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宝钢炼铁厂在1号高炉体风定修期间(24h)进行了大规模余热回收工程的改造,没有影响正常生产,这在国内尚属首创。该工程试运转一个月后于1990年11月23日正式投产。该余热回收装置包括烟气换热系统、空气换热系统、煤气换热系统和热媒水压送系统。该装置可充分利用热风炉烟道烟气中的大量热量,改善热风炉燃烧工况,降低焦炉煤气消耗量,每天可节约焦炉煤气12.48万m~3,相当于每年减少1.74万吨重油消耗量,改造工程所用  相似文献   

2.
高炉上热风炉余热回收装置是钢铁工业的重要节能措施。本文介绍了宝钢设计院在场地十分紧张且要维持高炉正常生产的条件下,为本厂特大型1号高炉所做的热风炉水热媒余热回收装置的设计。我国是首次做这项设计。近一年来的生产表明,该装置的工艺设计和各项非标准设计是成功的,为设汁、布置难点所采取的措施是正确的,监控系统可靠、灵敏;焦炉煤气混烧比降低2%左右,热风炉热效率提高4%以上,每小时可节约焦炉煤气3000~4000m~3,投资可在两年内收回。  相似文献   

3.
由宝钢设计院设计和宝冶施工的1号高炉热风炉余热回收工程是宝钢当前的重大技措改造项目之一。此项目的最大特点是采用水作热媒、双预热。它将排出的烟气(平均流量43.9×10~4m~3/h,平均温度255℃,最高320~350℃)经过换热器使其温度降到140℃,同时把燃烧用空气从26℃、高炉煤气从38℃预热到140℃。这样可使焦炉煤气的混烧比从目前的  相似文献   

4.
《炼铁》1985,(5)
一、概况宝钢炼铁厂设有原料、烧结、高炉三个车间。第一期工程建有年产300万吨生铁的4063米~3高炉一座,年产490万吨烧结矿的450米~2烧结机一台,以及年供料能力为1500万吨左右的原料场。宝钢一号高炉全套设备主要由日本新日铁株式会社引进,其工艺装备和控制系统具有七十年代末期先进水平。高炉车间为半岛式布置,出铁场中心线  相似文献   

5.
长期以来,太原钢铁公司高炉煤气大量放散,每年损失5~6万吨标煤,而焦炉煤气又十分缺乏。1984年9月,该公司在四号焦炉上用高炉煤气置换焦炉煤气获得成功,从而使高炉煤气放散损失率由35%下降到8%左右。到1984年底可节约重油近万吨,节煤1.5万吨。同时15万米~3的高  相似文献   

6.
《铁合金》1979,(4)
吉林铁合金厂经过多年努力,已建成两座封闭炉及煤气回收利用配套设施,一座矮烟罩炉及余热锅炉系统。1979年7月起,陆续投入运转,现在每天能回收优质煤气12万标米~3(发热值2500大卡/标米~3)和蒸汽159吨,按该厂目前对这些回收能源的实际使用情况计算,每天节约焦炭费用1625元,节约蒸汽费用1637元,合计每天节约费用3252元,一年以有效利用300天计,则可节约价值约一百万元。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回收低温余热是冶金工厂,特别是高炉降低综合能耗的重要课题之一。鞍钢九座高炉,30余座热风炉,单位时间的煤气耗量65万米~3/时左右,每天排出200℃的低温烟气约2500万米~3,其余热含量约1600×10~6千卡/日。若能回收其中部分余热用以预热空气或煤气,对能源紧缺的鞍钢提高风温、降低能耗无疑将有较大的现实意义。为此,研制了大型气—气式钢·水热管换热器并于1983年10月在9号高炉(983米~3)热风炉上应用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8.
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以下简称“两气”是钢铁企业的重要二次能源。近年来,地方骨干钢铁企业对两气回收利用有所重视,因而煤气放散率有下降趋势(表1),尽管如此,两气放散率还是相当高的。1982年,高炉煤气放散达29.5亿米~3,焦炉煤气放散达2.4亿米~3,两项合计折标煤49万吨,占地方骨干钢铁企业自耗能源总量的4.1%。而日本高炉煤气几乎100%回收,苏联高炉煤气放散也只有4%左右。与重点  相似文献   

9.
钢铁企业有大量属于二次能源的气体燃料,尤其是副产的高炉煤气、焦炉煤气,不仅量大,而且燃烧容易控制,热效率也很高。充分回收利用这些副产煤气,对于节约能源,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华东地区钢铁企业1982年产钢860万吨,其中转炉钢430万吨,一年可回收2.8亿立方米(按吨钢65米~3)计算,折合标煤7万吨除上海一厂三厂和三明厂收回,大部份放散;年产焦562万吨,焦炉煤气发生量19.5亿米~3,折合标煤113.9万吨,其中尚有11万吨标准煤得收回;高炉煤气年产量118亿  相似文献   

10.
为实现绿色低成本炼铁,梅钢拟利用厂内富余焦炉煤气进行高炉风口喷吹。为保证喷吹实际效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优先进行高炉喷吹焦炉煤气数值模拟研究。首先基于梅钢2号高炉的原燃料条件采用多流体高炉数学模型对高炉喷吹焦炉煤气进行数值模拟研究,然后初步分析了梅钢2号高炉喷吹焦炉煤气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与未喷吹焦炉煤气相比,喷吹50 m3/t(Fe)焦炉煤气,炉内还原气浓度增加,炉料还原速度加快;产量增至4 740 t/d,增幅30.12%;焦比降至321.80 kg/t(Fe),降幅14.43%;碳排放减至355.93 kg/t(Fe),减幅8.61%;当焦炭价格为1 607元/t、焦炉煤气价格为0.774 9元/m3时(2016年11月梅钢提供),吨铁成本降低20.14元,每年因喷吹焦炉煤气节约焦炭7.79万t,年创综合经济效益5 115万元。综合考虑经济效益、节焦潜力、梅钢富氧能力和焦炉煤气富余量,梅钢2号高炉适宜的焦炉煤气喷吹量宜维持在50 m3/t(Fe)左右。  相似文献   

11.
1 宝钢生产规模和现状介绍 宝钢的生产自1985年9月1号高炉投产以来,已进入第15年。一、二期工程于1991年建成,年产钢水设计能力671万t。三期工程以3号高炉1994年9月点火为标志,使宝钢全厂全年可生产铁水975万t、钢水1100万t。表1为宝钢全厂的设计规模。  相似文献   

12.
一、引言日本高炉技术的显著进展之一是已建成4000米~3以上超大型高炉而且生产正常。1976年,鹿岛3号高炉点火,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高炉。当时预计这座大型高炉的炉龄可达6~7年,总产量为2000~3000万吨,单位炉容平均产量为5000~6000吨。高炉炉龄主  相似文献   

13.
我厂有一座544m~3高炉和4座32孔焦炉,1983年以来每年副产的高、焦炉煤气折合标煤达10万吨之多。如何利用好这些煤气,使之少放散,甚至不放散,这是节能工作的关键所在,在煤气供应量大于需要的情况下,我厂进行了多次的煤气平衡。为了将煤气尽可能地利用掉,我们采用了三项措施:一是于1983年底建成投入使用3万米~3高炉煤气贮柜1座,当高炉休风时,除用它供主管充压外,还可以供35t锅炉半个小时使用的煤气。三年来共回收煤气779万米~3,折合标准煤989t。二是扩大高、焦炉煤气用户与缓冲用户,1988年以来,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在威钢185m~3高炉热风炉上,采用分离式热管换热器回收排烟余热的试验和取得的明显效果。本装置是为设计宝钢2高炉和本钢4号高炉的大型分离型热管换热器所做的工业性试验装置。  相似文献   

15.
宝钢1号高炉于1985年9月15日投产后,形成年产300万吨钢的生产体系。二期工程计划于1986年动工,1991年完成,使生产能力扩大到600万吨的规模。二期工程中2号高炉内容积为4063米~3(与1  相似文献   

16.
为回收焦炉荒煤气部分余热,利用超低温热水型溴化锂制冷技术回收初冷器高温段循环水的余热,夏季制冷工况,利用高温段循环水的余热替代蒸汽或煤气制冷;冬季制热工况,回收中温段循环水余热增加采暖供热面积。该技术应用后,机组运行稳定,实现了夏季焦炉煤气的自给式制冷、采暖季进一步回收中温段余热节约蒸汽的目的,年综合效益445万元。  相似文献   

17.
《炼铁》1985,(6)
广西灵川钢铁厂一座100米~3锰铁高炉利用剩余煤气发电,使用一台3000千瓦发电机组运行,每年可发电1700万度,发电成本0.0245元/度。以电价0.056元/度计算,每年发电利润60万元左右,回收煤气量为5546万米~3,相当于8715吨标准煤。  相似文献   

18.
烧结矿生产中有一半以上的能耗以废气形式排弃。宝钢1号烧结机采取回牧环冷机部分热废气送至点火和保温的措施,自烧结机投产以来,已取得节约焦炉煤气2Nm~3/t-s的效果。本文介绍了该余热回收装置的主要设计特点,如:延长使用寿命的对策,点火炉和保温炉的合理结构,风温、风量的调节手段等。采用废气助燃有利于改善烧结矿的质量。通过计算分析表明,这套回收装置尚有相当大的潜力,应在今后逐步加以改进和提高。  相似文献   

19.
法国索尔梅公司福斯厂有两座日产生铁能力各为6000吨的高炉,每座高炉有三座地得式外燃热风炉(加热面积为58000米~2),拱顶最高温度1550℃,风温稳定在1250℃(混冷风调节),燃料为混合煤气(高炉煤气、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热风炉上安装了两套设备相同的以水为热媒体的换热器来预热助燃空气和高炉煤气,并已投产。余热回收装置工艺流程见图1。  相似文献   

20.
金国范 《冶金能源》1990,9(3):20-23,41
对比1号高炉,从降低焦比、回收余热和余压及节电等角度,介绍了宝钢2号高炉所采用的新的节能技术:无料钟炉顶布料装置,GO-STOP高炉操作计算机炉况管理系统,3~5mm细粒度烧结矿入炉,喷吹煤粉,热风炉燃烧废气的分离型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TRT炉顶余压发电装置的改进,INBA法水冲渣系统和出铁场除尘系统的节电措施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