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6,(1)
审计处理处罚的功能定位包括惩处违规行为和预防违规行为两种选择,惩处论强调公平,预防论强调效率,审计处理处罚的功能定位应该是惩处论和预防论的合并。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的作用路径包括特殊预防与一般预防,特殊预防是指审计处理处罚能防止违规者再次违规,一般预防是指通过审计处理处罚的威力来震慑有可能违规的人,从而预防违规的发生。审计处理处罚功能的作用机制是威慑效应及其发生机制。潜在违规者对审计处理处罚的判断是审计处理处罚与威慑效应之间的中介,这种判断包括对审计处理处罚确定性、审计处理处罚严厉性和审计处理处罚及时性的判断。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6,(2)
行为审计处理处罚对象选择有单罚制和双罚制。凡是谋取单位利益的违规行为,采用双罚制;凡是谋取个人利益的违规行为,采用单罚制。双罚制的理论基础是违规行为是单位成员的个人行为与单位行为发生了竞合,根据违规责任自负原则,必须对违规个人和违规单位同时进行处理处罚。由于双罚制能更好地实现审计处理处罚的惩处功能和预防功能,所以,双罚制效果好于单罚制。无论是单罚制还是双罚制,要真正发挥作用,审计客体必须是理性人,同时,审计处理处罚模式的力度必须适宜。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6,(5)
审计处理处罚程序公正及其后果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审计处理处罚程序公正的实现路径和审计处理处罚程序公正的后果。审计处理处罚程序公正的实现路径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审计机构内部分权制衡来实现;二是通过审计处理处罚听证来实现。审计处理处罚程序公正的后果包括客观价值和主观价值,前者是处理处罚程序公正的实际效果,后者是被审计单位及其他单位的感受。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9,(5)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企业审计内容的理论框架。企业审计内容通常分为审计对象、审计主题、审计业务类型、审计标的和审计载体五个层级。企业审计对象是企业类经管责任,包括出资人经管责任、行业规制经管责任、国有资本营运经管责任、企业营运经管责任、内部单位经管责任,这些经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业务责任和财务责任都可以分解为信息、行为和制度三个维度的审计主题;单个审计主题可以形成单项性审计业务,多个审计主题可以组合形成综合性审计业务。在审计实施中,各个审计主题还需要分解为审计标的,并确定各类审计标的的审计载体。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5,(1)
国家审计都源于公共委托代理关系,然而,不同国家甚至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的国家审计主题呈现差异化。文章按公共委托代理关系、治理模式、机会主义类型到审计主题这个逻辑,分析国家审计主题差异的原因。应对机会主义的治理机制构造区分为内部-经常性治理模式和外部-非经常性治理模式两种类型,在内部-经常性治理模式下,委托人关注的重点是代理人的信息机会主义,信息成为这种治理模式下的主要审计主题;在外部-非经常性治理模式下,委托人关注的重点是代理人的行为机会主义,行为成为这种治理模式下的主要审计主题。中美两国政府审计的审计主题差异符合这个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5,(19)
不同单位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同,但是,可以有一个通用的概念框架。审计对象、审计业务类型、审计主题构成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通用概念框架。国有资源经管责任分为单位经管责任和个人经管责任。根据领导干部在特定责任方面的介入或努力程度,单位经管责任区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形成领导干部的个人经管责任,这是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根据关注的经管责任要素不同,经济责任审计业务有单一经济责任审计、多项经济责任审计、综合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题是经济责任的实施框架,包括具体行为、制度、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四种类型,不同的经管责任要素的审计主题不同。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9)
将企业审计基本理论贯通到企业合规审计,分析企业合规审计的各基础性问题,提出一个基于经典审计理论的企业合规审计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合规审计本质、企业合规审计需求、企业合规审计主体、企业合规审计客体、企业合规审计内容、企业合规审计目标、企业合规审计取证模式及其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企业合规审计结果及其应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5,(22)
审计取证模式是获取审计证据的思路,关于审计取证模式有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审计取证模式的种类,二是审计取证模式的影响因素。审计取证模式有四种:命题论证模式、专业测量模式、数据流程模式、数据分析模式。不同审计取证模式各有其适用范围,同时也有一定的交叉适用。审计载体是影响审计取证模式的基础性因素,在此基础上,审计效率、审计风险、审计意见类型影响审计取证模式。审计主题会影响审计载体,进而影响审计取证方式。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5,(17)
政府审计客体区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前者指通过法律法规明文规定其审计周期或时点的审计客体,后者指审计周期或时点并不固定的审计客体。将政府审计客体划分为上述两类客体的逻辑顺序如下:首先,根据重要性、相关治理状况、成本效益原则等确定审计需求;其次,考虑审计供给能力,确定有效审计需求;最后,根据有效审计需求强烈程度,将审计客体划分为法定审计和选择性审计。特定审计客体成为法定审计后,审计效果会更加显现。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4)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一个能包容各类审计主体的企业审计客体理论框架。企业是基于以两权分离为实质的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而建构的组织,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或企业类经管责任承担者,都是审计客体。在我国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共有六类审计客体: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及其领导人、行业规制部门及其领导人、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及其领导人、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非国有企业及其领导人、企业内部单位及其领导人。  相似文献   

11.
《Planning》2015,(20)
政府审计价值、审计客观公正性、审计独立性、审计体制、审计权能配置是密切相关的政府审计制度因素,文章探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如下结论:审计客观公正性是政府审计价值的基础,审计独立性是决定审计客观公正的基础因素,政府审计体制是审计独立性的基础,政府审计权能定位影响审计体制,不同审计体制下,政府审计基本权能配置不同。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9,(3)
以经典审计理论为基础,提出企业审计主体的理论框架。资源类委托代理关系中,选择审计主体是委托人的权利。委托人通常会基于独立性、审计质量和审计成本的综合考虑,做出自行建立审计机构或从市场上购买审计服务的决策。不同的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审计主体不同。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和行业规制部门的外部审计主体通常是政府审计机关。如果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能基本涵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需求,则政府审计机关应该成为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主体;如果政府审计机关的审计业务基本不能涵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对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的审计需求,则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要自行设立审计机构。国有企业外部审计主体主要是国有资本投资营运机构自行设立的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对国有企业审计要采取间接审计加重点延伸的办法;非国有企业外部审计主体通常是民间审计机构,政府审计机关不能对非国有企业进行审计;企业内部单位的审计主体通常是企业总部自行建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各种情形下,符合成本效益原则时,都可能出现审计业务外包。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9,(10)
将企业审计基本理论贯通到企业制度审计,分析企业制度审计的基础性问题,提出一个基于经典审计理论的企业制度审计理论框架,主要内容包括:企业制度审计本质、企业制度审计需求、企业制度审计主体、企业制度审计客体、企业制度审计内容、企业制度审计目标、企业制度审计取证模式及其与审计意见类型的关系、企业制度审计结果与应用。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9,(11)
企业审计环境是不属于企业审计但影响企业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因素,企业审计与审计环境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不同的审计环境对企业审计本质、企业审计需求、企业审计主体、企业审计客体、企业审计内容、企业审计目标、企业审计方法、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这些基本要素都有影响;企业审计对审计环境的影响是通过企业审计结果应用而产生的,企业报表审计、企业绩效审计、企业合规审计、企业制度审计有不同的审计结果,这些审计结果通过不同的路径对审计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16)
政府审计客体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审计谁",广义政府作为独立或主要的资源提供者时,这种资源相关的委托代理关系就是政府审计服务的范围,这种委托代理关系中的代理人就是政府审计客体。国有资源管理部门、行业规制部门都是国有资源委托代理关系的代理人,要作为政府审计客体;生产单位作为代理人虽然已经有多个政府部门在分工监管,但是,还要作为政府审计客体,其原因是阻止政府规制失效,政府审计一方面能增加规制效率,另一方面,在阻止规制俘获中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Planning》2015,(5)
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表明审计的实际表现未能满足社会的期望。文章以审计主题为基础,从审计目标和审计意见两个视角来探讨审计期望差距的原因,建立一个解释审计期望差距的通用理论框架。从审计目标角度来看,审计期望差距产生的主要机理是对于不同的审计主题期望了准则未界定的审计内容和审计目标;从审计意见角度来看,有三个维度与审计期望差距相关:审计意见的保证程度、审计意见表达方式和审计结果是否公开。审计期望差距的弥合有赖于审计技术进步和沟通。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6)
基于经典审计理论,提出一个企业审计目标的理论框架。企业类资源委托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都希望通过审计来抑制代理人的代理问题及次优问题,以促使代理人更好地履行其企业类经管责任,这是企业审计终极目标;审计机构则希望发现代理人的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这是企业审计直接目标。不同委托代理关系中,代理问题和次优问题的具体情形不同。审计直接目标需要审计主题来承载,信息主题承载真实性目标和效益性目标,行为主题承载合规性目标和合理性目标,制度主题承载健全性目标。在审计实施中,各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还要再分解为审计具体目标,与之相对应,将基于各审计主题的审计目标称为审计总目标。审计直接目标通过揭示路径、抵御路径和威慑路径实现审计终极目标。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4,(25)
宏观审计建议是针对宏观管理中存在的体制或机制性问题提出的建议,它是建设性国家审计的重要要素。文章旨在建立有效的宏观审计建议实施机制的理论架构。宏观审计建议相关主体有审计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审计对象,在有效的宏观审计建议实施机制中,政府主管部门是主角,政府是督导者,审计机关是建议的生产者,审计对象是配合者。宏观审计建议实施机制包括生产机制、质量机制、沟通机制、督导机制和跟踪机制,有效的宏观审计建议实施机制要求审计机关、政府、主管部门、审计对象在各个机制中分工协作,如果责任不清或有些主体不履行责任,则审计建议实施机制缺乏效率。  相似文献   

19.
《Planning》2019,(11)
会计师事务所作为知识密集型组织,高效的知识共享系统是提升其竞争优势的关键。为了系统剖析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人员知识共享行为的内在机理和驱动因素,文章融合计划行为理论(TPB)和社会交换理论(SET),构建了涵盖"态度前置因素→态度、主观规范、认知行为控制→知识共享意图→知识共享行为"的集成性理论分析框架。根据会计师事务所155份有效调查问卷进行结构方程建模,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知识共享态度、主观规范和认知行为控制均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意图,知识共享意图和认知行为控制正向影响知识共享行为,声誉、信任和互惠均正向影响知识共享态度,并进一步会影响知识共享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