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摘 要:利用 2008—2019 年全国 269 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服务业发展和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指标体 系,测度出各地级市的服务业发展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综合水平,运用耦合协调模型计算出二者的耦合协调度, 探究其时空特征。研究结论:2008—2019 年中国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业发展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2008 —2016 年两种指数发展趋势齐头幵进,2016—2019 年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水平滞后于服务业发展水平。城镇化 高质量发展指数高值区主要位于京津冀、长三角、成渝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服务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区域主 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北部、中部及沿海城市。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与服务业发展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呈平稳上升趋 势,失调衰退类逐渐进阶为过渡发展类,过渡发展类逐渐上升为协调发展类。京津冀、长三角、成渝、珠三角 和山东半岛地区及各省会城市的二者耦合协调发展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二者耦合协调度呈现出东部地区大于中 部、西部、东北部地区的态势。  相似文献   

2.
城镇化对于生态环境的胁迫效应和生态环境对城镇化进程形成的约束作用具有积累性和长期性。针对基于历史数据分析中未考虑到的滞后性问题,以黄河流域呼包鄂榆、宁夏沿黄、兰西、关中平原、中原、山东半岛和晋中等7个城市群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00~2019年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进行测度,并建立ARIMA-BP组合模型来预测2020~2025年未来发展趋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城市群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部分城市群出现波动,耦合协调特征由轻度失调、濒临失调转为勉强协调、初级协调; 对未来6年耦合协调度预测发现,7个城市群耦合协调度未来皆表现出上升趋势,但不同城市群存在一定差异,部分城市群在2025年依旧未能突破轻度协调达到更加理想的耦合协调阶段。未来应不断提升山东半岛城市群核心竞争力,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次级中小城市成长壮大,并且要格外关注呼包鄂榆城市群、晋中城市群依靠资源发展所导致的水土流失和污染防治问题,加强宁夏沿黄城市群和兰西城市群城镇化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力度,补齐流域发展短板,早日实现流域城市群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4.
基于城镇发展和城镇环境质量两个维度构建辽宁省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标准差椭圆、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辽宁省城镇化质量及空间分布规律、空间演变趋势及影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2005—2019年辽宁省总体城镇化质量指数呈现上升态势,由2.74提高到4.74,经济城镇化子系统质量上升最大,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子系统质量上升趋势明显,环境状态和环境压力子系统质量相对平稳.2)各市城镇化质量指数在0.087~0.740之间,空间分布上主要呈现沈阳为“大核心”,大连为“小核心”的区域聚集发展格局.3)研究区城镇化质量标准差椭圆重心位于辽阳市,2005—2019年偏转轨迹是“东南—西北—西南”,且标准差椭圆重心移动距离和移动速度逐年增加.4)影响辽宁省城镇化质量的子系统主要有经济城镇化、社会城镇化和环境治理因素;具体到指标层上,影响综合城镇化质量的主要有建成区面积、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生活垃圾清运量和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且指标影响力在持续上升.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格局紧密相关,本文在国家尺度上,选择中国2004~2014年的面板数据,将CO2排放纳入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综合评价函数和耦合协调模型测算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度,在ArcGIS软件支持下,分析31个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的时空演变规律. 结果表明:(1)2004~2014年间,31省市区土地利用综合评价指数、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整体上升,反映我国近年来,随着土地利用程度的提高,生态安全水平向良性趋势发展;(2)在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耦合度的空间分异上,西部地区的耦合度主要处在低水平耦合阶段和拮抗阶段,中部地区多在磨合阶段,高水平耦合阶段主要是东部沿海地区,体现了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水平呈梯度空间分布;(3)从2004、2009和2014年的截面数据表明,近年来,我国大部分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协调度属于中度协调耦合阶段的土地利用制约型,高度协调耦合区间的省市区数目减少,没有省市区处于极度协调耦合区间,说明我国各省市区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协调发展水平还较低下. 研究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区域的土地合理、高效利用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6.
景观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间耦合协调程度对于区域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流域的南京市为例,借助 ENVI、ArcGIS、Fragstats 与 SPSS 等平台及土地利用和社会经济数据,分析了南京市 2009~2019年间景观格局演变规律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及动态特征。研究表明:(1)2009~2019年间南京市景观结构变化显著,耕地、林地和草地景观面积呈下降趋势,耕地由 385 295.31 hm2 减至352 108.58 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1.46%;建设用地景观面积显著增加,由 115 489.92 hm2 增至 173 072.81hm2,景观类型动态度为 7.47%;(2)景观空间聚集度和异质性整体呈上升趋势,土地景观类型逐渐由占优势的大斑块所控制,由分散逐渐转为聚合;(3)南京市景观格局和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协调程度由 2009 年的 0.378 0变化为 2019 的 0.596 6,呈上升趋势。耦合质量在提升,但相对发展度不平稳,由 2009 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滞后型转为景观格局变化滞后型。因此,进一步促进二者的协同提升是保持高质量耦合协调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可持续发展标准之一就是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基于淮南市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GM(1,1)模型,对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进行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淮南市经济发展较快,生态相对滞后;耦合度由磨合耦合阶段迅速提升到高水平耦合并保持稳定;协调度由失调向协调演变,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仍属中等协调类型;未来5 a淮南市综合水平将稳步提高,但其生态与经济系统仍存在显著差距。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宁夏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水平,运用熵值法与GIS空间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宁夏2005—2014年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利用协调度模型对两者的协调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宁夏近十年城镇化水平呈稳中上升趋势,但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区际差异性,生态环境水平呈现波动性变化,且区域间差异较大。(2)宁夏城镇化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程度不高,2005—2014年综合协调关系呈现"N"形变化特征,即"上升—下降—上升";空间上,宁夏整体处于失调状态,且各市、县(区)差异较大,失调程度表现出由东向西、由南向北减缓的趋势。  相似文献   

9.
借鉴物理学中系统耦合模型,通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构建工业化与城镇化复合系统的耦合协调度模型,并以江苏省苏北地区为例,对两者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考察期间内,苏北地区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存在着交互作用关系,协调发展过程具有时空差异性和动态波动性,但协调度总体水平还不高,尚未进入协调发展阶段,促进工业化与城市化协调发展任务十分艰巨。据此,提出促进苏北地区工业化与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关系到我国民生福祉、社会发展.本文基于2010—2020年统计数据,运用综合评价模型以及耦合协调模型等方法对两者进行研究,发现两者的综合水平总体上均呈增长趋势,后期建筑工业化的综合水平发展稍微滞后于社会城镇化和生态城镇化,与经济城镇化基本持平,但领先于人口城镇化;建筑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由失调逐年发展为优质协调,其中建筑工业化与经济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在前期较低,到后期有了很大提升.据此,就推动建筑工业化的转型升级并进一步推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提出有效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究城市群网络结构特征,基于2010年、2020年城市群空间网络的客运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研究沿海三大城市群空间网络的拓扑结构,并对其内在经济效应进行评估,同时运用自然断裂法对城市群的层级结构进行考查。结果表明:珠三角城市群空间关联的网络密度最大,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强,京津冀城市群次之,长三角城市群较弱,因长三角城市群跨越地域广,各个省份之间的联系强弱不匀;京津冀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主次结构,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典型的多中心结构,珠三角城市群空间网络呈现穗深双核结构;城市间的距离、要素扩散与集聚、产业结构、经济全球化等4类因素对凝聚子群划分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考虑该地区地表、气候、社会经济发展等特征,从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出发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基于地学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GIS)技术,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熵权法、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对长三角城市群2010、2015和2018年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时空特征分析,并识别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时序分布上,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升高,且由中度脆弱向重度脆弱过渡;2)空间分布上,生态环境脆弱性存在空间自相关性,且为显著正相关;3)2010—2018年,土地利用程度、人均GDP、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是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核心驱动力.  相似文献   

13.
从城市群公路交通系统的输入和输出角度出发,给出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建立数据包络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模型及带偏好DEA(A-prefer-DEA,PDEA)模型,进而对长株潭、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进行有效计算和综合评价.传统DEA模型的评价结果表明:长株潭城市群公路交通效率为DEA弱有效,长三角和珠三角公路交通效率为DEA有效;PDEA模型评价结果更直观,长三角、珠三角和长株潭公路交通效率值分别为1.678 2、1.577 9和0.866 2,长株潭公路交通效率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差距比较明显.  相似文献   

14.
1990年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EA方法和城市土地结构指数对1990年代以来的长江三角洲城市土地利用进行效率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990-2000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稳步提升,2000-2004年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处于持续高效状态,所有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处于规模递增阶段。在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优化的城市土地利用结构有助于城市效率的提升,未来长三角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中需要降低工业用地比例,提升行政办公用地和绿地等比例,提高其均衡度。  相似文献   

15.
考虑长三角城市群的地区差异性,基于可持续发展压力-状态-响应(Pressure-StateResponse, PSR)模型,综合运用最大相关最小冗余(mRMR)算法、集对分析、熵权法等,构建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评价差异化指标体系,并对生态环境脆弱性水平进行综合测度与分析.实证结果表明:1)该指标体系包含体现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关键基础性指标和地域差异性特色指标,能反映长三角城市群脆弱性现状;2)整体上长三角城市群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水平分布比较均衡;3)区域内各省市空气污染、人口压力、环境保护层指数水平差异明显,其中,上海、合肥人口压力大;安徽空气污染严重;江苏环境保护比较薄弱.  相似文献   

16.
城市间频密的经济联系是城市群的重要特征,并随城市群发育程度的提升而增强。本文以我国发育程度最高的城市群之一?珠三角城市群为实证案例,基于改进的引力模型法、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二次指派程序(Quadratic Assignment Procedure,QAP)分析法,结合社会经济数据,对2000~2019年城市间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不断提升,其中广州与其余各城市间的经济联系增量最多,深圳市的增幅最大;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方向呈现稳中有变的趋势,且各个城市的相对地位因此不断发生变化。经济距离差异、经济发展与城镇人口增长、产业分工与产业联系、政策推动是影响经济联系变化的主要原因。其中,经济距离差异是基本原因,与经济联系总量高度负相关;经济发展快慢与城镇人口增速是直接原因,与经济联系的增强保持同步性;产业发展与产业分工则是间接因素,与经济联系的变化具有正相关性;政策因素则是重要推手,在影响经济联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研究有助于厘清近20年珠三角城市群经济联系的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对制定促进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的规划与政策具有一定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严峻的雾霾污染已经成为当下长三角地区生态一体化发展的重大阻碍之一.以长三角27个地级市作为研究对象,构建以劳动力、资金和技术创新为投入指标,空气质量达到及好于二级的天数、PM2.5质量浓度和AQI作为产出指标的雾霾治理效率评价体系,借助三阶段DEA方法测算2014—2019年长三角27市的雾霾治理效率.结果表明:1)三阶段DEA模型可有效剔除环境因素和随机误差的影响,能真实反映长三角雾霾治理效率水平;2)规模收益的变动受环境和随机因素的影响显著,大多数城市处于规模收益递增阶段;3)2014—2019年长三角城市雾霾治理效率整体水平较高且呈现W型变化趋势,城际差异明显;4)人均GDP和第二产业占比对雾霾治理效率有正向效应,而人口规模与城镇化率则对雾霾治理效率有负向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