为山西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合理依据。  相似文献   

13.
简要概括了黄土高原窑洞演化的历史,指出经济欠发达是中西部地区窑洞仍在被使用的根本原因,以山西省临汾市吉县三堠镇建于20世纪60年代和80年代的老窑洞为研究对象,指出其改造的意义,并对实际窑洞改造工程中的措施、手段和成本进行了分析,论证了其经济上的可行性以及改造后仍存在的缺点及进一步改良的空间。  相似文献   

14.
林道果 《城市建筑》2013,(16):272-272
本文通过分析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现状,总结出传统窑洞在当前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前乡村旅游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在乡村旅游导向下的陕北窑洞民居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杨建辉  周庆华 《风景园林》2020,27(11):35-41
受自然地理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陕北地区形成了自成体系、特征鲜明的窑居聚落水利风景。从地域性视角出发,讨论了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的形成机理和基本特征;总结回顾了雨洪管控视角下窑居聚落水利风景营构的传统经验和技术特点;针对不同聚落场地雨洪管控要素布局面临的核心矛盾和具体雨洪管控目标,构建了基于传统智慧并融合现代LID技术的6种典型聚落场地空间的水利要素布局形式;提出了陕北窑居聚落水利风景的保护策略并开展了水利风景营构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资源集约视角下以寨堡型聚落为研究对象,总结其自然调和、资源适配;由地而生、用尽其利;因地制宜、因材致用;景形共融,时空互文等适地性特征。以山西夏门古堡为例探讨传统聚落适地性营建原则、对策与空间营建模式。提出发展可持续性集约化聚落空间,提供当代新乡土建筑创作的再生原型以及黄土高原绿色窑居营建技术革新等当代聚落转型发展策略。为今后系统科学的保护和发展资源集约地区的传统人居聚落,创造适应地域性绿色建筑和适地性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郭清平 《山西建筑》2010,36(30):24-25
以榆林南部城镇中传统窑居建筑为研究对象,通过阐述传统窑居建筑在榆林南部城镇中的概况,总结了传统窑居建筑的优势,并阐明了传统窑居建筑更新与发展的必要性和意义。  相似文献   

18.
高凌 《华中建筑》2011,29(6):164-166
文章通过对窑洞建筑的重新定位及设计,结合陕北的地形、地貌及地域特色,使之成为陕北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要民居.既符合陕北人民的居住习惯,又能彰显名族特色.窑洞建筑在新农村建设中与其他建筑相比投资少,成本低节能环保、美观大方.又是陕北旅游的一大特色.  相似文献   

19.
人类自古就重视取暖与人及建筑的关系,我国传统民居中的炕、窑洞、火墙等取暖形式都体现了取暖与人及建筑的和谐。目前,我国冬季北方地区采取集中供暖的方式。在许多非集中采暖的地区,如成都,空气潮湿是其气候的一个显著特点,成都夏天最高温度一般不超过35℃,但由于处于四川盆地之中亚热带气候,因此闷热;冬天气温虽然平均在5℃以上,但阴天多,空气潮湿,因此很阴冷,是典型的夏热冬冷地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经济收入的提高,这些地区人们对采暖方式的选定与室内空间装饰环境的和逸性有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