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炖肉还是烩菜,烹制到七八分熟时加盐,能使肉质软熟,味道鲜香。另外,做汤时最好起锅前放盐,能使汤中食材的蛋白质、钙、铁等营养素溶解得比较充分,令汤更加鲜美。炒蔬菜也应半程放盐。否则先放盐会让食材出水带走维生素C及其他水溶性维生素。凉拌、烧烤、蒸蔬菜:烹调后放盐加热结束后放盐的菜肴很少,一般只有凉拌菜、烧烤和蒸蔬菜。如大拌菜、凉拌海蜇丝等凉拌菜需要把食材处理和焯熟后,再  相似文献   

2.
创新之道     
原料:蚌仔、猪肚尖、露笋、云耳。 调料:盐、味精、鸡粉、海鲜豉油、XO酱、姜片。 制作:1.将蚌仔洗净后切条,猪肚尖切条。 2.露笋加少许姜汁酒煨过待用。 3.少许花生油下锅,将姜片和XO酱爆香,然后把猎肚尖、蚌仔、露笋下锅翻炒,再加少许海鲜豉油,一起炒香即可。 烹制此菜不但要有精细的刀工,而且还要有过硬的炒功,因为此菜选用的原料都是脆性原料,掌握刀工及油温是烹制此菜之关键,当然也要注意把握好味感,使之有滋有味。  相似文献   

3.
川式汁酱     
传统川菜讲究急火短炒、一锅成菜,并且在烹制许多热菜时都需要调“碗汁”——在锅里原料炒至将熟时,烹入事先用各种调味料、汤汁、水豆粉等调好的味汁,最后快速翻匀成菜。  相似文献   

4.
炒菜中的“最佳时间”杨志宝放盐的最佳时间。在菜熟至八成时放盐,不仅可少用盐而使菜的咸淡适中,而还可以避免过早放盐导致碘的损失和菜中汤水过多,不易快熟的弊端。放糖的最佳时间,做糖醋鲤鱼、糖熘菜帮、糖浆藕片等带甜味的菜时,应先放糖,后放盐。若顺序颠倒,食...  相似文献   

5.
紫菜又名子菜、紫英,俗称索菜。紫菜营养丰富,其蛋白质含量超过海带,并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和核黄素。特别是其中核黄素的含量达到了每百克2~3毫克,居各种蔬菜之冠,故紫菜又有“营养宝库”的美称。用紫菜烹制菜肴早已有之,但大多只限于汤菜。笔者在一家餐厅事厨时,应客人的要求,试着用不同技法烹制出了多款紫菜菜肴,这里便将这些菜肴的制法介绍如下。一、用炒制技法烹制的菜肴炒制紫菜的技法是:紫菜水发后洗净,撕成小块,再与配料同炒并调味成菜。这类紫菜菜肴的配料一般选用时令鲜蔬,其代表菜式有:紫菜河虾炒韭菜、紫菜炒茼…  相似文献   

6.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烹任技术的发展,人们在烹制菜肴并对菜肴进行调味时,已越来越多地趋向于使用现成的调味汁。这一来可减轻厨师的劳动强度,二来可使菜肴的口味走向标准化,这大体符合当前提出的烹任技艺定性定量的要求。以“鱼香肉丝”的烹制为例;传统的烹制方法是,在肉丝下锅后依次加入各种调料烹制成菜。这样不仅劳动强度大,而且还会出现相同的菜肴口味却有差异的情况。如改用现成的调味计就不一样了,一个餐厅可根据当天的营业情况准备若干份“鱼香味计”,在烹制“鱼香肉丝”时,只需将肉丝下锅,再烹入味汁收芙即可。这样,劳动强…  相似文献   

7.
炒鲜奶是一道传统名菜,那是将牛奶、蛋清、茸料及淀粉放一起搅匀,然后采用软炒的技法烹制成菜。该菜肴具有鲜嫩滑爽、奶香味浓等特点。 在这道菜的烹调过程中,如果我们没有掌握其制作要领,那很容易就炒出“焦皮”或“豆腐花”来,不仅菜的形态不好看。口感质地也欠佳。  相似文献   

8.
张广利 《四川烹饪》2000,(10):19-19
软炒,是热菜烹调方法中炒的技法之一。主料为软嫩或半流质原料加工成的茸或细粒,或主料经成液状后再炒。成菜软嫩。软炒应用比较广泛,如传统鲁菜“鸡汁虾仁”、“鸡茸鱼肚”、“浮油鸡片”,以及传统粤菜“大良炒牛奶”、“白雪鲜虾仁”等,均属用软炒制法制作的菜肴。烹制软炒菜肴时,宜用手勺稳而快地推炒,使其受热均匀,不致过碎,炒至凝结至熟即可,过火则脱水变老。软炒菜肴制作精细,技术要求难度大,操作不易。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事厨的经验,以“浮油鸡片”和“白雪虾仁”这两款菜为例,将烹制软炒菜肴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以求…  相似文献   

9.
寇君 《四川烹饪》2005,(11):44-44
鮓,一种民间乡土美食,其制法多种多样,各地不尽相同。有的是将原料用精盐、鲜粉等调味品腌制后,再装入容器中,密封若干天后取出,然后烹制成菜,有的是将原料直接加入鮓粉,再用蒸、炒等方法成菜。这里,我就来把四种风格各异的民间鮓菜的制法介绍给大家。  相似文献   

10.
软炒,是热莱烹调方法中炒的技法之一。主料为软嫩或半流质原料加工成的茸或细粒,或主料经游成液状后再炒。咸菜软嫩。软炒应用比较广泛,如传统鲁菜“鸡汁虾仁”、“鸡茸鱼肚”、“浮油鸡片”,以及传统粤菜“大良炒牛奶”、“白雪鲜虾仁”等,均属用软炒制法制作的菜肴。烹制软炒菜肴时,宜用手勺稳而快地推炒,使其受热均匀,不致过碎,炒至凝结至熟即可,过火则脱水变老。软炒菜肴制作精细,技术要求难度大,操作不易。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事厨的经验,以“浮油鸡片”和“白雪虾仁”这两款菜为例,将烹制软炒菜肴的心得体会介绍给大家,以求进行交流。  相似文献   

11.
做菜时,要菜鲜味美常放点味精,现再介绍几种菜肴增鲜方法。1以蟹油、虾籽增鲜蟹油是用蟹肉、蟹脂、蟹黄等加猪油熬制而成,口味鲜美,用以烹制菜肴或淋于热菜表面,都能增加菜肴鲜味,而且易于贮存,使用方便。虾籽增鲜是在烧汤做菜时,先将虾籽下锅,水煮或油煽,其增...  相似文献   

12.
滑炒的讲究     
紫编 《美食》2010,(10):28-29
滑炒,是将加工成丝、丁、片状的原料经码味上浆,再放入油锅滑熟后,用少量油在旺火上急速翻炒,最后用对汁或勾汁成菜的一种方法。用这种方法烹制的菜肴滑嫩柔软、色泽鲜艳、味美鲜爽,因而在中式烹调中应用最较广。滑炒技法看起来简单,但如果你想真正掌握它把滑炒菜肴做好,就得重视从选料到烹制成菜的每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3.
《四川烹饪》2000,(11):16-18
土豆海蟹用川味烹制海鲜可以说是川菜的一大特色,但烹制时应以不掩盖海鲜本身的鲜味为准则。此菜试图用川菜的煳辣味来烹制海蟹,并配以家常味烧成的土豆。成菜川味浓郁,但却不掩盖海蟹之鲜。制法:海蟹2只宰杀后治净,取下整蟹壳留用,将每只蟹身斩为4块,用精盐、料酒、姜、葱腌渍10分钟;土豆500克去皮洗净,削成橄榄形,入油锅中炸至微黄时捞起。锅留底油少许,下入猪肥膘肉(切块)150克、鸡骨250克略炒后,下郫县豆瓣30克、花椒数粒炒香出色,掺入鲜汤,下入橄榄土豆,调入精盐、酱油、白糖、鸡精,烧至土豆入味且时…  相似文献   

14.
炒是最基本的烹调技术之一,也是应用最广泛的烹调方法。按目前的一些分类,可分为生炒、熟炒、滑炒、清炒、干炒、抓炒、软炒、爆炒、煸炒等十多种。 炒一般是将炒的原料先进行加工,而后放入热油铝内,加入各种调味品,用旺火快速翻炒的一种烹调方法。加工时,要求原料不宜过大。 生炒生炒又称煸炒,所用的原料都是生的,并且原料以不挂糊为好。操作时,要旺火,热锅、热油。主料单一的可一次性下锅多种原料合炒的,应将质地老的先下锅,嫩鲜的后下锅。要用手勺反复拌炒,使原料均匀返热。主料变色时,放入小料,再放调料,入味后再放配料…  相似文献   

15.
用盐口诀     
1、炖肉后放盐;2、甜菜略加盐;3、汤羹少放盐;4、炒菜用精盐;5、腊货用炒盐;6、腌菜多用盐;7、炒蔬后加盐;8、发料用粗盐;9、退咸水加盐;10、宴菜少用盐;11、吊汤不加盐;12、蘸食用香盐;13、豆腐加足盐;14、鸡肴宜少盐;15、甜汤忌用盐;16、洗肠需用盐;17、煮肚勿放盐;18、发面稍加盐。  相似文献   

16.
豆花本是川菜“三绝”之一,过去一般单独成菜。随着川菜创新之风的兴起,人们现在又用豆花烹制出了许多菜肴,像豆花鸡、豆花鱼、豆花牛肉等。然而这些菜肴仍然同过去的豆花一样,多半是采用烧或煮的方法制成的。笔者最近尝试用新的方法将豆花用“炒”的方法烹制成菜。经过多次试验后,终于创制出了两款“炒”制而成的豆花菜肴。这里将它们介绍如下,供大家参考(为了取材方便,菜中所用的豆花一律用内脂豆腐代替,但菜名仍叫豆花)。麻辣炒豆花原料:内脂豆腐1盒西芹100克干辣椒节10克花椒2克生粉100克香葱花15克精盐、味精、…  相似文献   

17.
炒靓菜招数 要炒好一道菜,首先要掌握以下的要领:锅要先烧热,再倒油;油也须烧热,才将菜倒入。入锅炒的材料,不论是切丝、切丁或切块,都要切得大小一样,才能使材料在短时间内均匀炒热。把不易熟的材料先入锅中,炒至略热后,再把容易炒熟的材料下锅一起均匀炒熟后,起锅。  相似文献   

18.
小时候,每到收获黄豆的季节,母亲便会做红苕豆豉。一串串用稻草包好的红苕豆豉挂在柴灶口上面,一阵阵豉香直往鼻子里钻,很是勾人食欲:母亲烹制红苕豆豉菜,一般是将豆豉坨切成粒,用菜油加蒜苗节炒制而食,成菜有些近似豆酱的鲜香和红苕的回甜:吃饭时,每当有炒红苕豆豉这款菜,我都会多吃一碗饭。  相似文献   

19.
滑炒方法:将经过上浆的小型原料,先投入温油锅中滑散至熟呈洁白色时,倒入漏勺内沥油,再用少量油在旺火上急速翻炒,最后以对入味汁或勾水粉芡成菜的方法,称为“滑炒”。 成菜特点:色调素雅亮丽,口感滑嫩柔软,味道鲜美浓香。如滑炒虾仁、五彩龙凤丝、双冬鸡条、沙茶鸡片、银芽里脊丝、腰果鸡丁、尖椒鱼片、鱼香鲜贝、滑炒龙虾球等菜肴都是用“滑炒”法烹制而成的。 原料选择:原料的好坏是制作滑炒菜的首要关键。制作此类菜的主料适宜选用质地鲜嫩的动  相似文献   

20.
软炒是广东厨师最为代表的绝活之一,由于这类菜的口感好,用料简单,营养丰富,工艺性强,在全国众多大中型酒店广为流行。但许多厨师在烹制时常常出现小的失误,导致成品莱肴不能达到最佳效果。经过理论与实践的分析,我发现有三点容易造成烹制的失误:一是原料配比,二是油脂用量,三是火候控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