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壳聚糖、沸石单独絮凝除藻以及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单独使用壳聚糖,质量浓度在0.6~1.1 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超过90%;单独使用沸石,沸石质量浓度小于500 mg/L时,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低于40%。经壳聚糖包覆改性后,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絮凝去除能力大幅提高。当壳聚糖质量浓度为0.5 mg/L,沸石质量浓度为6~14 mg/L时,壳聚糖沸石复合体对铜绿微囊藻的去除率达90%以上。壳聚糖沸石复合体适用的pH值范围在5~7之间。 相似文献
2.
3.
氯离子浓度与电流密度对电解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电解前后铜绿微囊藻液的光密度与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变化,探究了氯离子(Cl-)浓度及电流密度对微电流电解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电流电解产生的活性氯在抑藻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对初始细胞密度5×105个/mL、体积100 mL的铜绿微囊藻液而言,当藻液中初始Cl-浓度为18 mg/L时,电解后藻细胞的生长受到了完全抑制;而对于无氯藻液,电解后藻细胞的生长未受明显影响。当电流密度为10 mA/cm2、电解时间为15 min,而藻液中的初始Cl-浓度在0~18 mg/L范围内时,电解抑藻效率会随着Cl-浓度的升高而逐步提高;并且当Cl-浓度≥12 mg/L时,电解后藻细胞彻底死亡,无法再恢复活性。当电解时间为15 min、藻液中初始Cl-浓度为18 mg/L,电流密度在0~20 mA/cm2范围内时,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电解抑藻效率也会提高。成果为深入研究微电流电解的持续抑藻机理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5.
为探讨重金属离子Cd~(2+)对铜绿微囊藻的毒性效应,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铜绿微囊藻在不同Cd~(2+)浓度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1 Cd~(2+)对铜绿微囊藻具有明显的毒害作用,Cd~(2+)对铜绿微囊藻的24hEC_(50)、48h-EC_(50)、72h-EC_(50)、96h-EC_(50)分别为0.978,0.863,0.646,0.302 mg/L,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EC_(50)显著降低(P0.05);2在Cd~(2+)胁迫下,铜绿微囊藻的光合生理特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叶绿素荧光特性Fv/Fm、Y[Ⅱ]、ETR、q P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与叶绿素a都表现出剂量-效应关系;3 Cd~(2+)诱导藻细胞产生氧化应激反映,其中丙二醛(MDA)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均显著升高(P0.05),且随暴露时间延长,氧化应激强度增大。综上,重金属离子Cd~(2+)能够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阻碍其光合作用,同时造成氧化应激效应。 相似文献
6.
针对磷和微量元素铁对藻类生长的共同作用,研究不同磷源下藻细胞生长与产毒过程中磷与铁的共同作用特性。试验选用产毒铜绿微囊藻为藻种,以硝态氮为氮源,分别以磷酸氢二钾(K_2HPO_4)、小分子有机磷甘油磷酸钠(Na Gly)和大分子有机磷卵磷脂(LEC)为磷源,同步考察不同铁离子(Fe~(3+))浓度下藻类的生长与产毒表现。结果表明:K_2HPO_4和NaGly是藻细胞优先利用的磷源,在这两种磷源条件下,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均得到促进,藻细胞平均粒径随培养时间保持稳定; LEC不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且藻细胞平均粒径波动较大。在对数增长期中,叶绿素a与胞内藻毒素(MC-LR)呈现正相关关系,在培养过程中藻细胞胞内总磷与藻液中总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并未显现出相关性。不同磷源下微量元素铁对藻细胞的生长状况影响不同,NaGly与铁的协同作用更有利于藻细胞的生长与产毒。 相似文献
7.
铜绿微囊藻的混凝特性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实验室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为试验材料,用烧杯试验调查铜绿微囊藻的混凝特性。结果显示聚氯化铝(PAC)混凝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较好。PAC对水样中铜绿微囊藻的混凝效果与藻的生长期、藻细胞胞外分泌物、温度、pH等有密切关系:铜绿微囊藻处于稳定期以及中性到弱碱性的pH范围有利于PAC混凝;温度对PAC混凝的影响与生长期有关,24-26℃对稳定期藻类的混凝沉淀最有利,对数期和衰亡期藻类需要较高的混凝温度(28-30℃);各个生长期铜绿微囊藻的胞外分泌物均有助于PAC的混凝沉降。天然水体中这些因素的耦合作用使得混凝工艺单元有效控制藻类变得困难。控制某一个或几个因素可以改善铜绿微囊藻混凝效果,其中以调节进水pH最为方便。 相似文献
8.
9.
近年来太湖蓝藻暴发已成为重要水污染事件,是太湖面临的重大水安全问题,气候变化因素加剧了其严重性。为了预测未来由于气候变化对太湖蓝藻暴发的影响,并提出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开展了蓝藻生境对气候变化响应关系的研究。基于大量实测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与气候变化情景计算,总结分析了近50年来太湖流域气候变化呈现出气温增高、风速略有下降、日照减少、降雨增多、湿度降低等趋势。气候变化是太湖蓝藻水华暴发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气温与风速变化是影响太湖藻类生长的敏感气象因子。气温升高导致的蓝藻暴发风险平均10年将增加约2%,风速降低导致蓝藻水华暴发的风险平均每5年增加约3.5%。结合蓝藻对敏感因子响应关系的试验结果,提出了截污减排、适当清除底泥、打捞蓝藻、调水引流、修复生态等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0.
化感抑藻技术具有生态安全、环境亲和、选择性高等优点,但如何获得有效的化感物质并揭示其抑藻机制,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重点。以中药作为化感物质来源,比较了4种中药植物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发现化感抑制效果依次为:大黄虎杖何首乌决明子。进一步研究了大黄有机提取物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以及不同萃取相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大黄乙酸乙酯相对叶绿素a、类胡萝卜素、藻胆蛋白、藻毒素浓度抑制效果明显,这为化感物质研究提供了新的来源。 相似文献
11.
5种天然植物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种天然植物为抑藻材料,研究了植物干粉、水浸提液、厌氧15 d浸泡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影响,对不同抑藻剂进行筛选与分析,确定最佳抑藻剂。结果表明:5种抑藻材料干粉的抑制效果明显,均可以达到100%;小麦秆、黄连水浸提液的抑藻率达90%以上,烟叶水浸提液的抑藻率达80%左右,艾叶水浸提液的抑藻率达70%左右;黄连、大蒜、艾叶厌氧15 d浸泡液抑制效果均达到了100%。试验过程中出现的絮状体、细胞壁破裂等现象,为抑藻剂抑藻机理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2.
再生水回用中氮磷对两种典型水华藻类生长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相关标准,试验选取了不同的氮磷浓度值,对蓝藻水华常见的铜绿微囊藻和绿藻水华常见的小球藻分别进行了单独培养以及两者的竞争试验.结果表明,铜绿微囊藻生长的最适氮磷浓度分别为15 mg/L、0.3~0.5 mg/L,小球藻生长的最适氮磷浓度分别为15 mg/L、0.1~0.5 mg/L;在氮磷比为15、30、50、150的试验条件下,竞争试验中的优势藻均为小球藻.建议以再生水为补水水源的景观水体中,再生水的氮磷浓度分别控制为:总氮≥15 mg/L、磷≤0.1 mg/L、氮磷比为150以上,能有效地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揭示鄱阳湖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响应规律,综合运用EFDC水动力学模型和高斯模型,建立了湿地植被分布面积对淹没水深、淹没时长和退水时间的响应关系,明确湿地植被对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需求。结果表明:鄱阳湖湿地典型植被对这3种关键水文要素的生态阈值点由小到大依次均表现为:芦苇苔草虉草蓼子草,从而形成了芦苇、苔草、虉草和蓼子草由高到低的空间分布格局;苔草的生态幅宽最大,表明其对生境的适宜范围最广、适应能力最强,从而使得其在鄱阳湖的分布范围最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