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化学场分析高氟区地下水,给出方法的原理并对实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治措施,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2.
基于渗流和溶质运移理论,建立了垃圾渗滤液污染物运移的动力学耦合模型,将所建的模型在充分考虑土壤水环境吸附解吸、生物降解作用基础上,用于被垃圾渗滤液污染的PRB修复模拟研究,同时对比分析了有无PRB修复墙的两种情况下污染物的迁移规律和时空分布曲线,模拟结果较真实地反映了污染物的迁移特性,证明了所建模型的有效性,该模型可为定量预测PRB修复垃圾污染地下水中污染物的时空分布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地下水高氟环境区研究及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化学场分析高氟区地下水,给出方法的原理并对实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整治措施,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4.
沸石、骨炭、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沸石、骨炭和活性氧化铝三种除氟剂的除氟性能,处理后的水质通过静态和动态实验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沸石价格低廉,具有越用越好的趋势,处理后的水质和水量能满足家庭饮用水的需要,适用于高氟区家庭使用,骨炭和活性氧化铝除氟效果较好,技术成熟,适用于处理厂集中处理使用。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永城矿区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地质构造控制因素 .认为地层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天然来源 ,而土壤中含氟矿物及土粒表面呈吸附态的氟是该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物质来源 .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为含氟水进入提供了通道 ,并构成其富集单元  相似文献   

6.
该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控于包气带的物理化学性质,淋溶、解吸/吸附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中氟迁移的主要作用.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溶滤作用是控制深层地下水中氟含量的主要地球化学作用.氟从固相转入液相、由吸附态转到解吸态,其过程和含量受温度、pH值和水化学组分的影响,且F-与(Na++K+)/Ca2+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该区浅层地下水主要受控于包气带的物理化学性质 ,淋溶、解吸 /吸附作用是控制地下水中氟迁移的主要作用 .经过漫长地质年代的溶滤作用是控制深层地下水中氟含量的主要地球化学作用 .氟从固相转入液相、由吸附态转到解吸态 ,其过程和含量受温度、pH值和水化学组分的影响 ,且F- 与 (Na++K+) /Ca2 +比值呈正相关关系 .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永城矿区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地质构造控制因素.认为地层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天然来源,而土壤中含氟矿物及土粒表面呈吸附态的氟是该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物质来源.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为含氟水进入提供了通道,并构成其富集单元.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永城矿区高氟地下水中氟的来源及其地质构造控制因素。认为地层中含氟矿物的溶解是深层地下水中氟的天然来源,而土壤中含氟矿物及土粒表面呈吸附态的氟是该区浅层地下水中氟的主要物质来源。该区独特的地质构造为含氟水进入提供了通道,并构成其富集单元。  相似文献   

10.
盂州市和温县地下水高氟区的分布面积达486km^2,受影响村庄85个,受影响人口达8.69万人。土壤中较高的水溶性氟为地下水提供了充足的氟源,是形成地下水高氟区的主要原因,特殊的地理、地貌有利于含氟水的汇集,构成其外部条件,地表水也对其产生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采用活性Al2O3对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研究了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机理、最佳投放量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300 mL氟化物质量浓度为1.75 mg/L的原水样,投加6 g活性氧化铝时,氟化物质量浓度降到1.0 mg/L以下,且其它各项水质指标也均达到饮用水标准.活性氧化铝在酸性条件下,温度低于26℃,反应20 min时除氟效果最佳.处理后的活性氧化铝可利用明矾、盐酸、硫酸铝作为再生试剂进行再生处理.  相似文献   

12.
活性Al2O3在高氟区地下水水质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活性Al2O3对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研究了活性氧化铝的除氟机理、最佳投放量及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300mL氟化物质量浓度为1.75mg/L的原水样,投加6g活性氧化铝时,氟化物质量浓度降到1.0mg/L以下,且其它各项水质指标也均达到饮用水标准.活性氧化铝在酸性条件下,温度低于26℃,反应20min时除氟效果最佳.处理后的活性氧化铝可利用明矾、盐酸、硫酸铝作为再生试剂进行再生处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膨润土资源的开发利用和PRB的工程实践提供新的途径和可行的技术参数.方法以多组分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和单组分苯酚污染地下水为研究对象,以改性膨润土—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Na-ACOMMT)作为反应介质,进行了污染地下水修复研究.结果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已进入膨润土的层间结构中,使阴/阳离子有机膨润土(Na-ACOMMT)的层间距由0.949 nm(提纯膨润土)增大到1.988 nm;Na-ACOMMT对水中有机物产生协同去除效果,对Cr6+的吸附是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联合作用的结果,对NH4+的吸附主要是离子吸附和交换作用;在实验稳定阶段,Na-ACOMMT对多组分污染地下水中COD和Cr6+的去除率在50%左右,对NH4+的去除率在40%左右,对单组分苯酚污染地下水的去除率在70%左右.结论以Na-ACOMMT作为PRB的反应介质修复污染地下水是可行,且对单组分污染地下水的修复明显好于对多组分污染地下水的修复.  相似文献   

14.
根据静态和动态试验结果,对不同控制条件下活性氧化铝除氟可利用吸附容量和实际吸附容量进行了分析,从吸附容量利用率的角度论述了确定活性氧化铝除氟柱控制参数的方法。试验及计算结果表明,停留时间控制在12-15min,尖活氧化铝吸附容量较大,吸附容量利用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采用活性MgO对高氟区地下水进行降氟处理过程中活性MgO的除氟机理、最佳投放量及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300 mL氟化物质量浓度为1.75 mg/L的原水样,投加0.45 g活性MgO时,氟化物的质量浓度降到1 mg/L以下;在原水pH为4.5~9、温度在20~40℃条件下,反应时间30 min时除氟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6.
冷冻分凝是溶液中溶质溶剂分离的一种有效方法.文章以高氟水溶液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冷冻条件下,氟离子在固液两相中迁移的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10℃冷冻条件下,处理氟离子含量为2—6mg/L的高氟水,成冰率为50%时,冰融水中F-浓度可达到0.66mg/L以下.高氟水在冷冻过程中所形成的固相中F-农度随冷冻时间成“U”型分布.冰融水中F-浓度呈先增加.后随冰层厚度的增加其浓度开始降低,冷冻结束时又升高的规律,依次形成微污染层、纯净层和混合层.当固相总量占溶液体积的70%时,各层冰融水混合后F离子浓度总量在1mg/L以下.种冰的加入能够使冰融水中F含量降低至0.05—0.14mg/L,电导率在8.7~9.8μS/cm之间.  相似文献   

17.
鲁西北地区是饮水型氟中毒较为突出的地区。选取鲁西北阳谷地区为研究对象,以水文地质调查和取样分析为工作基础,对浅层地下水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地理信息空间分析法及Piper三线图探究了高氟地下水化学特征和赋存特征,结合饱和指数、Gibbs图和氯碱指数以及氟在土壤与地下水的相关关系,从溶解与沉淀平衡、蒸发浓缩和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方面分析了氟的来源和高氟地下水成因。结果表明:阳谷地区F-浓度大于或等于2 mg·L-1的高氟水分布于地形较高的古河床高地; 地下水F-浓度由低到高,阳离子则由Ca2+、Mg2+向Na+转变,阴离子则由SO2-4和Cl-向HCO-3转变; 阴、阳离子浓度随F-浓度变化显示不同的规律性,且在F-浓度大于或等于4 mg·L-1的高氟水中,这种规律性变化更为明显; 土壤和地下水呈碱性、高HCO-3的化学特征以及区域地下水受蒸发浓缩作用影响是高氟水形成的水文地球化学背景条件; 方解石、萤石和石膏的溶解与沉淀平衡以及阴、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是高氟水形成和分布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18.
纳米分子筛处理低浓度含氟地下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纳米分子筛在不同条件下对低浓度含氟地下水的处理效果以天津市某地区含氟浓度为4.22mg/L的地下水为原水,分析了不同pH值、不同分子筛用量和不同搅拌时间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选定的范围内,控制适当的pH值,加大除氟剂投加量,适当延长搅拌时间等均能提高纳米分子筛的吸附容量。在最佳条件下,此种纳米分子筛的吸附容量可达2.2g/kg。  相似文献   

19.
活性氧化铝和骨炭除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探索合理的除氟方法和工艺,本论文对活性氧化铝和骨炭除氟性能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出较为合理的动态连续处理控制参数及再生条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实际高氟水处理,并对处理前后的水质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氧化铝和骨炭具有良好的除氟性能,处理后的高氟水符合饮用水水质标准。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微生物在锰砂滤层去除地下水中所含的铁、锰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为生物法用于地下水除铁除锰的初期启动和生产运行提供依据.方法 试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相同外界条件下,对经过人工接种的滤柱与自然成熟的滤柱进行去除率对比;第二阶段,对成熟滤料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将灭菌后的滤柱与同期运行的未灭菌滤柱进行去除率试验对比.结果 在运行10dN,两个滤柱的除锰效果出现明显差异,25dN,两个滤柱的除锰效果基本相同.经过灭菌的滤柱重新投入运行,仍然保持原有的除锰能力.结论 滤料的成熟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采用生物接种的手段可以有效地缩短锰砂滤料的成熟期.微生物在除锰过程中起到的是促进作用而非决定性作用,包括物理吸附、化学氧化和催化的非生物因素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