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魏莎  彭忆兰  刘阳 《江西建材》2021,(2):185-186
文中针对衡阳传统民居建筑"新旧断层"的现状,从"气候适应、技术适宜、贴合生活、传承文化"四个方面,构建适应新时期衡阳本土的传统民居更新模式.  相似文献   

2.
彭小洪  伍国正  吴伟东  曹稳 《住区》2022,(1):136-141
湘中地区传统民居是在冬季湿冷夏季酷热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类独特的居住形态。以湘中地区娄底市楼下村新旧民居为研究对象,通过走访、问卷调查、实地温湿度测试的方法,对新旧民居室内热环境进行分析和评价,发现新建民居的砖混结构热惰性好,冬季保温效果好,但是在夏季不利于室内散热;古建筑的围护结构主要是木板壁,木板壁在夏季白天防热不佳,但是在夜间的散热比砖混结构好,有利于夏季夜间散热,不利于冬季保暖。再结合当地居民的生活、生产方式,从选址与朝向、平面布局、外围护结构及材料、自然通风等方面提出了当地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3.
华北平原民居适宜性建造策略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我国建筑界“重形式,轻内容”的现象提出了适宜性建筑策略,提炼了华北平原地区的民居原型,并针对其特定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民居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具体的策略与模型。  相似文献   

4.
土族传统民居"庄廓"是青海河湟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类型,该地区黄土地貌与高原严寒气候造就了庄廓民居厚重粗旷的地域特征,其中不乏适应自然环境的生态经验。研究以青海东部土族聚居地区自然与民族文化为基础,分析土族民居聚落特征,总结传统民居所具有的地区自然地理和资源气候的生态适应性,结合土族新民居创作设计实践,从聚落规划、民族文化、再生能源利用等方面探讨土族传统民居更新策略。  相似文献   

5.
工业化是提升民居性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装配式技术在羌族民居应用中的在地转化问题,引入模块集成设计理念,在多学科交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装配式冷弯薄壁型钢体系的新民居建造模式。依据设计、制造、建造一体化的建构逻辑,建立预制构件和功能单元样本库,在户型平面组合、一体化墙板拼接节点构造、施工工艺流程、村寨防灾疏散等多个层面进行优化设计,以实现全生命周期内绿色节能与防灾减灾的目的,为轻钢技术在西南民族村寨更新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与文化旅游价值,但其自身也存在抗震性能弱等缺点。本文分析了羌族传统民居"5.12"震损原因,提出了抢救保护措施,指出了在羌族传统民居灾后科学重建中,如何既要达到抗震设防的目的,又要传承传统民族的特色。  相似文献   

7.
生态地质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环境,其所包含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等因素,从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居住环境及建筑的形成与发展。四川西部的羌族建筑,通过对该地区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生态环境的逐步适应,形成其独特的建筑适宜性。本文通过对川西生态地质环境与羌族建筑适宜性的研究,为今后的建造活动提供新的思路与依据。  相似文献   

8.
新疆干旱半干旱的生态环境,造就了当地大量的生土建筑且各具地方特色,其中吐鲁番地区的生土民居作为当地人民世代相传的建筑形式,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文中从吐鲁番地区自然环境特点、空间布局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对当地传统生土民居进行实地检测,发现这种适应气候而形成的生土民居也存在缺陷。在对其进行改进基础上,利用PHOENICS分析软件,模拟检测其夏季室内的风环境状况,结果表明,改进后半地下室式生土建筑能够很好的适应当地的恶劣环境,为半地下室内营造舒适、凉爽的微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
河北省南部地区(冀南地区)保存着大量类型多样、形式丰富的传统民居,是该地区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体现。运用实地调研、文献梳理以及分析归纳等研究方法,对冀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地域特征、建筑特色以及生态技术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进而,针对当地的经济水平和技术条件,从技术提升、建筑更新、文化传承、环境改善等方面提出了冀南地区传统民居适宜性再生路径。  相似文献   

10.
建筑符号学是致力于研究建筑形象与内在理念之间联系的学科,本文针对羌族人对于“白石”的崇拜,从符号学的语构学、语义学、语用学三个方面解释“白石”是如何成为羌族民居的代表性符号,并通过建筑符号的表达手法来分析了它是如何在建筑中得到实现.  相似文献   

11.
运用建构理论,从建筑的原型出发,对陕南地区传统民居的材料选择、结构方式、屋面形式进行了分析,指出该地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息息相关,并体现出我国传统建筑的许多特点,本文的目的在于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该类民居建筑提供一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罗丹青  李路 《华中建筑》2009,27(11):153-155
该文认为羌族民居中的院落空间不同于中国传统民居中的院落空间,文章以三个羌族民居为例,对其院落空间进行分析.总结了羌族民居中的院落的三个特征:空间具有立体流动性,界面具有动态变化性,形成具有聚落的参与性.期望本文能丰富我们对院落空间的认识,对进一步认识羌族民居、聚落及其之间的关系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13.
基于自组织理论的传统村落更新与新民居建设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喆  周涵滔 《建筑学报》2012,(4):109-114
基于自组织理论,以传统村落的自组织特征为切入点,通过探讨新民居建设的他组织特性对传统村落更新的影响,从二者的辩证关系角度,研究在新的建设形势下传统村落如何继续保持活力、逐步更新的原则和策略.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7,(4):431-434
传统建造技术在长期经验积累下,具有天然的"可持续发展"特征.通过对四川省丹巴县中路乡克格依村一栋传统碉房民居的具体建造方法和使用情况的研究,分析了其中传统技术建造手段的应用.从川藏地区丹巴民居出发,总结了民居传统技术建造的特点,分析了其中设计、建造与使用的生态性要素,并对新时代背景下传统民居建造逐渐消亡的现象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15.
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以湖南传统民居建筑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伍国正  余翰武  隆万容 《华中建筑》2007,25(11):126-128
湖南属典型的山地、丘陵地形,气候温和湿润.该文从传统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工艺等方面研究了湖南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湖南传统民居的建造技术是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以及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等因素相关的.建筑技术结合建筑装饰,特色鲜明,技术较高,体现了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许多特点.  相似文献   

16.
任祥道 《四川建筑》2010,30(3):46-47,49
羌族传统民居历史悠久,具有很高的科学研究与文化旅游价值。但其自身也存在通风采光差,抗震性能弱等缺点。文章分析了羌族传统民居"5·12"震损原因,提出了抢救保护措施,指出了在羌族传统民居灾后科学重建中,如何既要达到抗震设防的目的,又要传承传统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7.
从传统石板民居的结构、构造与材料等方面研究了土地岭村石板民居的建造技术,指出了该地传统民居建造技术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息息相关,体现了豫西南传统石板民居的许多建筑特点,为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保护该类型民居建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胡丹 《山西建筑》2023,(21):37-41
羌族民居遗产正面临毁灭性的伤害,如何对其保护成为当务之急。研究通过田野调查,对其困境进行分析,其困境包括:1)政策缺失及保护意识薄弱;2)恶劣气候及交通不便导致空心化; 3)疏于保护带来的民居老化衰亡以及其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矛盾;4)工业化时代冲击下的传统技艺丧失;5)持续的地震破坏及不科学的重建。研究提出了对策,对策包括:1)制定专门的保护规范,划拨财政资金,合理分配利益;2)依靠学者进行研究,科普,献策;3)推动社区参与;4)依靠改善交通,提供就业机会和发展旅游业来吸引人口;5)采用数字化手段进行信息留存;6)靠传承抗震技艺,民居加固及抗震设计来抵御地震;7)不同类型和资质的羌寨应进行差异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贯彻落实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指导曲山镇玉皇山村开展乡村风貌提升,推动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以玉皇山村的乡村民居风貌提升作为规划布局和改造措施的总体思路,加强曲山镇玉皇山村庄民居风貌引导,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条件。对北川发展全域旅游、融入双城经济圈、建设美丽北川、宜居乡村都具有积极意义;为曲山镇建设乡村振兴示范镇示范村,打造玉皇山乡村旅游名片助力。  相似文献   

20.
对20世纪90年代以前北京农村地区传统民居进行了现场调研,汇总了目前北京农村传统民居墙体的构造形式,并对其进行了热工性能分析,同时分析了目前村镇常用的墙体保温措施在北京传统民居中应用的适宜性。基于当前市场材料导热性能参数、材料费、人工费和施工费等数据,给出了北京农村传统民居墙体在不同保温措施改良后的性价比指标,以期为农村传统民居墙体热工性能的改良作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