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H.323和SIP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罗斯青 《通讯世界》2002,8(5):60-62
当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与传统电信网络正逐步走向融合。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IP电话因其特殊的运营方式和成本核算方法,正以低廉的价格给传统电信市场带来强大冲击。目前国际上的IP电话标准主要有ITU-TSG16制定的H.323协议簇(利用其子集)和IETF MMUSIC制定的会话发起协议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虽然目前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采用H.323作为IP电话协议,而且世界上还没有基于SIP的大型网络,但SIP正因其协议结构简单灵活、分布式控制等优点日益受到重视,而且可以预测,在未来的宽带网络上…  相似文献   

2.
VoIP系统凭借其低廉的话费和较好的语音质量,已经成为重要的电信业务,并有取代传统长途业务的趋势.许多组织研究并制定了IP网络上呼叫的协议标准,但有两种IP电话信令和控制标准最具有影响力.一种是ITU推荐的H.323协议,另一种是IETF的SIP.这两种协议代表了解决同一问题的两种不同的方法:H.323是信令基于ISDN Q.931和早期推荐的H系列协议的传统的电路交换的方法,而SIP是一种支持基于HTTP的IP网络的超轻量协议标准.本文,我们主要针对SIP和H.323的体系结构,可靠性,复杂性,可扩展性,可伸缩性以及支持业务类型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1 IntroductionSincethefirstinvolvementin 1 995byVocal Tel,theInternetTelephoneor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 (VoIP)hasfoundworldwideusage ,bothcommerciallyandnon commercially ,whichismain lybasedonitscompetitiveadvantages:1 )deathofdistance (distancebecomeslesssign…  相似文献   

4.
SIP和H.323是下一代IP分组网上多媒体业务技术发展的两个方向,软交换可以同时支持这两种协议并实现两者的融合互通.在软交换网络的基础上,结合这两种协议的特征,本文简要介绍了SIP和H.323互通的实现过程和呼叫流程,并介绍了互通功能(IWF)单元在互通中的功能.  相似文献   

5.
冯雁  彭宇  刘芳 《通信技术》2007,40(11):260-261,264
目前VoIP领域主要有两个信令标准:IETF的SIP协议和ITU-T的H.323协议.文中主要是对SIP和H.323协议的互通进行研究,简要介绍了SIP和H.323协议互通的基本原理,并讨论了VOCAL中SIP和H.323互通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SIP和H.323是构造IP电话网络的两大信令体系,因此,实现SIP和H.323协议互通是保证IP电话网络顺利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在介绍H.323和SIP协议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H.323和SIP在IP电话网络中互通的一些基本概念,如地址解析和映射、消息映射、媒体能力协商等。此外,还将通过一个基本的互通呼叫流程来介绍IWF(互通功能体)实现这两种协议的互联互通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8.
会话起始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和H.323这2种协议都曾是主流的IP语音协议(Voice overInternet Protocol,VoIP),并且各自拥有大量的用户群。目前面对这2种协议的互通网关大多是以完成音频互通为目的,针对这2种VoIP协议之间的视频互通需求,提出了使用星号(Asterisk)IP专用分支交换(IP Private Branch eXchange,IP-PBX)软件将使用这2种协议的各类设备进行以视频为目标的互联互通方法,并描述了该方法实现的具体实现需要修改的内容和采用该方法实现二者互通时的呼叫流程。  相似文献   

9.
SIP和H.323是基于IP网络的多媒体通信的两大主流技术。实现两者的互通是尚待解决的一个很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文章在比较H.323协议和SIP协议的基础上,探讨了两者互操作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实现要求,给出了互通模块IWF的结构,进而通过模型实例,讨论了实现互联互通的地址解析、呼叫建立等典型操作流程。  相似文献   

10.
H.323和SIP在视音频通信中的互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H.323与SIP系统的结构,引入IWF互通功能实体,从地址、消息、消息参数映射及能力协商几方面提出解决互通的方法,并通过举例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11.
王宇娇  林海云 《信息技术》2009,33(8):158-161
SIP和H.323是构造远程教育网络的两大信令体系,实现SIP和H.323协议互通是保证远程教育网络顺利运营的一个关键问题.如何有效地实现这两种协议之间的互通,成为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热点.通过比较H.323与SIP的网络结构,分析互通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一种实现H.323与SIP互通的远程教育系统模型,并对地址、消息映射及媒体能力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2.
谭洪川  孙建华 《通信技术》2012,45(8):56-58,61
在VoIP网络中,H.323协议在SIP协议出现之前就已经得到了广泛使用,因此,要实现H.323协议和SIP协议的互通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简要介绍这两种协议的体系结构,进一步分析互通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实现H.323与SIP互通的网络结构模型,同时对互通所必须的信令网关进行了初步研究,从而解决了两种协议之间的地址转换与映射、消息转换与映射、媒体能力协商等。经实践证明,该互通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下一代网络是当前的研究热点,H.323和SIP是VoIP网络的两大主流技术,基于它们的网络间互联互通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从协议角度提供一个从SIP网络到H.323网络的互通单元(IWF),重点介绍互通单元的结构和功能模型。通过对H.323与SIP协议的分析比较,指出互通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主要问题,实现网络寻址、地址转换和消息映射的基本方法,最后给出实现互通最典型的通信流程,为实现基于软交换的下一代网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软交换中SIP与H.323电话网的互通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简要介绍了SIP与H.323协议,接着根据互通的要求,给出了实现互通的四个典型流程,最后讨论了SIP和H.323消息的映射、参数的转换和状态机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H.320与H.323的信令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基于H.246协议实现H.320与H.323信令转换的一种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丁青  任峥 《数据通信》2003,(2):39-41,44
随着IP电话及会议电视等多媒体会议应用的逐步普及,在网络上传送H.323音频、视频信息流的需求迅速增加,Gatekeeper(关守)的作用也越来越重要。本文简单介绍Gatekeeper的概念和功能。  相似文献   

17.
引言H.323是一种网络上进行多媒体通讯的标准,包括实时的语音、视频和数据的传输,它规定了多媒体通讯各成员之间的通讯协议,以及各种处理过程,实现了语音(IPPhone)、视频(可视电话)和数据的统一传输,被广泛应用在消费、商业以及娱乐业,目前中国主要电信运营商的IP电话均使用H.323协议作为通讯协议。H.323标准定义的多媒体通讯系统主要由端点(EndPoint)、网守(GateKeeper)、网关(Gateway)、多点控制单元(MCU)等成员组成。各成员之间通过基于TCP或者UDP的高层协议通讯,如:H.255、H.245、T.120、RTP、RTCP等。这些协议相对于其他…  相似文献   

18.
H.323定义了基于包交换的视频会议系统,该系统的H.323、H.225、0、Q.931、H.245等相关协议组成。H.323协议族定义了注册、允许和状态通道(RAS),呼叫建立通道,会议控制通道,实时流通道和数据通道;它所定义的多媒体会议系统包括终端、网关、Gatekeeper和多眯控制单元,会议形式包括广播型会议、集中型会议和混合型会议 。  相似文献   

19.
本文首先介绍了目前企业网使用防火墙及NAT设备的情况,以及防火墙/NAT设备对基于H.323/SIP协议的视讯通信造成的影响。通过对几种透传防火墙的方式的比较,着重介绍了全代理模式的信令处理流程及优点,以及该系统在联通"宝视通"业务中的成功应用。  相似文献   

20.
Pollini  G.P. Haas  Z.J. 《IEEE network》1994,8(2):18-25
The article presents a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two random access protocols for wireless mobile signaling in which a single channel is dedicated to the signaling function, enhanced beacon assisted multiple access (E-BAMA) and resource auction multiple access (RAMA). Data traffic is transported separately on a set of orthogonal channels. The beacon assisted multiple access (BAMA) protocol was first presented as a method of providing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s, e.g., handover, while minimizing the processing burden placed on the mobile. In BAMA, throughout the duration of its call, an active user repeatedly and quasi-periodically broadcasts a beacon containing its ID using the Aloha protocol. Quasi-periodicity prevents a pair of users from repeatedly colliding with each other. When a base successfully receives the beacon and assigns a channel, it uses a separate downstream channel to send to the mobile an acknowledgement that contains the number of the assigned channel. The BAMA protocol includes a scheme to maintain lists of active mobiles in nearby cells and to exchange periodically these lists among the base-stations. The authors evaluate the capacity and delay performance of E-BAMA and RAMA. Then, they present a numerical comparison of the parameters. Finally, the results are summarized qualitatively. Some additional derivation is included in the appendix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