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埕岛油田是在我国东部浅海海域发现的第一个整装油气田 ,已发现了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古近系沙河街组、东营组、新近系馆陶组、明化镇组等八套含油气层系 ,为一典型的复式油气聚集区。文章总结了埕岛油田的勘探历程 ;研究了勘探现状。埕岛油田具有新近系披覆、古近系超覆和前第三系潜山三层构造。新近系披覆层已发现了新近系的岩性—构造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具有丰度高、储量大、油藏埋藏浅、易于勘探开发的特点 ,是主力含油层系 ,勘探程度较高 ;古近系的断块、断鼻、滚动背斜油气藏、地层超覆油气藏、岩性油气藏 ;前第三系的断块山油气藏、残丘山油气藏、地层不整合油气藏等则具有油质好、产能高等特点 ,勘探程度较低。根据目前的勘探现状及地质认识 ,对埕岛油田下步的勘探方向进行了探索 ,认为下步应加大桩海地区古近系及前第三系、埕北凹陷周围古近系、新近系的勘探力度。  相似文献   

2.
埕岛东部潜山油气成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埕岛东部潜山地质格局及油气成藏规律比较复杂、成藏特征认识不够深入等问题,通过对钻井、录井、构造解释及测试资料等的综合分析,研究其构造及地层特征,对其油气分布规律及成藏主控因素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受多期强烈构造运动的影响,研究区地层分布非常复杂,不同构造带或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部位的地层发育均存在差异。纵向上,埕岛东部潜山在太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均有不同程度的油气富集,其中以下古生界最为富集,且主要分布于构造较高部位; 平面上,由构造主体向翼部,油气分布层位由老到新,油气藏类型由断块—残丘型油气藏向地层不整合油气藏过渡。通过对典型井的解剖,认为储盖组合和侧向封堵条件为研究区油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由此建立埕岛东部潜山的油气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测井约束反演在埕岛油田储层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埕岛油田东部斜坡带下第三系油藏以三有洲、浊积房屋隐蔽岩性油气藏为主,是近年在该区发现的又一含油层系。该带储层埋藏深、厚度变化大,油气聚集成藏复杂。本文对利用测井约束反演技术进行储层预测方法进行了探讨,通过合成地震记录标定、子波提取和薄层识别等,结合本区特点,对储层进行追踪、预测,查清了该地区储层的分布规律,落实了有利的岩性圈闭,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胜利海上埕岛油田前中生界潜山构造演化及储层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埕岛地区潜山勘探取得了重大进展,构造和储层条件控制了潜山油气的成藏和富集程度.通过对该区构造演化、储层的控制因素及其分布规律进行研究,进一步明确了潜山的构造演化过程对地层分布以及储层分布规律的作用.研究发现,埕岛潜山经历了长期的风化剥蚀和多期复杂的演化历程,储集空间类型多样,风化壳储层是潜山主要储集体,随着从风化面向下深度的增加,储层发育程度逐渐降低,内幕储层也有一定程度发育,内幕断层控制其分布.对埕岛油田潜山下一步勘探及渤海湾盆地潜山勘探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5.
胜利浅海埕岛潜山储集层特征与描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胜利油区埕岛古潜山的勘探近几年取得了很大成果 ,但潜山油气藏储量在埕岛地区储量序列中的比重仍很低。究其原因潜山储集层的非均质性和复杂性是制约潜山勘探的关键因素。在地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开展潜山储集层特征研究 ,并应用各种地球物理新技术和方法对潜山储集层空间分布规律和展布形态进行描述 ,包括测井约束波阻抗反演以及合成声波测井等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为埕岛潜山的下步勘探打下了较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针对隐蔽油气藏成因和分布规律复杂、勘探技术要求高的特点,把层序地层学方法应用于陆相湖盆隐蔽油气藏的勘探.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研究的基础上,对沉积体系进行精细的解剖分析,研究沉积作用发生和演化的机制,探讨隐蔽油藏(圈闭)分布的边界条件,进而形成了关于斜坡带低位扇砂岩体隐蔽油藏(圈闭)分布与预测的地质方法和技术,初步提出了湖相盆地“低位扇" 和“坡折带" 的理论.以埕岛地区东部斜坡带为例,介绍了斜坡带低位扇砂体岩性油气藏的勘探思路和方法,使该类砂体油藏预测的成因类型和分布规律更加清楚,有效地指导了对该类油气藏的勘探.  相似文献   

7.
埕岛东斜坡下第三系层序地层与油气分布规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盆地南部的浅海、极浅海海域 ,其东斜坡地区是拓展勘探的新区带 ,主要勘探目标是东营组三段和沙河街组一段的非构造型圈闭。应用层序地层学原理研究东三段、沙一段的砂体分布规律 ,对东斜坡的继续勘探具有指导意义。根据对地震、钻井、测井资料的综合分析 ,结合邻区的研究 ,将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划分为 2个层序和 7个体系域。该地区发育 5套含油砂体 ,层序边界附近的低水位体系域、下降体系域及高水位体系域上部沉积砂体最为发育 ,主力含油砂体位于层序Ⅰ与层序Ⅱ之间的层序界面附近。埕岛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广泛发育在斜坡背景上形成的岩性尖灭型、不整合面遮挡型、超覆尖灭型油气藏 ,层序界面附近往往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层段。图 4参 7  相似文献   

8.
红山嘴地区是准噶尔盆地西北缘重要的油气聚集区.经过多年的油气勘探,在该区三叠系地层中已发现多个油藏,但是该区地质条件复杂,影响油气成藏的因素较多.在对红山嘴地区油气藏特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2个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断裂时油气运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沉积岩相控制着油气藏的规模和分布.通过主控因素研究.提出了红山嘴地区三叠系地层的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
层序地层学在埕岛油田东斜坡隐蔽油气藏勘探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埕岛油田东斜坡地区下第三系油藏主要受岩性分布控制 ,本文从建立该区层序地层格架入手 ,深入探讨了层序地层与含油砂体之间的关系 ,得出该区主要有三种油气成藏模式 ,即岩性尖灭型油藏、不整合遮挡型油藏和超覆尖灭型油藏 ,同时在综合储层预测的基础上 ,进一步指出东斜坡地区下一步勘探的三个有利目标区 ,对扩大该带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埕岛潜山油气成藏规律,以指导该区潜山油气勘探有利目标优选,综合运用有机地球化学、同位素和原油物性等资料,系统进行了埕岛潜山精细油源对比、油气藏特征和油气运聚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埕岛潜山明显受埕北20断层和埕北30北断层控制,分割为西、中、东排山,受源储配置、输导方式等油气成藏条件的控制,西、中、东排山油气来源、...  相似文献   

11.
埕岛油田是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海上重要的增储阵地,埕岛东坡东营组勘探潜力大、勘探程度相对较低。该区砂体类型多样、分布难以预测、成藏富集差异大。为了明确该区砂体成因及油气富集主控因素,基于录井、测井、测试、地震等资料分析,对埕岛东坡东营组的沉积特征、成藏控制因素进行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埕岛东坡主力含油层系Ed4砂组主要发育洪水湖底扇和滑塌湖底扇沉积类型。②受古地貌和断裂坡折带控制,扇体主要沿北东向展布的多个继承性沟谷分布;多期发育的砂体互相叠置,沟谷间储层相对独立,坡折处多为砂体尖灭带。③构造因素与沉积体系配置决定了研究区主要发育构造—岩性油藏、岩性油藏,其中坡折带下方至洼陷带发育较大规模自生自储的岩性油藏。④深水环境下多期重力流砂体叠置发育,形成规模性储层,奠定了该区油气富集的基础。源储配置、断裂及超压决定了该区油藏具有叠合连片分布、普遍富集高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以埕岛地区古生界潜山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古潜山在经历多期构造运动和长期的风化剥蚀过程中所形成的储集层空间类型。认为古生界潜山油藏发育裂缝、晶间孔、晶间溶孔、晶族孔、溶蚀洞穴和缝合线等6种储集空间;重点分析了控制裂缝和溶蚀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结合储层发育特征将埕岛古生界储层分为4种类型。通过对埕岛潜山储层特征的研究及油气油气展布规律和成藏控制因素的研究,对该地区的油气藏的勘探潜力的认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随着对埕海地区白云岩油气藏研究的不断深入,该油气藏的复杂性和特殊性逐渐显现,并成为制约进一步勘探和开发工作的瓶颈。从埕海地区白云岩勘探实践出发,详细分析该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生、储、盖等油气成藏条件的地质特征,探讨烃源岩、储集层裂缝发育以及白云岩厚度对油气富集成藏的控制作用,认为埕海地区沙一下亚段油气成藏条件优越,沙一中亚段和沙一上亚段泥岩作为区域盖层,具备良好的生储盖组合;歧东、张东和羊二庄等断层以及不整合面为歧口凹陷和歧南凹陷油气运移提供了优势运移通道,与多套储盖组合的白云岩储集层匹配,形成自生自储岩性油气藏或构造-岩性油气藏。进一步明确了埕海地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富集高产的主控因素为油源条件、白云岩厚度和白云岩储集层裂缝发育程度,指出位于张东地区的赵东断层与赵北断层之间地区应为沙一下亚段白云岩勘探的最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对于松辽盆地油气分布有序性的研究较为薄弱,其主控因素尚不明确,制约了该区的油气勘探进程。为此,以该盆地油气勘探新区——长岭断陷龙凤山地区为例,从油气藏类型、储量丰度、油气相态等方面刻画了该区油气分布的有序性,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划分出S2、S203和S201等3个油气运聚单元,并利用层次分析法对不同成藏要素的配置关系进行定量评价,明确了油气分布有序性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自北部洼陷带向西部构造带,该区油气分布在相态上体现为气藏—油气藏—油藏的有序变化,油气藏类型上则表现为岩性油气藏、构造—岩性油气藏、岩性—构造油气藏、构造油气藏的渐变特征,油气富集程度上呈现出储量及其丰度逐渐增加的趋势;(2)该区油气分布有序性受控于3种因素,断—源时空配置的有效性控制了油气相态分布的有序性,不同运聚单元边界条件的差异性控制了油气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断—源—砂—盖配置的差异性则控制了油气富集程度的有序性。结论认为,S201运聚单元的油气成藏条件最为优越,源—断—砂—盖配置最好,勘探潜力最大,可作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重点区块。  相似文献   

15.
刘伟  张淮 《石油实验地质》1995,17(2):180-185
PRASS1油气资源评价系统具有简便、快捷、可靠的特点,在苏北溱潼凹陷下第三系勘探层应用表明,评价结果(油气藏分布规模)符合对数正态分布规律,与实际勘探效果及地质人员对该区地质规律的认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十五"以来,岩性地层油气藏一直是中国石油勘探发现和增储上产的主体,探明储量占80%左右。基于东部、中部、西部六大盆地典型油藏实例解剖、新技术分析测试、成藏机理物理模拟、油气藏形成与分布模式等综合研究,构建了3类斜坡、3类凹陷、3种组合岩性油气藏成藏模式,揭示了岩性油气藏形成机制与主控因素,建立了岩性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揭示了地层尖灭型和风化岩溶型两大类地层油气藏形成主控因素与富集规律,建立了地层油气藏大油气区评价方法;深化了4类盆地岩性地层油气藏富集规律认识,形成针对性评价方法与精细勘探技术,明确了"十三五"油气勘探方向。研究成果支撑了油气勘探评价和选区,推动了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  相似文献   

17.
针对准噶尔盆地南缘霍玛吐构造带古近系油气藏油气水差异性分布特征,结合前人对该区油气成藏演化研究成果,探讨了该地区油气水分布主要控制因素。研究认为构造转换带、楔形叠加构造样式、有利储层发育与新构造运动下的保存条件是控制霍玛吐构造带油气水差异性分布的4大主要因素。油气水分布主控因素的研究不仅可以为探索霍玛吐构造带复杂油气分布规律提供借鉴,而且还可以对该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工作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8.
翟庆龙  吉双文 《录井技术》2002,13(1):54-57,65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次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出30潜山 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9.
埕北低凸起地史上经历了印支、燕山、喜山三次大的构造运动,构造部位不同,其潜山残存地层和上覆下第三系地层变化都较大。根据圈闭成因和形态将油气藏分为①披覆背斜油气藏、②滚动背斜油气藏、③断层油气藏、④潜山油气藏、⑤岩性油气藏、⑥岩性-构造油气藏、⑦地层超覆油气藏七种类型。不同层位不同构造部位的油气来源不同,不同烃源岩区油气运移通道也不一样,低凸超可分为南部及埕北大断层下降盘、北部斜坡、东部埕北30潜山三个油气聚集区。通过分析,指出埕北30潜山西边沟谷东营组下部应是今后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20.
辽河油田东部凹陷火成岩分布及油气成藏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河坳陷东部凹陷火成岩广泛发育,从中生界到上第三系馆陶组各层段中均有分布。综合研究表明,东部凹陷沙三段火成岩具有成藏优势,目前勘探发现的火成岩油气藏主要集中在沙三中亚段。对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的分布特征及成藏组合类型进行了总结,以期对下一步东部凹陷火成岩油气藏勘探起到实际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