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广西土木建筑》2010,(9):126-126
高山村位于广西玉林市,其古民居群是以岭南地区宗祠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明清古建筑群,至今已经有430多年。历经沧桑、容颜依旧的古民居群,吸引着无数摄影爱好者前来光顾。此外,高山村还是一个书香世袭、人才辈出的历史文化村。  相似文献   

2.
本文主要从项目的规划布局、公共活动空间、建筑内外空间、建筑元素的岭南适应性入手,试图探索出具有整体性、地域性、人性化的居住空间设计方法,希望能为以后岭南地区的老人院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4,(15)
岭南地区的古村落具有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属性,被称为"活着的文物、有生命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增加、生产方式和生活要求改变等一系列原因,古村落的生存与保护状态令人担忧。合理的开发是防止村镇衰败、激活其生命力、推动村镇向前发展的有效途径。就如何在保护古村落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基础上寻求发展,笔者提出了几点思考。  相似文献   

4.
黄菊 《建筑与环境》2007,1(2):25-27
场所使人类根植于地球,根植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和记忆,根植于我们的家庭和社区。我们关心人类自身,想要创造出宜人的场所来,这点上,应该在空间设计中考虑人的使用的重要性。现代人文地理学派及现象主义建筑学派都强调人在场所的体验,强调场所的物理特征、人的活动以及含义的三位一体性。因此场所或景观不仅是让人参观,向人展示,还是供人使用,让人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5.
6.
数字化发展带来的不只是技术,更是一种以情绪感知、环境体验为主导的新的空间交互方式的改变.在目前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趋势下,数字人文为城市场所营造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方法,对"场所"的关注也支持与回应了人文数字时代语境下以人为主体的城市公共空间的意义构建.空间交互扩展了场所的体验维度,使数字化的场所营造成为可能,为当代城市公...  相似文献   

7.
8.
王立全 《新建筑》2002,(6):40-42
研究传统岭南庭园的空间网络关系,这种使空间保持整体性的特征能表达丰富的意义。空间关系网络化不仅存在于传统岭南庭园空间,而且还表现在现代建筑大师的作品之中,并符合人对空间认知的心理需求。分析传统岭南庭园空间网络特征,以期为现代建筑空间实践带来某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安徽建筑》2019,(10):62-64
步行街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是随着生活步伐不断加快,步行街逐步沦为商业的附属品,失去原有的场所感。文章通过场所精神理论对徽州古村落中的街巷空间进行解读,从传统记忆、空间结构以及空间尺度等角度进行分析,剖析现代步行街系统规划的不足与弊端,揭示古代街巷对现代步行街的设计启示。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东莞可园历史片区更新改造项目的介绍与分析,探讨典型岭南旧城中心区的特点以及相应的更新手法,提出一种以公共空间改造为切入点,有重点有节制地介入旧城,在保护传统骑楼及水道空间的同时,改善人居环境,恢复旧城生态,实现社会、经济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改造模式。  相似文献   

11.
反思我国现阶段城中村改造产生利益问题的规划原因,提出"社区发展"是规划转型方向的理论观点,即城中村改造规划应从规划内容、过程和保障等三个方面融入"社区发展"。在此基础上,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尝试提出构建基于社区发展的城中村改造规划策略。以钦州市上沙村改造规划为例,探索一种从单纯物质更新转向社区发展的改造模式,以期实现城中村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2.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岭南水乡风貌因城市无序蔓延而逐渐消失,导致城市特色越来越不鲜明。因此如何保护与延续岭南文化是当前城市建设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本文以广州市白云湖地区城市设计作为案例,从生态景观格局、住区空间形态、公共空间体系及滨水景观等四个方面分析传统岭南水乡空间模式特征及其在现代城市设计中的运用,最后也对该空间模式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思考,这对今后建设岭南特色住区具有一定的借鉴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耿虹  周舟 《华中建筑》2010,28(6):96-99
该文以贵州屯堡聚落为研究对象,从民俗物质、精神双层次剖析,探析其影响下的公共空间特色。首先分类概述屯堡的民俗特点,再从四个方面展现其渗透下的公共空间特色。其具体包括:公共空间对于民俗活动的承载、民俗中特定元素在公共空间中得以同质性的展现、公共空间内的民俗景观和民俗背后的文化根源下的公共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4.
蒋迪 《园林》2021,(3):92-99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受工业化产物的影响,岭南水乡水循环、水质污染问题突出;建设用地边界不断外扩而水乡自然区域大幅缩小;绿色空间被填埋或割裂,生境孤岛现象越来越严重.以古劳水乡绿色空间网络为研究对象,将绿色基础设施网络落脚到水域水质、连接通道和中心控制点的优化治理上,提出8条空间优化策略以增强水乡空间生态服务功能及...  相似文献   

15.
欧阳文  周轲婧 《华中建筑》2011,29(8):151-158
门头沟区作为北京的西部屏障,历史悠久,"京西古驿道"从该区穿过,依托古驿道形成了很多极具历史文化与艺术价值的古村落。琉璃渠村于2007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该文旨在通过相关文献的查阅及实地调研测绘等方法研究北京琉璃渠村公共空间构成要素及公共空间形态的特征,同时通过对相关资料的整理及研究来发掘古村落的历史与科学价值,探索人的行为活动与村落空间之间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6.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以山西省苏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为例,分析家族姓氏构成与村落空间的耦合关系,揭示村落空间形态演化的内在规律,为古村落的保护规划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8.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9.
古村落保护与发展对策研究——以河南郏县临沣寨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晓琳  苗琨  吕锐 《华中建筑》2011,29(2):158-160
古村落是先人们给我们留下的宝贵遗产,承载着众多社会、历史信息.然而现存的古村落由于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冲击,正遭受不同程度的破坏或改变.该文以河南省郏县临沣寨为例,结合其保护及开发现状,研究探讨如何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并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开发,从而使古村落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走向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李军 《华中建筑》2022,40(4):112-116
随着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城中村越来越显得孤立,其存在的建筑杂乱,配套设施不足,管理落后等问题,已严重影响了城市及社会的整体进步.同时城中村往往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浓厚,对其的改造继续沿用大拆大建的模式,有悖于现代社会发展理念.应用有机更新设计理念,采用最小干预的方式,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以适应现代生活的改造,将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