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一直以来,技术的进步促进着传播效果理论和学说的不断发展。印刷术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发展都曾引起社会结构和传播效果的变迁。而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媒体凭借自身的优越性在短时间内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张,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媒介工具。麦克卢汉告诉我们"媒介即讯息",那互联网这个新媒介又给传统的大众传播理论带来了怎样的"讯息",引发了怎样的变化?"沉默的螺旋"这一经典的宏观效果理论在网络时代的发展自然也得到了学者们的关注。不同于许多学者对"沉默的螺旋"理论在网络时代下消解的悲观理念,文章将从"沉默的螺旋"核心理论和网络时代的自身特点方面出发进行探讨,并最终得出结论:互联网时代下"沉默的螺旋"将会弱化,但绝不会沉没。  相似文献   

2.
随着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兴起与发展,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的传播通路变得复杂多样.新媒体语境下,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愈发暴露出局限性.日常教学管理信息存在媒介渠道单一、个体受众接收方式多样、传播层级较多、噪音干扰频繁等问题,其信息传播方式与效果评估标准受到挑战.为确保教学管理信息有效传达,寻找适合新媒体环境的传播对策成为必需.  相似文献   

3.
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的新媒体的不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回顾媒介素养教育的历史,分析其现状,高校加强媒介素养教育,有助于应对新媒体的挑战、构建良好的媒介运行机制,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推动国民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  相似文献   

4.
形势政策的动态性使其与媒介传播形态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全媒体作为一种最新的传播形态,发展态势迅猛,高校形势政策教育不可避免地深受影响.分析了全媒体语境下信息传播的特点,探讨了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形势政策教育面临的挑战,提出全媒体语境下高校形势政策教育应从媒介素养培养、借助新媒体以及创新教学范式等方面进行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5.
技术的更新与变革始终是传播方式变革的基础动因,媒介对社会系统的介入以及与文化的相互交织使得媒介文化成为社会系统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媒介文化的演变已成为社会变迁的重要表征。从社会文化的总结框架中审视媒介文化研究的取向,文化研究的体系与方法始终贯穿其中;而在从技术变迁的视角下,新技术衍生出新的表达形式以及新语境下的意义延伸是对媒介文化内涵的重要拓展。技术演进在引发传播形态变革的同时,媒介文化的内容形式、结构特征和意义表达都随之发生变化。在新媒体技术全方位侵入社会系统的当下,媒介文化研究在遵循文化研究基本逻辑的同时也必须将技术演进带来的意义延伸纳入其中加以考量。  相似文献   

6.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通过互联网、无线通讯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传播的新媒体的出现深刻改变了社会环境,也给高校班主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高校班主任亟需从信息意识素养、信息知识素养、信息能力素养、信息道德素养等四方面来培养信息素养,以提升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班主任形象。  相似文献   

7.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体技术或者传播方式也有了不时地更新,这已经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而城市作为人类典型的聚居地,其媒体的发展也关系着人类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当下,网络媒介以席卷之势"横扫"城市,传统媒介只有树立"媒介融合"的观念,将媒介融合的趋势纳入自身发展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媒介融合中找到正确的发展道路,才能在新的技术环境下谋得新的发展。本文从媒介融合是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部分成功案例的得出城市不同媒介在媒介融合下可采取的不同策略。  相似文献   

8.
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是伴随着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而不断完善、壮大。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经济的飞速发展,各种传播技术也在不断出现,这些新媒体与传统的广播、电视、报纸等融合在一起,为当今时代提供最快捷、方便的信息获取渠道。在这种环境下,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能否适应媒介融合的大趋势,这给播音专业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课题。从媒介融合环境的特点入手,通过调查、分析,总结出适应媒介融合大环境的新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广播电视事业输送紧跟时代脚步的高素质人才。  相似文献   

9.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在新环境下的竞争压力与生存压力越来越大.在新环境下,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传播范围广、传播速度快、信息获取不受到限制,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因此,广播电视媒体想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有一席之地,必须提高自身的服务质量,并且做好相关的维护工作.本文就这一现象,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对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目前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并对做好广播电视技术维护工作提出几点意见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当前,以互联网和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发展迅速,人们在享受新媒体发展带来的便利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挑战.大学生作为新媒体的应用主体,如何提高分辨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如何提高自身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媒介素养,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此次研究通过对X市6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基础上得出提升大学生媒介素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南昌水专学报》2019,(5):56-59
媒介有着自己独有的内在价值主线,外在形式则有着自己的文化表象。同时媒介在构建社会文化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事实上是媒介文化重要的关注范畴。学界对媒介文化的研究方兴未艾,尤其在新媒体时代下的分析更是从多维度展开。事实上,网络和新媒体对媒介文化的"重新"建构,更应该回到媒介文化关注的问题转向及其内在心理逻辑,较为系统地梳理出在"技术"这一结构性的因素作用下,媒介文化与网络和新媒体结合后出现的拓展性、外显性元素,甚或面临的挑战性的问题。当然,在新媒体时代对于媒介文化的研究,更多的应关注技术导引的媒介文化研究的旨趣、脉络等自身逻辑,以及逻辑演进过程中提取出的"问题"衍变。  相似文献   

12.
在深入推进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进程中,党报党媒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为统领,在转型发展、融合发展中强化主导地位、扩大主流影响、发挥指导作用,写好"导"字文章.一要坚持党媒姓党;二要牢固树立"看齐"意识;三要坚持"传、帮、带",坚持"引导、指导、辅导",坚持"以我为主"的"融合"与"发展"理念.在深度融合中坚守主阵地当好主力军、拓展主渠道当好生力军、创新融和媒体管好新平台,通过深度融合,不断提升党报党媒传统媒体的传播力与引导力.  相似文献   

13.
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纸媒走上融合之路,全媒体应运而生.为研究全媒体背景下,纸媒记者如何转型,从媒体融合、全媒体形态、全能型记者转型路径等方面展开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打造全媒体是传统纸媒的共识,传统纸媒记者的采写方式已无法适应全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需求,转型期的纸媒记者亟需融入全媒体角色,熟练掌握写稿、拍照、摄像、编辑、配音等多种信息采访传播技能,能灵活运用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对同一信息进行差异化多层级开发,以满足不同传播载体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为了大幅提高处理器的处理能力,设计了一款5核结构的同构多核处理器并实现了H.264在多核处理器上的并行解码.该多核处理器采用1个CPU作为主控处理器,另外的4个CPU作为受控处理器被调用,5个CPU可以同时访问1块32 KWord的共享存储器,任意2个CPU之间可以通过邮箱、信号量、硬件锁实现点对点的通讯.其中,主控处...  相似文献   

15.
通过架设HelixServer服务器,可以在应用流媒体技术方面进一步地实现音频、视频信息在网络上的高速传播。  相似文献   

16.
在IEEE 802.11无线介质访问协议的分布式协调功能基础上,针对Ad hoc网络,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实时无线介质访问协议.该协议先将信息分成三类: 非周期实时信息、周期实时信息和非实时信息;运用要求发送/发送清除协议传送实时信息,采用不同的帧间隔区别不同的信息,使实时信息有更高的优先级,得到尽可能小的延迟.结果表明,改进实时无线介质访问协议使实时和非实时信息的延迟都减小,非周期实时信息的延迟下降了0.0001s.  相似文献   

17.
借助于时域信号流图提出一种重建有耗多层媒质的新方法。利用TE波、TM波的反射信息,所有媒质参数可逐层地通过解析公式反演出来。文中对某些问题进行了讨论,并给出重建实例。  相似文献   

18.
《南昌水专学报》2019,(2):61-65
新媒体的即时、开放等特质赋予其强大的情绪渲染和感召力,并成为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重要渠道。新媒体技术带来极大社会便利的同时也导致媒介形式复杂多样、信息内容良莠不齐等问题,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由此显现。通过对当下青年群体社会参与的媒介困境进行梳理,分析新媒体在促进青年群体社会参与中的应然和未然,并从传媒引导的角度提出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9.
碱在多孔介质中传输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碱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机理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数值解与实验值有良好的一致性;综合吸附作用使得碱运移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使得碱在多孔介质中段塞浓度下降,削弱了化学剂的驱油效率,影响其在多孔介质中的波及体积;综合扩散作用不仅使碱迅速的扩散到岩心中更大范围,扩大了波及体积,而且扩散作用使得碱的有效浓度降低,以及在岩心出口过早的排出,使得碱驱替的有效期变短,降低了驱油效率,为了保持段塞浓度,势必要增加段塞尺寸,这就要提高经济成本;段塞尺寸过小可能在岩心中完全形成无效驱替带,因此应该结合实际情况来考虑段塞尺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