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油气成藏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苏北盆地高邮凹陷近几年油气勘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重新认识凹陷的石油地质特征,总结油气分布特点和油气聚集规律,提供了较为丰富的信息。根据地层压力、泥岩孔隙度及地层水资料、油源对比和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包括高压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通过对该区压力封闭层的分布研究得知:压力封闭层对该区油气运移起明显的控制作用,不同的压力封闭模式控制不同的油气分布类型。该地区地层水的变化规律能有效地反映地层保存条件的差异,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2.
利用气相色谱法对高探1井分离气和分离油进行了油气组成分析。开展高探1井地面原油特性研究,并运用高温高压地层原油分析仪对高探1井地层流体高压物性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高探1井地层流体中C1—C5组分含量达71.41%,轻质烃含量较高,重质成分含量低,含蜡量中等、密度低、黏度低、凝固点中等,具有挥发性油的特征。地层原油在地层条件下为单相液态流体,地层异常高压,地饱压差大,地层能量充足,地层油体积收缩率较高,弹性能量较强。结合地层流体高压物性数据,利用储集层流体三元组成三角图、油气藏判别参数(φ_1)综合判断,初步认为高探1井的油藏类型为低饱和挥发性油藏。  相似文献   

3.
东营凹陷油气资源相态类型分布规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根据生烃模拟实验,结合相图特征,研究了东营凹陷烃源岩生排油气相态类型演化特点。结果表明:沙四段烃源岩在不同演化阶段,生、排油气相态类型不同,其相态类型包括稠油、常规油、挥发性油、凝析气和湿气—干气相态;沙三段烃源岩则全部处于生排常规油相阶段。对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的变化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二次运移过程中,油气相态类型变化主要包括油溶天然气出溶和原油稠化。油溶天然气出溶主要受地层温度、压力和油气流体组成控制,生物降解可加速油溶天然气出溶;原油稠化的主要地质作用为生物降解作用和水洗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已发现油气藏相态类型的统计,确定了东营凹陷不同相态类型油气资源的垂向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4.
苏北盆地金湖凹陷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金湖凹陷烃源岩及已发现的油藏原油物性的纵横向变化规律,总结出不同地质环境下的油气运移方式及油气聚集的规律。研究得出金湖凹陷地面原油物性变化能很好地反映油气运移的方向,运移系数可以反映油气侧向、垂向运移的程度,定量地得出主要运移方式。  相似文献   

5.
东营凹陷古近系原油物性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以原油物性资料和地质背景分析为基础,将东营凹陷的原油划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和轻质油4种类型。平面上,相同层系的原油性质呈规律性变化,从生油洼陷中心向边缘呈环带状逐渐变差;复杂断块区的原油性质变化复杂。分析认为,东营凹陷原油物性分布规律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油气运移、氧化作用、生物降解以及油源差异等对该区原油性质的环带状分布起主要作用;而油藏保存条件、重力分异作用和油田开发等则是导致东营凹陷局部地区物性变化复杂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确定地层原油粘度的经验方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辽河油区每年都有相当规模的新增储量和新建产能区块,需要进行储量评价和开发前期方案的编制,进行油藏工程计算和油藏研究。但辽河油区的断块油气田具有含油层系多、断块多、油品多和油藏类型复杂、规模小的特点,使得获取各油藏地层条件下的高压物性资料难度很大,有些单元往往缺少实测的地层条件下的高压物性资料。因而在确定地层原油粘度时没有足够的实测地层条件下高压物性资料,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依据原油粘度的影响因素,结合地层原油粘度与地面原油物性之间的联系,对辽河油区稀油、稠油两种油品54 个已开发单元的原油物性进行分析研究,建立了地层原油粘度与地面原油物性间的相关经验公式。新增储量单元只要获得易取的地面原油物性分析资料,就可利用本区( 油田) 公式很方便地求出地层原油粘度值。文章还对该方法的准确性进行了误差分析,指出了实际应用过程中以不同油田为单元建立相关经验公式效果会更好,相对误差基本在0.6% ~20% 。图1 表1 参4( 苏继红摘)  相似文献   

7.
堡古2区块Es1油藏为典型复杂断块挥发性油藏,经过多年水驱开发,目前油藏存在地层压力低,原油脱气,综合含水高,采出程度低等问题.为了探索该类油藏水驱后注氮气提高采收率可行性,系统开展注氮气室内实验研究.通过开展注氮气油藏流体高压物性分析和细管实验,论述了注氮气对挥发性油藏流体相态特征影响.随着氮气注入量增加,地层原油的...  相似文献   

8.
泌阳凹陷的断层在油气运移和聚集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际生产资料表明,泌阳凹陷内断层封闭形式已发现有油-油、油-水邻接等八种形式,封闭机理有断面封闭、对盘岩层封闭和孔隙流体压力封闭。断层活动对油气运移聚集的影响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同生正断层在活动期是流体的渗流通道;第二,断层活动改变了两盘地层的邻接状态。根据对凹陷内几个主要油田的断层研究分析,断层的封闭能力和特征主要与断层规模(断距大小)、两盘地层邻接状态、产状、埋藏深度、流体性质和断层活动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9.
根据原油物性资料和相关地质背景,将辽河西部凹陷雷家-高升地区原油划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和轻质油四种类型,研究区主要生成低熟油,质重较稠,随着埋藏深度的增加,原油物性有变好的趋势;平面上,相对密度由南向北具有由轻变重的趋势。复杂多变的原油性质受控因素复杂,内因主要为油源差异,包括母岩类型、烃源岩成熟度及其所形成的沉积环境等;外因主要是原油在油气聚集和后期保存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环境对它的次生改造,包括油气运移、断层的活动性、次生变化等。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王府凹陷油气水地化特征与油源对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王府凹陷岩,油常规地球化学分析、稳定碳同位素和生物标志化合物检测,地层水离子含量、无机物含量、有机组分含量测定,研究青山口组烃源岩的生烃潜能,生烃特征和演化规律,指出青一段泥岩是该凹陷的最有利烃源岩。油源对比结果证实,凹陷内的原油来源于上覆青一段生油岩,自凹陷中心向周边运移,距离不大并有一定方向选择性,原油与凹陷周边的天然气并非同源。地层水及原油特征表明,王府凹陷同三肇凹陷是两个独立的生油系统  相似文献   

11.
埕北断阶区油源条件及油气运聚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基础地质入手,利用有机地化资料与原油流体性质分布论述了油源方向,主要来自歧口、歧南两个富油凹陷,油气运移条件主要受断层、不整合面、渗透砂岩组成的油气运移立体疏导网络,为有利勘探提供了充足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2.
从断裂带附近流体性质出发,深入分析了东濮凹陷兰聊断裂带流体活动特征及其成藏过程。综合分析原油和天然气物性、地层水矿化度、天然气成因类型、稀有气体氦同位素等在平面上和垂向上的变化特征,充分说明了兰聊断裂带中的流体活动。分析认为,深邵石炭、二叠系煤系地层生成的煤型气沿着兰聊断裂及其次生断裂系幕式充注至沙三段和沙二下亚段储层中,在构造高部位形成聚集,并与从杜寨断层或构造翼部运移上来的下第三系油.型气发生混合形成混合气带,不同成因类型的天然气呈明显的“条带状”分布。  相似文献   

13.
依据原油物理性质资料,沾化凹陷原油可分为超重油、重质油、中质油和轻质油四种类型,但以中质油为主.该地区断层发育,纵向上原油性质变化规律不明显,呈现"忽高忽低"的特点.平面上,原油性质受构造的控制,以生油洼陷为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研究认为,原油物性与油气成藏及开发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运移方向上,随着运移距离的增加,原油物性不断变差.在相同的地质条件下,保存条件好,原油物性好,反之则差.油气开发过程中,原油物性总体上随开发时间的增长而变差,但由于开采方案的不同,变化趋势呈多样化.  相似文献   

14.
毛振强 《石化技术》2023,(12):144-147
储层内流体势是判定油气运移的重要依据。主要分析了东营凹陷内地层水的矿化度和水型的分布规律,指出其与油藏圈闭保存条件密切相关。异常高压是油气运移的重要动力,是流体势大小的重要指标,高势区的部位往往是油气源区,可以提供流体运移的动力,油气运移由高势点向低势点运移。通过对流体势低势区的分析,可以预测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东营凹陷由此形成油气藏围绕主要生烃中心呈“环带状”分布的格局。利用地层水化学变化规律和地层压力变化趋势可以判断油气运聚方向。  相似文献   

15.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相似文献   

16.
针对伊拉克中部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油源不清、油藏特征不明问题,以原油地化分析数据、三维地震解释、包裹体地化分析等作为研究对象,对其油源及运移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Ahdeb油田白垩系油藏烃类流体均形成于还原-强还原、相对闭塞海相有机质沉积,生物标志物特征对比表明,各油藏油源一致。结合伊拉克地区源岩地化特征对比分析,源岩应为上侏罗统Chia Gara组。运移以垂向为主,通道为受基底Najiad断裂控制形成的南西-北东向开启性走滑断裂,主要向断裂终点上白垩统Khasib组发生垂向运移,运移中遇横向发育高孔渗储层发生侧向运移,为次运移方向。Chia Gara源岩自白垩纪晚期开始排烃,整体可划分为2期运移:第一期发生于晚白垩世-新近纪,流体为低熟源岩排出的重质油,此时圈闭未形成,原油进入Khasib层后沿高孔渗地层向盆缘做大规模运移;第二期为新近纪后扎格罗斯造山运动使地层埋深迅速增加,源岩进入高成熟期排出的相对高成熟原油,随圈闭形成而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17.
对惠州凹陷HZ25-4-1井珠江组-文昌组砂岩储层进行了系统取样和生物标志物分析。利用烃类流体运移痕迹生物标志物分子示踪技术,结合生烃强度盆地模拟结果,初步判识惠州凹陷存在2类混源油,即文昌组中深湖相型原油与恩平组煤系型原油的混源和文昌组中深湖相型原油与浅湖相型原油的混源,证实了惠州凹陷文昌组浅湖相泥岩为有效烃源岩。这一认识对惠州凹陷成油体系的划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地层油高压物性参数主要受温度、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地层油自身的组成也对其有着重要影响,对南华201区块的地层进行了一系列高压物性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随着地层压力的不断增大,地层原油体积不断减少,在减小过程中,出现明显的拐点,该点即为地层饱和压力4.25 MPa;根据实验结果,地层原油的相对体积与地层压力呈现负相关;...  相似文献   

19.
根据辽河油区15个油田77个地面原油分析和高压物性分析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学原理,建立了计算地层原油粘度经验方程,由此可采用地面脱气原油粘度计算稀油在地层条件下的原油粘度,平均绝对误差为1.50mPa.s。该方程可为流体评价和油藏开发提供可靠的地层原油粘度资料。  相似文献   

20.
长春岭地区下限层储层物性差,原油粘度高且流动性差。针对该地区常规试油产量极低的问题,通过采用向地层注入混合热蒸汽对地层、流体加热,以降低原油粘度、增加储层弹性能量和流体流动性,达到了提高油产量和采收率的效果。经过理论研究和现场实践证明,对常规试油只见油花的下限层采用蒸汽吞吐热试油的方法能达到工业油流标准,对油田的增储上产起到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