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随着桥式偏心分注工艺在低渗透油藏中的开发应用不断深入,分注工艺中存在的问题开始显现。鉴于低渗透油藏小水量注水的要求,分层注水井存在着单层配注量较低,层间物性差异大,且各个层位吸水能力不同、单层配注不准确等问题,无法达到精细注水的目的。本文将通过对桥式偏心分注工艺在现场的应用情况以及配注误差的分析,优化分注工艺并制定合理的工作制度。  相似文献   

2.
桥式偏心分注技术的关键在于,在原偏心配水器基础上增加桥式通道。由于存在桥式通道,可实现流量、压力"双卡"测单层,测分层流量时,测得的流量就是分层流量,消除了原偏心配水技术采用递减法进行流量测试误差大的问题;测分层压力时,不但可以实现单层分测,而且不用投捞偏心堵塞器,既提高了分层资料的准确度,又提高了分层测试效率。  相似文献   

3.
偏心分注井测调联动工艺继承了常规偏心注水工艺技术优势,井下管柱、执行标准、测试技术管理、堵塞器投捞等技术保持不变,实现了连续可调水嘴、测试数据实时直读、边测边调、上提下放反复调配等功能,克服了传统偏心测调工艺技术中调配效率低、测调周期长、工作强度大等缺点。  相似文献   

4.
长庆陇东油田注水井具有"定向井、小水量"的特点,对分注工艺的可靠性和实用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针对目前使用的偏心分注工艺技术存在测试投捞成功率、效率低及测试误差大等问题,引进了桥式同心分注工艺。该工艺在南梁西、华152、白455区块37口分注井进行应用,通过现场应用表明,该技术提高了分注井测调成功率、效率及精度,满足了陇东油田精细分层注水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庆油田经过长期水驱95%的主力油层已开发动用,综合含水超过91%,目前油田开发对象已转到薄差储层,严峻的开发形势要求对注采结构进行精细调整,实现精细注水,努力增加水驱可采储量。而现有的配注工艺由于受工艺限制已无法满足当前需要。针对特高含水期"加密测试周期、加细注水层段"的开发需求,大庆油田开展了精细分注工艺的技术研究,该工艺有效解决了层段细分后带来小卡距、小隔层分注测试等问题,层段细分7级以上,最小卡距2m,可卡最小隔层0.5m,实现高效测调。目前该技术已在大庆油田水驱精细挖潜示范区应用,现场取得良好的效果,为特高含水期剩余油挖潜提供新的技术支撑。本文介绍了此工艺在大庆油田的最新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6.
针对传统工艺下的分层注水技术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研究并实现了一种新型分层注水自动控制测调技术.利用动力与数据组合电缆使PC机对井下各层段进行实时配注,实现了注水井的自动控制测调.自动控制测调分注工艺技术是在原有的常规测调注水工艺基础上进行的一次较大变革,使常规注水测调工艺带来的几个关键问题得到了较好解决.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的分层测压技术并未跟上生产需要,通常方式测压时根据地层渗透率不同,需要关井测试,少则数日,多则数周,造成测试录取的资料将不真实的问题。桥式偏心测试技术是在正常连续注水的情况下进行的分层测试,不需要关井,通过地面调整注水压力来测试水量和地层压力情况。  相似文献   

8.
文留油田具有断块复杂、油层埋藏深、温度高、产出液矿化度高等特点,自1979年投入注水开发,先后经历了低含水期细分开发层系调整,中含水期层系井网加密、逐层上返,进入开发调整及高含水期的二三类层细分、井组层间精细注采调整等开发过程,主力油层水淹严重,剩余油分布零散,部分油水井间形成水窜,导致低效高含水油井逐年增多。随着油藏开发向低渗、薄差层、二、三类储层开发的转移,层间差异大的矛盾凸显,注水压力高,水驱动用程度低,开发难度越来越大,精细分层注水工艺的研究势在必行。针对文留油田开发存在的系列问题,立足细分开发,精细到层的管理思路,开展了《文留油田精细分注工艺研究与应用》。现场技术人员结合实施区块油藏、井况等特点,通过研发及引进地面多功能恒流配水器、封隔配水集成器和智能、同心、免投捞测调一体化等工艺新技术,提高了分层注水工艺水平,提高了有效注水、降低了无效注水,增加了水驱波及体积、提高了原油采收率。  相似文献   

9.
针对偏心配水器在大斜度井、深井、多层分注井及采出水回注井中应用时测调成功率低等问题研制的常规同心配水器在实际应用中依旧不能满足小排量精细化注水要求。该配水器拥有较大的桥式过流通道,一体化可调水嘴结构设计,水嘴可无级连续调节,与同心测调仪配合使用进行水嘴开度大小调节。推广使用后效果良好,实验对接成功率100%,一次测试调节成功率90%以上,平均单井测调时间为8 h。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偏心分注工艺管柱结构特点以及完井管柱施工技术要求。结合苏北油田偏心分注工艺实施情况,重点分析了偏心分注管柱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常见问题及其原因,提出针对性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1.
低渗透地层在进行地层测试时往往存在取样困难、压力恢复资料品质不高等问题,影响对地层特性的评价,进而影响对储层改造措施的评价。依据地层特点将低渗透地层划分为三种类型储层,对不同类型储层采用不同的测试工艺技术,可解决地层样品取样难的问题并且提高测试资料质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针对双河油田江河区注水系统硫酸盐还原菌持续增加,造成腐蚀加剧的情况,根据室内实验和现场试验,提出了针对性的杀菌工艺技术,通过现场应用,取得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李巍 《当代化工》2015,(4):757-759
针对曙127454兴隆台区块开发中暴露出的油层动用不均、周期产量、油汽比降低以及地层能量不足等问题,通过自生气源、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配形成自生泡沫复合驱油技术,应用于超稠油蒸汽吞吐井生产中,自生气源生成大量气体与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形成高强度活性泡沫,对高渗层位进行有效封堵,同时自生气源生成的CO2和NH3与表面活性剂形成良好的驱油体系,延长油井生产时间,提高油井产量,现场应用18井次,累计增油1.4×104 t,油井采收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提出了利用井口压力史对气井进行试井解释的新方法,已成功应用于东方1-1气田气井试井解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为气井的生产分析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性。  相似文献   

15.
水平井技术是实现油田高效开发、加快增储上产步伐、实现持续有效较快协调发展的重大技术之一。但由于原油粘度高、流动阻力大致使水平井产量低、回采水率低的矛盾日渐突出。为此,结合曙光油田超稠油油品特性,经过室内实验筛选复配合适的表活剂,研制驱油助排配方体系,进一步完善现场施工工艺,形成了水平井减阻驱油助排技术。通过降低流动阻力、增强原油流动性、提高驱油效率,进而改善油井周期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6.
刘尧刚  李佰涛 《河北化工》2011,34(7):59-61,71
从微生物驱油的原理入手,详细介绍了微生物驱油的试验过程及结果,并对长庆油田第三采油厂盘33-21区块实施微生物驱油技术前后生产情况进行了详尽的对比和分析,利于该项技术的进一步应用。  相似文献   

17.
任波  伍亚军  贺美荣 《辽宁化工》2011,40(11):1135-1137
以志丹油田樊川区为研究对象,进行化学水-氮气交注驱油室内实验研究。对比分析不同驱替方式下最终驱油效率的差异。纯水驱驱油效率为47.37%;化学水驱驱油效率为56.84%;纯气驱最终驱油效率26.62%;水气交替驱最终驱油效率58%;化学水气交替驱最终高驱油效率69.62%;水气交替驱油后采用一轮化学水气交替驱油最终驱油效率为73.43%,增油15.43%。  相似文献   

18.
采用中等尺寸多层建筑燃烧试验( NFPA 285-2006)和高层楼房大型实体火灾试验等新方法,取代传统的小型难燃级试验( GB/T 8625-2005)和中型SBI单体燃烧试验(GB/T 20284-2006)等方法,研究了无卤高阻燃填充芯料选作防火铝塑复合板芯材取代普通不阻燃聚乙烯芯材的防火特性差异,并从试验结果参数对其燃烧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评价分析,因而对防火铝塑板在高层建筑幕墙装饰上的材料选用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永 《广州化工》2013,(23):140-141,148
针对油田开发后期,油水关系进一步复杂,层间干扰严重的问题,配套形成了不动管柱换层采油、分采泵分层同采等分采新技术。形成了针对层间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及频繁换层油井的不动管柱换层采油技术,实现任意反复换层开采;针对多轮次卡封失效、大跨距卡封、小直径卡封等疑难井卡封分采技术,可提高卡封有效期;针对单层开采经济效益差,管理困难井的分采泵分层同采技术实现非均质油藏多层合采。通过2011年分公司立项开展了分层采油新技术研究配套及推广工作,在胜利油田12个采油厂、油公司现场283口井的推广应用,证明了分层采油新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川北油田微生物吞吐采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生物采油技术按驱替方式可分为微生物吞吐采油技术和微生物驱油技术,微生物采油是现代生物技术在采油工程领域开拓性的应用,特别是对于高含水和近枯竭的老油田更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论文介绍了根据川北油田地质特征和开发特点,以川北油田实际油水样结合中原油田菌种进行的微生物采油室内实验研究成果及川北油田微生物吞吐采油矿场试验状况。结果表明:川北油田油藏地质条件适合微生物吞吐采油条件,优选菌种对川北油田原油的含蜡量降低幅度在25.5%~32.4%、降粘降幅在1.7%~17.1%、降低油水界面张力幅度在2.7%~21.5%,具有良好的微生物吞吐采油效果。但从矿场唯一一口井(cs47井)开展微生物吞吐采油试验的试验情况看,微生物吞吐采油增产效果并不明显,因此需要深入地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