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4 毫秒
1.
龚海涛 《山西建筑》2007,33(5):28-29
介绍了伊东丰雄的三件建筑作品,并对其作品的建筑思想进行了阐述,对伊东丰雄的三个建筑类型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指出临时性、轻盈感、流动性是伊东丰雄建筑给人的最直观的感受。  相似文献   

2.
浅谈伊东丰雄作品中的临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晋 《山西建筑》2008,34(4):37-38
通过对设计者伊东丰雄的作品的研究,对建筑的临时性进行了探讨,指出了伊东丰雄表达作品临时性的方式为材料和结构形式,真正体现建筑临时性的应该是时代的变迁、历史的流淌及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建筑》2015,(4)
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的作品在建筑界大放异彩,对日本乃至世界建筑都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关于其创作思想与理念的探讨从未停止,特别是他在2013年获得普利兹克建筑奖后,更是引发了建筑学界对伊东建筑新一轮的研究与探讨。试图通过日本美学的重要精神之一——樱花精神来重新解读伊东的理论与作品,并在美学的层面上重新思考伊东作品中的地域体现。  相似文献   

4.
车轩 《中外建筑》2013,(6):36-37
伊东丰雄是日本众多建筑大师中承前启后、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建筑以轻盈流动自然而闻名。本文通过简述日本现代建筑的发展,并选取伊东的若干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解读他与日本社会与文化一脉相承的建筑思想,并通过他与日本建筑师妹岛和世的对比,论述这一思想在日本建筑中的传承。  相似文献   

5.
独特的地理特点与民族传统使日本形成了丰富的"暂时性"建筑文化,对于建筑的"暂时性"形成了多角度的解读方法。基于传统文化与时代特点,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在建筑作品中渗透了"暂时性"的设计理念,并且不断的丰富了其中的内涵。本文将从建筑形式的"暂时性"特征、建筑对"暂时性"事物的表现、建筑空间功能的"暂时性"、建筑作为城市中"暂时性"的场所四个方面解读伊东丰雄建筑作品的"暂时性"理念表达,探讨其"暂时性"理念对于建筑设计带来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陈晞 《建筑师》2004,(4):94-97
建筑是临时的存在[2] ——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建筑细部》2011,(4):506-516
今年1月,日本建筑师伊东丰雄以其迷人、杰出并且多样的终身成就获得2011 DETAIL荣誉奖。评审团选择他不仅是向一位伟大的建筑师致敬,更是向一位以其有趣、轻盈的建筑在现代建筑艺术方面独辟蹊径的先驱致敬。在实践的最初期,其建筑的基本理念是反映信息时代不断变化的社会性质。我们在伊东丰雄的办公室与他会面。他的办公室位于东京附近特色鲜明的青山区,  相似文献   

8.
谭韵 《城市建筑》2012,(17):221-222
本文通过分析伊东丰雄的建筑作品造型上的"暂时性",试图总结他深刻的哲学思考是如何通过建筑形体进行表现的。本文认为,伊东丰雄建筑的"暂时性"仅从形体来理解是不够的,优秀的建筑及其设计思想需要我们从时代的宏观视野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9.
建筑是临时的存在——这话不是出自一个搭建临时工棚的工人之口,而是出自一个热衷于从东方哲学、流行时尚和虚拟现实中寻找灵感的日本建筑家之口。通过"临时性"的演绎,伊东丰雄在文化的层面上颠覆了建筑固有的凝固性和恒定性,令表皮拥有了海市蜃楼般的虚幻性,令空间拥有了瞬息万变的高度灵活性,令建筑拥有了在矛盾中寻求共鸣的错综复杂的多重性。而"建筑的透层化"则令表皮取代空间而成为建筑的主体,其背后的理念交织着现代/后现代思潮、传统日本的浮世观,以及对消费时代和后都市  相似文献   

10.
徐杨 《华中建筑》2007,25(1):201-203
努力创造拥有虚拟或真实双重性格的空间,这是伊东丰雄(以下简称伊东)在做建筑设计时所追求的协调,他不断地用其独特的建筑观在现代媒体的世界中诠释着建筑的内涵和外延.该文通过对伊东作品的分析分解出他惯用的几种设计手法,并试图从他的作品中寻找其背后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11.
梁炯  唐国安 《规划师》2003,19(11):62-64
生态设计已成为未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趋势。应从中国传统建筑中发掘并汲取一些生态设计思想,唤起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使生态设计扩展纵横思路,真正融入环境,体现生态、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2.
从审美观念的变革、空间功能优化、技术进步三个方面分析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影响与意义,从中总结出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建筑影响的深层意义。  相似文献   

13.
当代生态建筑特性评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喆 《新建筑》2002,(4):47-49
从机能,本质,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四个方面分析了生态建筑的特性,并对生态建筑的发展作了评价,探讨了生态建筑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郭芳 《华中建筑》2007,25(1):13-14
建筑文化是"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和融合的产物.佛教建筑中国化正是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交融的成功典范,该文通过展示佛教建筑中国化历程反思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盲目崇外的现状.  相似文献   

15.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emergence of lock-in in large-scale projects. Although large-scale projects have been studied for decades, most studies have applied economic or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s to emphasize decision-making processes at the project front-end. Of those studies, some have focused on poor decision-making due to lock-in and the escalating commitments of decision-makers to ineffective courses of action. However,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way that project decisions are affected by organizational and inter-organizational contexts and the actors involved. Understanding decisions from a process viewpoint with a long-term (inter-)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will lead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lock-in an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large-scale projects. This qualitative research is based on a case study. The research setting is the multi-actor Madrid–Barcelona High-Speed rail Line (HSL) project in Spain. Through observations, interviews, several project documents, and report analysis, we explore the processual nature of the choices made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project. We consider the contextual conditions that give rise or support the emergence of lock-in in relation to pre- and post-project effects, institutional influences, and management practices that create action spaces at the project level. Our findings suggest that lock-in emergence requires the recognition of the long-term (inter-) organizational perspective regarding mechanisms and effects rather than confining decisions to the individual or single actor control in the front-end of projects. Based on organizational theory, the main contribution of this paper is to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emergence of lock-in using process theories.  相似文献   

16.
葛明 《新建筑》2003,(1):12-14
主要讨论生态建筑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试图通过现象与物理学的方法,探求生态建筑学中的具体范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生态建筑的发展及生态建筑思维的主要内容,重点阐述了生态建筑美学对生态建筑及其发展的重要意义。文中还详细介绍了生态建筑美学的核心范畴与三大特征,指出当代生态建筑美学是以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协调作为审美标准,其理论核心是建筑与人、建筑与自然的互融共生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重庆建筑》2003,(4):57-57
城市体现着我们都市的文化。人类所有的社会都需要秩序才得以正常运作,这种秩序是通过其社会的和政治的体系加以维持的———为了避免社会的分崩离析,我们需要一些基本的法则。我们的社会因而基于秩序而构建,同时体现着这种秩序。我们习惯了有秩序的服务:街道整洁,公交基本准时,生活安全而没有干扰。建筑作为我们社会中这种状况的基本表达方式,应该大体上能够以同样规范的方式表达这一点。从上世纪70年代我们在堪培拉开始,对城市的探索便成了我们设计工作的核心。早已发展成形的BURLEYGRIFFIN计划———在城市的功能需求和地区环境的…  相似文献   

19.
Rapidly shrinking tolerances and increasing fidelity of emerging additive layer systems are beginning to afford a new opportunity: the ability to design below the macroscopic scale. This is resulting in the engineering of hybrid materials in which every element of their properties can be prescribed at the point of design conception. Richard Beckett of the Digital Manufacturing Centre (DMC), London, and the Bartlett School of Architecture, UCL, and Sarat Babu of Betatype explore a potential new architecture that encompasses a scalar hierarchy of matter, enabling design to take place concurrently at scales ranging from the micrometre to the metre.  相似文献   

20.
观念与视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建筑观念和视野两方面反思中国当代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探讨当前建筑发展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及其深层原因,强调只有加强城市规划引导,树立正确的建筑价值观,提高建筑理论和创作的水平,才能真正推动我国建筑事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