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传感器世界》2007,13(11):41-41
在即将开始的第24次南极科考中,“冰雪面移动机器人”和“低空飞行机器人”将作为两名特殊队员,加入这次探险,主要任务是测量南极冰盖边缘运动,探知全球气候变暖对南极冰盖的影响等。据悉,这是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活动中,首次运用智能机器人技术,将对极地机器人今后的研制起示范作用。该机器人是由中国极地研究中心联手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研制。  相似文献   

2.
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担的我国极地科学考察低空飞行机器人系统研制取得突破,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在我国26次南极科考中获得应用。  相似文献   

3.
《传感器世界》2012,(2):34-35
2012年2月9日,经过近两个月的试验,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顺利通过在南极的“身体素质”测验,并在内陆冰盖地区完成了30km的自主行走。这是中国机器人首次在南极冰盖实现自主行走。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自主研发的长航程极地漫游机器人顺利通过在南极的“身体素质”测验,并在内陆冰盖地区完成了30km的自主行走。  相似文献   

5.
《传感器世界》2022,(11):36-37
<正>2022年10月31日,中国第39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从上海起锚,出征南极开展科考工作。在本次南极科学考察任务中,山东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王磊及其团队研发的两艘智能无人船“嵙海一号”和“嵙海二号”将随“雪龙”号出征南极,参加为期6个月的极地科考。山科大海洋学院院长周兴华介绍,  相似文献   

6.
我国首次在南极开展科考初器人实验;西安交大在亚广联机器人大赛中夺冠;我国自主研发的水陆两用焊接机器人亮相;国内首例运用全机器人系统做不开胸心脏手术获得成功;日本科学家正在研制变脸机器人.  相似文献   

7.
在对环境极端恶劣的两极区域进行科考的过程中,科考船状态的实时监控及反馈是推动极地科考事业的重要保障。在极地科考过程中,由于走航数据采集频率高,监测手段多样化,催生了具有多源、多类、多态等特性的海量数据,因此如何实时在线快速展示极地科考走航数据是21世纪海洋事业面临的巨大挑战。针对极地监控业务化平台中的快速可视化关键问题,提出了TSEA(Time-Space elimination algorithm)数据剔除算法,通过对数据进行冗余剔除及压缩等操作,使得在对数据进行快速展示时更加快速与高效。TSEA算法在极地科考在线系统中提供了技术支撑,已投入使用于第31次南极科学考察,并得到了相关单位的一致好评。  相似文献   

8.
《传感器世界》2008,14(8):50-50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所自主研制的北极冰下自主/遥控海洋环境监测系统(简称“北极ARV”),于7月11日搭乘“雪龙”号赴北极参加我国第三次北极科考。这是继2003年“海极”号ROV赴北极科考后,沈阳自动化所研制的水下机器人第二次参加北极科考活动,也将是我国极地科考中首次采用自主/遥控混合作业模式的水下机器人进行海洋环境监测作业。  相似文献   

9.
据了解,中国第26次南极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破冰船,从上海极地考察专用码头启程奔赴南极,预计明年4月10日返回上海。据悉,考察队将前往位于南极最高点的我国昆仑站以及格罗夫山,开展陨石、冰芯等地质科研项目,其他任务包括为长城站改造进行收尾和继续改建中山站等。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无人值守系统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针对南极泰山站在无人值守期间,由于严重缺乏电能而导致科考设备无法正常工作的现状,提出了在泰山站建设"无人值守电源系统"的方案。为了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以及系统中核心部件工作的可靠性,设计了一套无人值守电源试验装置。该装置采用铱星通信、PLC控制技术以及硬件冗余等手段实现了无人值守自主运行,同时还可以向科考设备提供不间断电源。该装置随中国第35次南极科考队顺利运抵泰山站,在极地高原低温、低气压和缺氧的极端环境下进行了现场应用测试。测试结果表明,试验装置整体上具备较高的可靠性,方案设计合理可行,为我国在南极建设"极地无人电厂"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11.
为实现自动化控制系统——南极科考支撑平台与国内极地监控中心的稳定通信,并且尽可能降低通信费用,针对原来的基于铱星通信系统9522B终端的南极科考支撑平台通信系统提出了一种基于铱星OpenPort作为南极科考支撑平台的数据通信系统,此通信系统费用低并且可以实现全球稳定的数据通信;同时该通信系统采用两套完全相同的系统构成一个主备冗余系统,实现提高数据通信的稳定性、可靠性;经试验证明,基于OpenPort的通信系统在保证了南极与国内监控中心两地之间稳定通信的前提下,实现了高可靠的数据传输,数据传输速度快,通信资费低,大大地降低了通信费用开销。  相似文献   

12.
根据我国第38次南极科考的高空气球飞行试验任务的科学目标需求,结合南极保障条件现状,设计了用于南极科考高空气球系统的测控系统,采用了铱星短报文通信模块9602作为基础测控通信通道,IP数据通信终端Pilot作为有效载荷数据通信通道,同时利用Pilot终端带宽余量,设计了一条备用的测控通信通道,实现了双路冗余测控,提高了测控通信的可靠性。在内陆的数据传输测试试验中,两条测控通道数据传输正常,载荷数据下行传输速率在115-120kbps之间,达到了预期指标,在完成环境适应性改造之后,可以用于保障第38次南极科考的高空气球飞行试验任务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3.
本刊讯记者邢芳报道近日从黑龙江测绘局极地测绘工程中心主任吴文会处了解到,在今年12月,由黑龙江测绘局等单位组成的第23次南极科考队将出发。这次科考的主要任务包括国际GPS联测、法尔兹半岛生物群落时空分异现场信息采集、工程地形图绘制等。同时,科考队将利用我国自主创新的G I S平台软件SuperMapGIS,在南极长城站绘制1:1000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形图,并将这些成果建成空间数据库。据业内专家认为,长城站第一份数字化大比例尺地图的绘制,将充分展示我国测绘和地理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此举也将成为建设“数字南极”的重要尝试和突破…  相似文献   

14.
《计算机网络世界》2008,17(4):47-47
2007年11月12日上午11点,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队从位于上海外高桥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启程,乘坐“雪龙”号极地考察船前往南极。  相似文献   

15.
问:什么是服务机器人?答:根据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Robotics,IFR)的定义,服务机器人是一种半自主或全自主工作的机器人,它能帮助人类完成除生产制造加工过程以外的设备。服务机器人包括专用服务机器人(Professional Service Robot)和家用服务机器人(Domestic Use Robot)。其中专用服务机器人是指在特殊环境下作业的机器人,如核电站事故检测与处理机器人、极地科考机器人、反恐防暴机器人、军用机器人、救援机器人等;  相似文献   

16.
一九九○年十二月初我有幸作为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员去南极中山站地区,进行遥感方面的科学考察,已在今年四月中旬顺利完成考察任务回国。从青岛起航到达南极中山站的航途时间为一个半月,‘极地’号科学考察船途经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澳大利亚等国,并要经过著名的惊涛骇浪区——南印度洋咆哮的西风带,那里最小风力时浪高六米,我船返航途中遇上强气旋,浪高达20米,一万五千吨的巨轮象一只小木船似的在浪中随波逐流,随时有被巨浪吞没的危险,由于船长的精心驾驶,船员和考察队员的奋力拼搏,终于战胜了  相似文献   

17.
《A&S》2009,(1):27-27
近日,我国第二十五次南极科考队员信乘雪龙号南极考察船抵达南极,随行的由国家授时中心完成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南极站建设相关设备,将于明年1月完成系统搭建并投入运行。  相似文献   

18.
结合南极冰穹A科考支撑平台项目的远程监控系统,从项目的实际需求出发,探讨RSView32与VC程序之间数据通讯的实现,并介绍了项目中二者之间数据通讯的具体方法,对相关的组态软件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窗外发动机开始轰鸣,飞机加速、起飞、爬升,归国的旅途开始了.两个月的南极之行虽然短暂,但这两个月让我们永生不忘,地球之南的那块神秘大陆也将永远烙印在记忆中. 机器人与南极之缘 南极,地球上最后一块净土,也是最神秘的大陆.南极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有无数未解的自然之谜,这里吸引着全世界的冒险家,也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全世界的科学家们,从最早的探险家徒步对南极进行穿越,到二战后人类日益重视南极的战略价值并开始进行常驻科考,人类对南极的探索从未间断.特别是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针对南极的科学考查在许多领域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系孙家柄副教授,随中国第七次南极考察队在1990年11月底乘“极地号”考察船,从青岛起航赴位于南纬69°22′、东径70°2′的南极洲拉斯曼丘陵上的中国中山站,首次进行遥感技术在南极地区应用的实地考察和调查。此行的任务主要是运用航空和航天遥感方法研究陆冰和海冰的分布及其运动特点;分析南极地区热分布特点,资源分布特点及人类活动对南极环境的影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