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以“文化素质+职业技能”为考试评价方式的“职教高考”,是对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中培养多样化高素质人才的重要举措。基于云南省“职教高考”制度的改革背景、指导思想和教学要求,拟对中高本一体化衔接背景下云南省高等职业技术院校“三校生高考”的英语学科教学现状及考试分析、“职教高考”英语科目的改革发展趋势、英语学科教学的优化路径以及英语学科的复习策略进行分析和探索,以提升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背景下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即语言交际能力、语言文化素养、语言思维能力及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有正确价值观、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优化中职-高职-职业本科衔接中职业英语的教学,充分发挥英语学科在中高本衔接中工具性及人文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阐述了“中职+本科”(“3+4”)培养模式的背景及课程衔接的重要性,分析了课程衔接中出现的主要问题,提出了课程衔接中采取的主要措施,论证了合理的课程衔接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中高职3+3分段培养模式是江苏省教育厅现代职教体系构建新模式的试点项目,中高职相近或相同的专业接续,中职、高职各3年,学制连续,旨在培育系统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娴熟实践技能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结合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高职3+3分段培养试点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中高职合作院校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加强沟通,建立互动机制,并对两阶段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衔接贯通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4.
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学生为例,对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与本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高本衔接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通过高职、本科和家庭三方协同,“教”“学”“考”“用”四位一体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提出了“个人目标层”“学校层”“教师层”“学生层”“家庭层”五层构架的12431教学改革模式,增加了转段考核学生的报考率及录取率,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培养出适应产业需求、实践动手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对高职-本科衔接专业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高职与本科"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是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的有效方式。针对我校本科油气储运工程专业与高职航空油料专业的特点,进行了"3+2"分段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培养应用型高技术人才为目标,制定了每一阶段的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体系,使之达到无缝衔接的效果。同时为国内即将开展"3+2"分段人才培养的高校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6.
随着教育部对中等职业教育定位从单纯“以就业为导向”向“就业与升学并重”的转变,以及职业教育高层次化进程的推进,职教本科师资人才培养已难以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通过对中职学校教师数量、职称结构、职前培养体系以及就业条件等分析,以及国内外普通师范教育本硕衔接模式的对比,论证了职教师资本硕衔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根据多年职教师资人才培养经验,借鉴伯林纳教师专业发展5阶段理论,构建了职业能力导向的职教师资“3+1+2”本硕衔接横纵贯通培养体系,为高层次、专业化未来中职教师培养提供可行的路径参考。  相似文献   

7.
“2+1”人才培养模式即课堂教学结合顶岗实习模式逐渐被各高职院校所采用。该人才培养模式将在校学习时间调整为两年,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学习有机融合。利用网络远程教学平台能够抓紧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继续教育环节,化解知识传授时间短与学生实践技能培养之间存在的矛盾,体现“2+1”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从中高职衔接教育的核心与实际需要出发,以实现"3+4"中职与普通本科分段培养项目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为目标,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中高职衔接试点的实践经验,总结了如何对应区域产业发展,科学合理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有效地进行课程体系设计与资源开发,实现"3+4"电气自动化专业吻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一体化衔接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合理科学的课程衔接体系是高职与本科院校联合培养具有职业岗位能力人才的核心载体.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理念,分析"3+2"会计专业高职教育与本科教育中课程设置的区别,明确高职与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课程衔接为关键切入点,进行高职与本科课程衔接设计.  相似文献   

10.
以吉林化工学院药学类专业高职和本科教育衔接试点“3+2”项目为例,根据我国药学人才市场和社会的需求,分析“3+2” 专升本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意义,围绕如何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探索适应医药行业发展的药学类专业“3+2”专升本人才培养模式,提出有价值的总体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针对目前移动互联网人才需求紧缺的问题,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机制进行研究。立足现状,分析当前移动互联网产业人才相关政策,从专业共建机制、教师培养聘用与评价机制、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沟通机制等四个领域构建移动互联网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从特长生培养工作室、移动互联网创新平台、创业导师制三个方面完善创业教育体系,以期能够对“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移动互联网创新人才培养工作提供一些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高职“百万扩招”最大的突破是,高职院校招收了大量的退役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和新型职业农民。由于高职学生生源结构不同和发展途径不同,高职院校应采取分类教育和差异化培养的方式,实施“1234人才差异化培养模式”,即坚持“1个中心”,构建“2个模式”,培养“3类人才”和加强“4项管理”,以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相似文献   

13.
“1+X”证书制度下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导向。基于对高职院校在“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研究,提出“1+X”证书制度下人才培养的对策和建议,为高职院校有效开展“1+X”证书制度下的人才培养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4.
“行业背景”是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的特色保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方向,以“质量为起点”是高职院校专业建设所应遵循的基本思路。高职专业建设要在分析社会需求及行业需求的基础之上,从学生的就业质量出发思考专业的建设方向。因此,“以点带面”式人才培养是兼顾通信类高职院校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培养方式,是可以通过课程整合、实训分流、订单培养等手段进行设计与施行的。  相似文献   

15.
创新高职教学管理体制,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重点。通过分析高职教学管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乏完善的两级教学管理体制、缺乏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体系、缺乏系统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提出要创新高职教学管理方式,完善两级教学管理体制;明确高职人才培养目标,构建科学的教学管理目标体系;坚持以职业为导向,建立系统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6.
工学交替作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在促进高职教育发展的同时,也给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在工学交替的新模式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以顺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和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行业背景”是高职院校打造品牌的特色保证,“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根本。通信行业背景下的高职服务类专业建设,既要切合“行业需求”,培养出符合特定行业需要的高质量合格人才,同时也要重视学生的就业选择与职业发展空间,并把二者做为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相似文献   

18.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办学特色,在服务社会、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应主动适应社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开展非学历教育,满足不同类型、不同人群终身学习的需求,为构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说课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说课可以了解教师综合水平,可以反映学院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与成效,同时说课也是考察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窗口。因此,应明确说课的基本要素,掌握说课的关键要点,不断提高说课的水平,为培养高素质高职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