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快多沙粗沙区淤地坝建设实现黄河下游河床不抬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宝明 《中国水利》2003,(17):75-77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黄河中游7.86万km^2多沙粗沙区是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是造成黄河下游河床逐年抬高。形成世界罕见的“地上悬河”,威胁两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主要原因。为了根治黄河下游水害,必须加快这一地区水土流失治理,采取水土保持效益最为显著的淤地坝工程措施,减少入黄泥沙。实现新时期黄河治理开发“河床不抬高”的战略目标,促进黄河下游两岸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黄土高原特别是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非常严重,为了适应西部大开发,可持续发展和黄河治理开发的需要,选择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开展水土保持,以带动区域和流域内的水土流失治理意义重大,未来五年,按照确定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发展思路,要突出多沙粗沙区,抓好重点支流示范项目,“两川两河,十大孔兑”生态建设项目以及沟道坝系工程,沙棘资源建设等,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管理,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加强科研与推广,不断深化改革,使水土保持工作取得新的成绩,确保完成黄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6.25万km2的建设任务,努力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促进脱贫致富,治理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  相似文献   

4.
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的认识与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多年来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成绩显著。黄河中游水土流失治理应按照“多拦沙、少拦水、兼顾淤地”的原则,继续开展“封山植树、退耕还林”,重点先治理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对黄河多沙粗沙区治理提出的建议是:①先彻底治理一个完整的流域示范区;②在黄河的一级或二级支流上修建大型拦沙坝;③大力开展群众性的坡面治理;④拓宽水土保持投资渠道;⑤强化河道管理,实施依法治河;⑥加强内蒙古“十大孔兑”的治理等。  相似文献   

5.
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与减沙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民黄河》2013,(10):124-126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和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之一。通过分析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的环境条件,揭示了该地区水土流失状况、治理成效和存在的问题,论述了多沙粗沙区综合治理规划:近期(2020年以前)实施综合治理面积3.92万km2,建设淤地坝1.53万座,其中骨干坝0.42万座。分析了其减沙作用:采用多沙粗沙区1956—2000年实测多年平均输沙模数1.02万t/km2分析计算,到2020年拦沙工程年平均拦沙能力新增1.56亿t,在该地区建设大中型拦沙坝、开展综合治理措施是减少黄河泥沙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与中游多沙、粗沙区的来沙关系非常密切,其中粒径在于0.05mm的粗泥沙是淤积下河道的主要成分。通过重点分析不同年代粗沙区来沙量、粗泥沙模数的变化及水利水保措施对减少粗泥沙的作用,说明黄河中游兴建的水利、水土保持工程对控制水土流失、减少入黄泥沙特别是粗颗粒泥沙发挥了很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黄河中游侵蚀模数在5000t/km~2·a以上的水土流失严重地区,特别是多沙粗沙来源区的治理问题,国家计委和原水电部从1986年开始,把水土保持治沟骨干工程列为专项,进行试点建设。经过两年多来的建设实践,积累了不少经验,也遇到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8.
基本思路是借鉴黄河已开展的水权转让理念,在政府引导下,由工业企业投资黄河流域多沙粗沙来源区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达到减少入黄泥沙的目标,从而置换出部分水量给工业企业。从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治理是黄河治理的根本措施、水资源已成为能源基地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支流入黄水沙量已呈急剧减少趋势、粗沙集中来源区坝系建设为水沙综合利用奠定基础等四方面,提出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的必要性,对水土保持水沙置换模式和置换对象、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如可置换水量、水土保持水沙置换期限、水土保持水沙置换费用和水土保持水沙置换监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周存旭 《人民黄河》1996,18(2):28-30
在分析了河南省黄河流域多沙粗沙区的水土流失现状、危害之后,着重分析了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指出当前人不合理活动是造成水土流失发生和发生的主要原因。根据自然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和当地近年来水土保持流域治理的经验,提出了土石山区和黄土丘陵区两种类型区的防治地策和治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1992年8月黄河中下游仅发生了常遇洪水,但由于多沙、粗沙区水沙遭遇恶劣,加之三门峡水库运行不尽合理以及泾、洛河流域水土保持较差等原因,致使秦、豫两省部分地区遭受较大的洪水灾害。采取适当措施如改进三门峡水库的运行方式并实行黄河中游大型水库联合调度和生物措施如加强皇甫川、北洛河等多沙、粗沙区的水土保持相结合的对策,是防治黄河中下游洪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1.
基于WebGIS的粗泥沙集中来源区电子地图系统建设,以粗泥沙集中来源区作为研究区域,以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水土保持工作流程(包括规划设计、计划管理、综合治理、预防监督和淤地坝管理等)为主线,依托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网络、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数据库,建立覆盖黄河流域、黄土高原区、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向不同水土保持管理层的水土保持监测与管理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12.
黄土高原近70a水土流失治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基本资料、黄土高原各省(区)统计年鉴及黄河水沙变化研究、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措施调查与效益评价、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国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等成果数据,回顾了人民治黄70 a来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的历程,从水土保持规划演变、治理措施配置发展和治理效果变化三个方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特征进行了分析。根据不同时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重心与方式,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分为试验示范、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重点整治、依法防治、工程推动、生态修复与水土保持工程相结合等7个阶段;新中国成立以来对黄土高原地区水土保持工作开展了多次规划,不同时期水土保持规划的指导思想、规划方法、规划目标等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水土流失治理从分散的单项治理发展为以小流域为单位的综合治理,水土保持措施配置与布设逐渐向资源合理利用、开发与治理并重转变,形成农业、工程和林草措施组合的系统工程;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措施发挥了显著的保土(减沙)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针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对今后的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3.
皇甫川流域位于黄河中游黄土丘陵沟壑区,是黄河的一条多沙粗沙支流。1983年被列入全国八片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之一。经过10年的连续综合治理,初步摸索出了适合当地特点的治理模式,积累了丰富的治理经验,发  相似文献   

14.
凝练了近期黄河水利科技的主要进展:①防洪减灾方面,主要包括基于卫星的黄河流域水监测和河流预报系统、游荡型河道整治理论与技术、水下根石探测技术、移动式不抢险潜坝技术、堤防安全与病害防治技术、宁蒙河段冰凌观测技术等;②水沙调控方面,主要包括调水调沙理论与实践、小浪底水库拦沙后期运行方式、水沙调控体系联合调控技术等;③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方面,主要包括黄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调度、水权转换理论与实践等;④水资源保护方面,主要包括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目标及生态需水、高含沙环境下水污染物迁移转化过程及预报技术等;⑤水土保持方面,主要包括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域界定及产输规律、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评价预测模拟技术、水保措施作用机理及其优化配置等。同时,在黄河健康生命指标体系、数学模拟系统建设、实体模型理论与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剖析了未来一个时期黄河治理开发、保护与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提出了黄河健康生命维持和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协调发展的科技需求,主要包括:①黄河水沙情势变化过程及趋势预测;②流域水沙调控理论与技术;③支撑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技术;④黄河泥沙处理与资源利用技术;⑤黄河下游河道改造与滩区治理;⑥黄土高原治理关键技术;⑦古贤水利枢纽和南水北调西线重大技术;⑧河流自然过程-生态环境过程-经济社会过程耦合的黄河数学模拟系统建设等工作。  相似文献   

15.
正砒砂岩素有"地球癌症"之称,分布在晋陕蒙接壤区的砒砂岩区总面积3.2万km2,是黄河多沙粗沙的来源地之一,年输入黄河泥沙3.5亿t,水土流失成为制约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如何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利部提出"以开发沙棘资源建设作为加速黄土高原治理的突破口"的战略思路,并于1998年正式启动晋陕蒙砒砂岩区沙棘生态工程,拉开了治理砒砂岩区水土  相似文献   

16.
黄河内蒙古阿拉善盟段阻沙入河生态修复工程通过草方格沙障、防风固沙林、砌石护坡、节水灌溉工程等治理措施,阻止了泥沙进入黄河,增强了沿岸水土保持能力,改善了河流水土流失现状,防止了土地快速沙化。文章分析了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内容及防治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17.
我国流域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研究动态评述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流域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的研究对流域水土保持规划、国土利用和水土流失的治理十分重要。我国流域土壤侵蚀经验统计模型有:皇甫川流域、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陕北地区、三峡库区、长江中上游小流域模型等。通过对土壤侵蚀模型的研究,可建立一套土壤侵蚀动力学体系和适合我国国情的预报模型。  相似文献   

18.
根据最新资料,对黄河中游陕北地区8条支流坝库控制面积占比、坝库单位面积库容等坝库参数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效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同时研究了陕北地区各支流水土流失治理度与水利水土保持措施年均减沙效益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陕北地区年均减沙效益主要由坝库工程产生.年均减沙效益提高10%,坝库单位面积库容需要提高5万m3/km^2.要使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年均减沙效益达到20%以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在6万m^3/km^2以上.②在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要实现40%左右的年均减沙效益,坝库单位面积库容应达到16万m3/km2以上.③陕北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度与年均减沙效益呈正相关关系.二者关系可以明显分为两个区,其单位治理度的年均减沙效益基本相等.当第二区的治理度小于16%时,基本没有年均减沙效益.“川两河”要想取得10%以上的年均减沙效益,治理度至少应在30%以上.  相似文献   

19.
在阐述鄂尔多斯高原多沙粗沙区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运用几条流域坝系建设的典型调查资料,分析和论证了沟道坝系建设在水土流失治理中的不可替代性和速效性,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泥沙治理是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的关键,在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的推动下,黄河泥沙的资源属性日益凸显,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成为研究热点。通过对现有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相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黄河泥沙物化特性、泥沙对黄河生态安全的影响以及泥沙资源利用途径。结果表明:黄河泥沙主要源自中游多沙粗沙区,不同河段的泥沙物化特性略有不同;碱激发改性是泥沙资源利用的主要技术手段,改性剂类型对泥沙改性材料强度等性能影响较大。结合黄河泥沙治理与资源利用研究进展,提出建立黄河泥沙治理的统一标准、将黄河泥沙与多种废弃材料或工业副产品相结合进行资源利用等建议,以提高黄河泥沙整体利用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