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选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十二烷基磺酸钠(SDS)3种表面活性剂,研究了这3类不同表面活性剂和不同添加量对Fe3O4纳米颗粒的形貌调控作用,利用透射电镜(TEM)对样品进行表征分析,并给出了机理解释。结果表明:1)3种不同的表面活性剂的加入都获得球形或近球形的纳米颗粒。根据TEM及沉积时间的综合分析,3种活性剂的平均粒径比较:SDS相似文献   

2.
纳米材料的形貌可以影响其电化学性能,设计形貌和尺寸可控、导电性良好的金属氧化物纳米结构是将其应用于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等储能器件的一个挑战.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不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添加量的NiMn2O4电极材料,研究了表面活性剂PVP的添加量(0、0.2、0.4、0.8 g)对NiMn2O4微观形貌及电容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陶瓷》2018,(12)
笔者通过水热法制备微纳米氧化铜,采用XRD、SEM、TEM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氧化铜纯度较高,不同途径制备出的氧化铜产物具有不相同的形貌。笔者对各种形貌氧化铜微粒产生机理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可能的反应机理和晶体生长机理。以CuSO_4·5H_2O、尿素为主要原料,另加PVP、H2O2辅助反应,通过温和的水热法合成了棱柱状的Cu_2(OH)_2CO_3,通过煅烧制得棱柱状CuO。以Cu(Ac)_2·H2O、水为主要原料、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法制备出了棒状氧化铜纳米结构。以Cu(NO_3)_2·3H_2O为主要原料、PVP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溶剂热法制备了花状氧化铜微纳米结构。以Cu(NO_3)_2·3H_2O、水为主要原料、SDBS作为表面活性剂,通过水热法制备了自组装的氧化铜球形结构。  相似文献   

4.
以实验室合成的三氧化钼纳米带为前躯体,采用传统的溶剂热制备法,制备纳米二硫化钼(MoS2)材料,并通过向反应溶剂中添加不同种类的修饰剂进行优化.分别以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修饰剂在合成过程中对纳米MoS...  相似文献   

5.
在表面活性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存在的体系中,通过NaBH4还原前驱体Fe(acac)3和H2PtCl6·6H2O,制备出了单分散的尺寸在3.0 nm左右的FePt纳米颗粒。XRD和TEM表征结果显示,表面活性剂PVP的用量影响FePt纳米颗粒相变,但对颗粒的尺寸无明显作用。由此推测,PVP对FePt纳米颗粒的相变起"催化"作用,适量的PVP诱导纳米颗粒的相变,可以通过改变表面活性剂的用量来调节FePt纳米颗粒的磁性能,当表面活性剂PVP单体与FePt前驱体的摩尔比(PVP/FePt)为7时,制得的FePt纳米颗粒经过500℃保温30 min热处理后,矫顽力高达5.2 kOe。  相似文献   

6.
以金属氯化物(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锡)为金属源,二氧化硒为前驱体,乙二醇为溶剂,在不同表面活性剂(PVP、聚氧乙烯月桂醚、聚乙二醇1 000、聚山梨酯80)和不同工艺(制备时间和制备温度)的条件下,采用溶剂热法一步合成六角片状的CZTSe纳米晶体颗粒,并采用X射线衍射仪、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与SEM等手段对CZTSe纳米颗粒的物相、性能、形貌进行表征。实验结果表明,通过加入表面活性剂PVP并控制温度(200 ℃)和合成时间(30 h)可以取得禁带宽度约为1.5 eV、分布均匀、结构为六方片的晶粒,其与太阳能电池所需的最佳禁带宽度相近,有望在新一代太阳能电池中得到应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7.
徐舸  王晓磊  刘公召 《硅酸盐通报》2014,33(5):1069-1075
本文采用强碱性的溶剂热法,通过调控反应温度、时间、反应物投料比、特别是添加剂等影响因素,可控合成了两种不同形貌的一维ZnO纳米材料.利用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不同影响因素对ZnO产物形貌的影响.着重分析了添加剂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纳米ZnO或其生长基元的络合作用,及其对纳米ZnO形貌的控制作用,并总结出强碱性溶剂热合成中反应温度、体系压强和pH值对ZnO产物形貌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8.
李进  张星星  刘丰 《广州化工》2020,48(4):45-46,99
钼酸银因优异的抗菌性能,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通过在不同极性的溶剂(H_2O和C_2H_5OH)中用简单的沉淀法室温制备钼酸银材料,并对其杀灭大肠杆菌的性能进行研究。通过X射线衍射对制备的钼酸银的晶型结构进行表征,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来观察其形貌和大小,比较去离子水和乙醇对产物形貌的影响。另外,抗菌实验结果表明立方形貌的钼酸银抗菌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9.
采用毛细显微摄像技术对反应结晶法制备多形貌萘普生药物的晶体生长进行了直观、实时的观察和研究. 实验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药物浓度及反应温度对生成的萘普生结晶颗粒形貌和尺寸的影响,并对颗粒的生长机理进行了讨论. 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Tween-80, PVP, Karomic-90或CMC的作用下,可分别得到针状、球状、蝴蝶状及棒状萘普生晶体,药物浓度、表面活性剂浓度及反应温度对萘普生晶体的尺寸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以H_2WO_4和Bi(NO_3)_3·5H_2O为原料,用溶剂热法(无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和添加不同表面活性剂(SDS,CTAB,PVP,PEG2000)制得了不同形貌的Bi_2WO_6粉体,利用XRD、SEM对产品进行表征。研究了Bi_2WO_6催化降解有机染料Rh B及其相关机理。考察了,溶剂(无水乙醇、乙二醇、丙三醇)、表面活性剂(SDS,CTAB,PVP,PEG2000)等因素对罗丹明B降解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表面活性剂PVP所制备的Bi_2WO_6粉体为中空花球状结构,其禁带宽度为2.51 e V,在150 W金卤灯辐照下2 h罗丹明B降解率达到92%。  相似文献   

11.
李栋  宁宇 《化学工程师》2007,21(12):52-53
本文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为络合剂与醋酸锌[Zn(CH3COO)2],钛酸四正丁酯(Ti(C4H9O)4反应制得前驱体溶液,利用静电纺丝法制得PVP/TiO2/Zn(CH3COO)2复合纤维,分别在不同温度下煅烧后得到ZnO-TiO2微/纳米纤维,并对所制得的微/纳米纤维的结晶度、纯度和表面形貌,分别采用差热-热重分析(TG-DTA)、扫描电镜(SEM)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等分析测试手段进行了表征。  相似文献   

12.
纳米银材料具有独特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效应,而且其性能可以由形貌、组分和微观尺寸来调控。为了探究多元醇法反应参数对纳米银光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与AgNO_3的摩尔比、反应温度以及还原剂来制备不同形貌和尺寸的纳米银。结果表明,反应温度较低或还原剂的还原性较弱时,有助于获得形貌可控的类球形纳米银颗粒,对应的吸收峰较窄。在PVP/AgNO_3摩尔比为3︰1,反应温度150℃,乙二醇为还原剂和溶剂时,纳米银的吸收范围可拓展到近红外区,在太阳能光热转换、光热治疗等领域有着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杜庆波 《硅酸盐通报》2016,35(9):2922-2924
采用水热法,以三氯化铁为铁源,以聚乙烯吡咯酮( PVP)和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为表面活性剂,合成了α-Fe2 O3纳米棒和纳米立方体,并用X-射线衍射仪( XRD)、扫描电子显微镜( SEM)和磁学测量系统( SQUID-VS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以PVP为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α-Fe2 O3纳米材料为平均直径约为70 nm,长度约300 nm纳米棒,以CTAB为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α-Fe2 O3纳米材料为边长700 nm的准立方体,而不加表面活性剂所制备的样品的为无形貌的氧化铁纳米材料;其室温磁化强度和矫顽力分别为Mr 0.07 emu/g, Hc 2300 Oe;Mr 0.2 emu/g, Hc 3600 Oe;Mr 0.15 emu/g, Hc 3100 Oe。结论:表面活性剂对样品的形貌和磁性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用激光辐射预先经聚乙烯吡咯烷酮(PVP)–AgNO_3胶体溶液处理的涤纶织物,在涤纶织物表面制备出银纳米粒子,再以银纳米粒子为活化点成功地催化织物进行化学镀铜。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对涤纶织物表面上银粒子的形态、结构和粒径分布进行了表征,探讨了PVP在激光诱导银粒子沉积过程中的保护作用。激光辐射能有效地将涤纶织物表面的Ag~+还原成金属Ag纳米粒子。在激光辐射过程中,PVP能保护银粒子并起到辅助还原作用。适宜的PVP与AgNO_3的质量比为2∶1。在银粒子的催化作用下,涤纶织物表面能够顺利进行化学镀铜而得到均匀分布的铜沉积层。  相似文献   

15.
采用不同的表面活性剂三乙醇胺、十二烷基硫酸钠(SDS)、聚乙烯吡咯烷酮(PVP)对纳米二氧化钛进行表面改性处理。对不同表面活性剂处理的纳米二氧化钛采用沉降法来表征纳米粉体在水中的分散性,目的是日后用来制备更均匀的复合薄膜。研究结果表明:三乙醇胺与其他两种表面活性剂混合使用较单种表面活性剂处理后的纳米二氧化钛其分散效果会更好。分散纳米二氧化钛效果最佳的表面活性剂为三乙醇胺与十二烷基硫酸钠的混合物(质量比为2∶1),表面活性剂总用量为30%(质量分数),采用搅拌和超声时间都为15 min,纳米二氧化钛的初始沉降时间为2.5 h,完全沉降时间大于120 h。  相似文献   

16.
以表面活性剂磷酸酯为模板剂制备了具有层状结构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该层状结构呈规则的周期性排列,层间距约为3.5 nm.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广角X射线衍射、小角X射线衍射和Fourier变换红外光谱对材料的相组成、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了液相体系中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及反应温度对n-HA结构和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和表面活性剂的浓度会显著影响材料的结构,最佳合成条件下可以形成相对均一的层状长条形n-HA.  相似文献   

17.
白云石制备的纳米氢氧化镁的性能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白云石碳化法制备纳米级氢氧化镁的工艺条件,研究了沉淀剂、反应温度对纳米级氢氧化镁形貌的影响,以及表面活性剂对纳米级氢氧化镁分散性的改善,并对反应机理进行了阐述.结果表明:以氨水为沉淀剂所得的纳米氢氧化镁近似六边形的薄片状,平均粒径为16nm,其结构稳定性优于以氢氧化钠为沉淀剂的产品.当反应温度为30℃时,Mg(OH)_2形成细小晶核,薄片的厚度为5~7nm,晶粒粒径为10~15nm;反应温度为50℃时,晶核开始生长为大晶粒,但排列无规则;反应温度为70℃时,Mg(OH)_2薄片的厚度增至10nm左右,晶粒粒径为10~20nm,具有规则排列的完整晶粒:反应温度为80℃时,Mg(OH)_2晶粒具有不规则排列.加入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或十二烷基硫酸钠可以提高纳米粒子的分散性.当表面活性剂聚乙二醇用量为氢氧化镁的3.0%(以质量计,下同)时,纳米氢氧化镁的分散性最好,片层的厚度约为10 nm,平均粒径为20 nm.当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用量为氢氧化镁的4.0%时,纳米氢氧化镁具有较好的分散效果,平均粒径为20nm.  相似文献   

18.
以CuSO_4和Na_2CO_3为原料制备碱式碳酸铜,采用XRD、FT-IR、SEM及TG-DSC测试样品,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碱式碳酸铜的结构、形貌及热力学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当n(CuSO_4)∶n(Na_2CO_3)=1∶1.2、反应温度为75℃时,均可制备纯相碱式碳酸铜,但添加表面活性剂可提高产物的生成速度;无表面活性剂制备的样品形貌为薄片晶体反向成束生长为近似球形的花束状,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样品形貌均为球形;表面活性剂对碱式碳酸铜的热分解温度具有明显影响:聚乙烯醇使样品分解温度降低35℃,PEG4000却使样品的分解温度升高了20℃。  相似文献   

19.
赖文忠  林幼卿  肖旺钏 《应用化工》2012,41(2):266-268,285
以PVP为表面活性剂和保护剂,甲酸铵为还原剂,在室温条件下液相还原硝酸银制备纳米银。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对产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调控PVP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在室温条件下可制备不同形貌、不同分散性的纳米银。  相似文献   

20.
利用加压碳化体系制备粒径均一、高分散性纳米碳酸钙材料。考察氢氧化钙浓度、表面活性剂添加量、反应温度、CO2压力对制备纳米CaCO3粒子尺寸和分散程度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位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制备的纳米碳酸钙粒子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最优加压碳化反应条件是Ca(OH)2质量浓度为2%、表面活性剂添加量为3%(占碳酸钙理论产量的百分比)、反应温度为40℃、CO2压力为6 MPa,所得立方形碳酸钙平均粒径为117 nm,晶型为方解石型碳酸钙。碳化反应加入表面活性剂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使CaCO3表面形成的正电荷增大至+37.7 mV并高于标准值30 mV,表明制备的CaCO3产品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且稳定。通过FT-IR和Zeta电位对CTAB改性前后CaCO3纳米粒子进行表征,探讨了CTAB对合成纳米CaCO3分散性的影响机理,为纳米碳酸钙制备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