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利用测井曲线成果对XX开发区非主力油层进行了判相识别,识别出在该区存在砂坝砂体,并依据测井曲线的旋回特性判断出该层的沉积类型、沉积环境及储层非均质性,为油田开发调整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胜利海上油田的采收率,针对胜利埕岛油田油井转注现状和注水井化学防砂的局限性,研制开发出了一种分层注水防砂体化工艺管柱技术。并通过对该管柱的结构、原理、组成、技术特点、技术参数以及在埕岛油田的应用实践做了重点介绍。进而通过分层防砂工艺管柱技术和分层注水工艺管柱技术的有机组合,解决了渗透率迥异的储层同时注水的难题,保证了埕岛油田多级分层注水的实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孤东油田馆陶组六区及七区西开发矛盾与剩余油分布特点的分析,积极采取相应的挖潜措施,从而提高了剩余油挖潜效果。分别从平面、层间、层内三个方面开展挖潜工作,通过逐砂体完善注采井网,砂体边部补孔,油水井堵调,小油砂体的不稳定注水,以及调整层间压力场,挖掘层间潜力的途径,提高了剩余油挖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加密调整是注水开发油田挖掘油层剩余油潜力的一种重要手段,油田注水开发后,储层地球物理性质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由水淹引起的变化能被测井响应所反映,通过对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进行研究,为水淹层测井解释提供理论基础,进一步指导射孔方案编制,为高含水时期油田深入挖潜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庄油田为疏松砂岩稠油油藏,油层埋藏浅,压实差,胶结疏松,易出砂。在蒸汽吞吐开发过程中,油井出砂造成“躺井”不断增加,成为制约其高效开发的主要矛盾。因此,通过对储层出砂原因分析,加强地质、工艺配套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了一套适合王庄油田地质特点的防砂技术体系,有效缓解了油井出砂对生产的影响,改善了王庄稠油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6.
王春孝 《硅谷》2011,(5):93-93
通过对安定区长6储层的研究,运用石油地质综合法与现代测井技术、区域资料与单井资料,对该区储层的油层特性进行综合分析评价以加快该区勘探开发与注水进程。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安定区长62、长63的储层砂体发育,油层面积大,分布广,为本区的主力产油层。  相似文献   

7.
油田进入高含水期以后,层间矛盾变得异常复杂,由于受油层物性、单井注水层段个数,隔层条件、套损等各种因素的限制,细分调整已经不能解决高低含水相间分布的复杂状况,而作为细分技术有力完善和补充的化学浅调剖技术可有效扩大波及体积,解决层间矛盾,提高采收率,改善油田开发效果。为此,本文通过对XX开发区近几年注入凝胶类调剖剂的94口浅调剖井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影响调剖效果的各种因素,为油田开发调剖选井、选层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8.
疏松砂岩油藏开发的突出难点就是油井出砂,出砂不仅会磨损井下和地面设备,而且常常砂埋油层,降低常量,严重时使油井报废。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进一步加剧了油层出砂,油井出砂严重甚至于出灰浆,目前的常规防砂方法治理出泥砂井成功率低、有效期短。因此加强了对疏松砂岩油藏地质认识,借鉴国外的防砂工艺,对出砂严重的油井实施高压充填技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孤东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孤东油田七区西“三高”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10.
随着油田的开发一些油气水井长时间外采,油层套管使用年限过长,固井水泥又没有完全封固油层套管,住地下水的长期腐蚀下,以及工程措施施工,增压注水,再加上特殊复杂的地质条件,盐膏层发育,地壳的运动,因此在套管自由段、封固段、生产层段造成破漏,  相似文献   

11.
赵颖  李宝 《中国科技博览》2013,(24):326-326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老河口油田桩106块属于馆陶组复杂河流相隐蔽性油藏,砂体变化大,砂体间组合连通关系复杂,储集单元划分不清;砂体外注水,砂体内见效,同一砂体注水不见效或见效缓慢;井网不完善,注采对应率低;含水上升较快,产量递减大。针对上述矛盾,在油藏描述细分砂体的基础上,以砂体问的接触、连通关系研究为重点,以分频处理为主要技术手段,重新进行砂体描述,划分重组储集单元,完善井网,进行注采调整,以达到改善区块开发效果,提高油藏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延长组长6油层组是延长石油油田的勘查目的油层,主要石油地质特点为:沉积微相控制储层岩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物性,以及缺乏局部构造等。本文基于储层沉积相研究,对研究区域的储层砂体的岩石特征与成岩作用以及孔隙结构特点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油田经过长时间的开发,形成了固定的注采模式和对应关系,最终含水上升,产油量下降。由于油层的非均质性和多层开采,导致油层动用不均,降低了油田的采收率。通过实施调整注采井网、强化注水、封卡等措施,充分挖掘老油田的潜力,达到最终提高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赵贤辉 《硅谷》2013,(9):137-137,97
油层的物性参数随着注入水的变化和注水开发过程的变化而处于不断的变化中,合理有效的水淹层解释对侧斜井的钻井施工、固井质量及油气层的保护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依据影响水淹层测井评价的因素,研究低渗透储层的水淹规律,为侧斜井施工提供良好的地下情况参数。随着油田开发,大庆油田中部含油气组合经历了分层注采、高压注水和三次采油等阶段,含油气单砂体都得到了很好的动用,但随之而来地层孔隙压力在三维空间内变化非常复杂,油水井套管将不可避免地出现不同程度的损坏,侧斜修井技术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应运而生。而套损井大多处于高水淹区块,故而合理有效的水淹层解释评价对侧斜井的钻井施工中的事故预防、固井质量及油气层的保护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注水开采,东辛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油层内油、气、水交错渗流,剩余油的挖潜难度加大。剩余油分布研究主要从剩余油分布研究方法、剩余油分布特征、剩余油分布控制因素三方面进行。本文总结了开发单元剩余油分布及挖潜技术状况和最新进展,提出完善井网、周期注水、降压开采、补孔改层等挖潜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